來源:上游新聞-重慶晨報
蜷曲著身體的它,在蛋殼裡睜開了眼睛,動了動它的小爪子,彷彿透過螢幕好奇地看著7000萬年前的世界。
12月22日,科學家們透過動畫復原了一隻尚在蛋殼裡的恐龍胚胎化石,並宣佈,這塊有著7200至6600萬年曆史的化石,是迄今為止科學記錄的最完整的恐龍胚胎。
“恐龍胚胎是最稀有的化石之一。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骨頭錯位,儲存並不完整。而這恐龍胚胎化石的完整度非常好,我們可以憑藉它來回答很多關於恐龍生長和繁殖的問題。”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伯明翰大學博士生馬慧芯說。
由來自中國、英國和加拿大三國機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宣佈,這枚蛋化石是在中國南部江西贛州的晚白堊世底層中發現的,目前館藏於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中。
化石標本被所有人暱稱為“英良貝貝”,它是一隻尚未破殼而出的竊蛋龍寶寶。
“英良貝貝”儲存狀態相當原始,數千萬年的歲月裡,它沒有受到化石化作用的太多幹擾,清晰展現了這個竊蛋龍寶寶存活時的狀態。
該研究的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介紹,這個恐龍胚胎來自英良集團的董事長劉良先生在2000年左右的一批疑似蛋化石中的一枚。
2015年始,在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籌建期間,博物館館長鈕科程對倉庫現有標本進行全面梳理,並著手對一些有潛在研究價值的標本組織進行清修,在該過程中,發現了此次研究中的這枚重要的恐龍胚胎標本。
經過測量,“英良貝貝”從頭到尾總長度約為27釐米,它蜷曲在一個長度為17釐米的長形蛋化石中。
研究團隊發現,“英良貝貝”的儲存姿勢在已知的恐龍胚胎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其頭部位於身體下部,也就是肚子對著的位置,腳在兩側,身體背部沿著蛋的鈍端蜷縮著。
這種姿勢與現代鳥類的胚胎類似,而在以前的恐龍胚胎化石中從來沒有發現過這種情況。
“有趣的是,這隻恐龍胚胎和雞的胚胎在蛋裡的姿勢相似,這可能表明了它們在孵化前有著相似的行為。”
在研究過程中,一系列的新發現,讓研究團隊驚喜不已。
眾所周知,鳥類在孵化前不久會產生一系列的收縮姿勢,即彎曲身體,把頭伸到翅膀下面,這樣可以能穩定頭部,有助用喙對準殼體的同一點,更好地破殼。未能完成這種姿勢的胚胎而孵化失敗並死亡的機率會更高。
研究團隊透過將“英良貝貝”與其他獸腳類恐龍、長頸的蜥腳類恐龍和鳥類的胚胎進行比較後提出,原本被認為是鳥類所特有的收縮行為,可能最早是從幾千萬年或幾億年前的獸腳類恐龍中演化而來的。
“當然,更多的胚胎化石的發現對於進一步檢驗這一假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研究團隊的成員之一——來自愛丁堡大學的史蒂夫·布魯薩特教授表示:“這個蛋裡面的恐龍胚胎是我見過的最漂亮的化石之一。這隻出生前的小恐龍看起來就像一隻蜷縮在蛋裡的小鳥,這又一次證明了今天鳥類的許多特徵最早是從它們的恐龍祖先中演化出來的。”
根據標本短高且無牙的頭骨,“英良貝貝”被確定為竊蛋龍類。
竊蛋龍類是一類身披羽毛的獸腳類恐龍,目前已知來自亞洲和北美的白堊紀地層,它們與現代鳥類關係密切。
竊蛋龍多變的喙部形狀和體型很可能使它們具有廣泛的食性型別,包括植食性、雜食性和肉食性。
據悉,竊蛋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身長約兩米,大小如鴕鳥,長有尖爪,長尾,推測其運動能力很強,行動敏捷,可以像袋鼠一樣用堅韌的尾巴,保持身體的平衡,跑起來速度很快。
竊蛋龍是最像鳥類的恐龍之一。
竊蛋龍體形較小,很像火雞,具有長長的尾巴,在外形上最明顯的特徵是頭部短,而且頭上還有一個高聳的骨質頭冠,非常顯眼。
它的口中沒有牙齒,但是其喙部的作用和鸚鵡的喙差不多,它的喙強而有力,可以敲碎骨頭。
竊蛋龍的前肢很強壯,每個掌部上還長著三個手指,上面都有尖銳彎曲的爪子。
竊蛋龍行動敏捷迅速,憑藉兩條長長的後腿與腿上三個壯實的爪,它可以高速奔跑。
如果它一旦被體格強壯但速度較慢的恐龍發現了的話,那麼它唯一能選擇的方法就是飛速逃離。
竊蛋龍可能並不“偷蛋”,人們如今仍叫它們為“竊蛋龍”的原因,只是因為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它的名字卻再也沒法更改。
那為什麼會得名“竊蛋龍”呢?
資料記載,1923年人們第一次發現竊蛋龍的化石時,同時發現了一窩恐龍蛋和一隻竊蛋龍的化石,美國紐約自然博物館的館長奧斯本認為它是在偷吃原角龍的蛋,所以把它命名為竊蛋龍。
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竊蛋龍竊蛋的這宗冤案才被洗清,其實這窩恐龍蛋是屬於竊蛋龍的,竊蛋龍也許是在孵蛋,也許只是將蛋埋在土下久久不願離去。
竊蛋龍喜歡群體生活在一起,而且自己進行孵化撫育活動。從頭部特徵來看,竊蛋龍可能是雜食性恐龍。無論是植物,還是小型昆蟲,小動物都能成為它們的美食。
竊蛋龍是個很愛自己孩子的恐龍,並不是偷蛋者。但是,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竊蛋龍的名字是不能改變的,所以這一略帶貶義的名字得以繼續使用下去。
上游新聞記者 李晟
本文來自【上游新聞-重慶晨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