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智慧時代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特別是為鄉村教師綜合素養的提升帶來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然而,由於地域位置、經濟條件和教育基礎的不同,鄉村學校教師很難持續地深度參與、主動學習資訊化技術。針對這一困境及智慧時代技術的快速發展,鄉村教師應該如何做,才能因地制宜,讓鄉村智慧教育更有“鄉土味”?
重在補齊短板
課程資源一直是鄉村學校教學的最大短板。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科技的發展,一根網線就實現了鄉村學校與海量教學資源的連結,極大地豐富了鄉村教師的教學資源。但面對海量資料,如何從中分離和獲取“既滿足教學需要,又滿足學生需要”的優質教育資源,最終達到以資源實現自主,考驗的是鄉村教師的智慧與素養。
鄉村教師應準確識別和把握基於學生髮展的迫切需求,以薄弱學科教學為核心,以實際問題為導向,對優質資源進行整合、加工、創造,最佳化教學設計,實現既“助教”又“助學”。同時,依託新興技術和廣為普及的網路課堂平臺,打通閉環難題,實現數字化課程資源的即時推送與共享,實現鄉村孩子所期望的“學自己渴望的知識”。
一般而言,在鄉村學校,音樂、美術、英語、資訊科技等課程的師資和資源相對匱乏。教育部推行的“三個課堂”之一的“專遞課堂”,就是針對鄉村學校這一現實問題而給出的解決方案。這一方案,從外部環境看,使優質課程資源可以進行有針對性地輻射,彌補了鄉村教學資源的不足;從內部環境看,彌補了鄉村教師的不足,使鄉村教師“點對點”地從名師教學方式、教學思維中受益,加速自身資訊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再提升。在此過程中,考驗的不僅是鄉村教師的獲取能力,還有資源的再創能力和生成能力。因此,在選擇和銜接專遞課堂時,鄉村教師採取的不應該是“拿來主義”,而是有“創生性”的深度融合。鄉村教師開展資訊化教學,首要是在教學資源搜尋、分析及利用中,需要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做到“智慧取”,實現素養與能力的螺旋式發展與實踐改進。
重在因地制宜
數字化驅動教育與技術融合的同時,基於資料的定製化教學和服務也成為一種需求。在鄉村學校,理念、設施等無法與城市名校相提並論,鄉村教師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地用好現有資源與設施,開展人機協同教學,為學生創設真正個性化、探究式、高參與度的學習環境,從而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與核心能力提升,完成自造血自發展。
以濰坊市為例,為使程式設計教學更加契合鄉村孩子學習實際,部分縣域的鄉村教師,立足差異化教學需求,對現有程式設計資源進行二度加工再造,按梯度設定基礎、進階、學科融合等不同層次的課程;同時,開發了有利於激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的抽獎小程式、隨機抽取小程式等,並在相關製作中加入了本校校徽、校訓等,使其與學生更加貼近。
基於新技術支撐的教學環境革新,同時驅動鄉村教師探索數字化教學新場景的融合應用,推動“真實智慧”與資訊素養的交相疊加。比如物理課堂,往往需要真實的實驗場景體驗,但由於條件所限,鄉村教師不可能隨時隨地進行實驗展示。在這種情況下,有的教師根據初中物理常見的實驗需求,製作了配套的相關實驗的互動輔助程式,在課中可直接開啟小程式,輸入不同的引數,就能展示不同的實驗效果。
重在取捨有度
無法否認,鄉村學校的資訊化教學改革已步入深水區,鄉村教師正涉水而行。目前,鄉村教師必須面對的是:以技術為本位的數字化教育方案,與鄉村學校的內在需求存在一定的距離,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以城市為本位的數字教育資源,提供的是類似於城市學生的課堂,由此缺乏相應的共鳴,導致鄉村師生“水土不服”等。
基於此,鄉村教師要有善打“組合拳”的智慧,重在取捨有度,既要揚長,又要避短,在傳統與現代教學方式的相互反哺中,實現數字化服務與鄉村教學需求相匹配,最大限度地釋放資料資源的內在價值,促進教學流程和教學生態的重塑,建立真正適合鄉村學生和適切學科特點的數字化,然後才能用更加適配的教學形式對接技術,對接學生。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智慧運用數字資源,使其與傳統授課環節中的誦讀、板書等有機結合,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取的知識資訊倍增,實現教學資訊的高效傳輸和反饋,更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遷移。
智慧時代背景下,“雲+網+端”是“網際網路+教育”的基本架構,驅動鄉村教師靶向實施。鄉村教師唯有“智慧”營造,用迎接的心態擁抱資訊化,用“捨得”的態度調整教學方案,方能在自身專業發展過程中不斷找到著力點,從而在鄉村“數字文明”的“趕考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遠。
(作者系山東省濰坊市教育資訊化研究院教研員)
《中國教育報》2021年12月22日第4版
作者:杜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