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蒙面雙鼎
壹
。。幾年後,宋金鑑中了舉人,但只有舉人的頭銜,並沒有官做。又過了幾年,到了1850年,宋金鑑進京趕考中了進士,而此時周賡盛已經被朝庭罷了官,回太倉老家養老去了。
。。中了進士後的宋金鑑在翰林院從事編修。那時北京城的琉璃廠是王公貴族、朝中大臣沒事愛去消遣的地方。文化人、官員、商人、王公貴族等聚在一起好生熱鬧,有淘古瓷銅器的、有淘古籍書畫的,目的各不相同。那種繁華與熱鬧場面非同一般。宋金鑑閒來無事也總愛去逛逛,這點是家族薰陶的結果,也是受出生地盛產周青銅古器的影響。
。。宋金鑑算不上是個藏家,在所有的資料中並沒有查到關於他藏寶及關於鑑寶方面的著作。清代藏家一般都喜好著述傳世,比如陳介祺、潘祖蔭等等。
。。有一天閒逛中,宋金鑑在琉璃廠的德寶齋中發現了一個青銅大鼎,感覺非常面熟,細看之下居然是自已家的大盂鼎。這讓宋金鑑異常興奮。他不動聲色地向掌櫃詢問了一下價錢。掌櫃和宋金鑑不熟,開了個天價,這讓剛剛興奮不已的宋金鑑全身冰涼,像從天堂突然落到了地獄裡。這個悲欣交集的晌午,讓宋金鑑倍受煎熟。他耐心地同掌櫃商討著價錢,但掌櫃就是不鬆口,這讓他很無奈。
。。宋金鑑想,家中祖傳之寶是在自己手上丟的,無論如何也得弄回來,否則愧對祖上人。他想來想去就找到了朝中的一個三品官員,由他出面和德寶齋的大掌櫃打聲招呼。大掌櫃可以不給宋金鑑這個七品芝麻官的面子,但不能不給三品大員的面子,否則以後在京城很難混了、就這樣,宋金鑑與大掌櫃商妥以三千兩銀子成交,並交了部分定金。這事說定後,宋金鑑便修書差人回老家取銀子。他那點俸祿也只能是勉強交交定金,剩下的錢兩還必需仰仗家裡。他也知道,這是購祖上外流重器,有關府上名望,父親不會不應允的。
。。一個月後,老家派人送來了銀兩,大孟鼎也幸運地再次落戶宋家。買下大盂鼎後,宋金鑑重託當時在北京城的“風翔會館”的鄉黨將大孟鼎運同了岐山老家,從此,這隻失落在外多年的大盂鼎與藏在老家的小盂鼎又聚首了,歧山宋府因之生輝,驚動西安城的古玩界。
。。再說宋金鑑雖高中進士,但他的為官時間卻不長,前後加一起才不到十年。他先在翰林院從事編修,後調刑部任職,再往後派任貴州某地知府,卻未上任,而是辭了官迴歸故里。三十來歲正當年的宋金鑑有官不做,主動辭呈返鄉,這讓書者百思不得其解,書者遍查資料,可惜仍未尋著相關資訊。在此,書者只能是私自以下幾種原因供讀者參考:
。。一、貴州地處偏境,環境惡劣,宋氏不願赴任。
。。二、宋氏厭倦了仕途上的阿諛奉承,不願再為官。
。。三、為慣了京官,宋氏不願去地方上任。
。。四、捨不得家中那份祖業。
。。五、身體欠佳,暗疾纏身,不能為之。
貳
。。宋金鑑返鄉之後,一直居在岐山縣鳳鳴鎮,再未復出為官。一邊打理著家業,一邊工書、賦詞、偶爾把賞自家的古董,日子過得倒也閒情逸致。但好景不長,一場暴亂改變了這一切!
。。從1862年開始、陝西暴民就利用滿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對太平軍的征剿中受到較大打擊為機會,發動突然襲擊,大肆屠殺陝西境內的漢族居民。據說,當時渭河兩岸的每一個自然村莊,漢人被殺幾乎九成以上,難以計數的村莊整村遭到滅絕。
。。這場戰爭極大地改變了陝甘兩省的民族分佈。在戰爭中,回民與陝西、甘肅兩省的漢人互相屠殺,據《中國人口史》一書的統計,回民暴亂前的咸豐十一年(1861),甘肅人口為1945.9萬人,戰後的光緒六年(1880)人口僅存495.5萬人,人口損失達1455.5萬人。
。。由於當時的陝西巡撫防務空虛,提出的政策是安撫回民,派朝庭大臣陝西團練頭目張芾前去安撫,想不到回民暴亂的發起人任武殺了張帶。為了鼓動回民,任武又殺了自己的老母、妻子和孩子,以表示自己已沒有任何顧忌,要血戰到底。
。。大清朝廷當然不能容忍回民的暴亂,派出了大臣左宗棠前去鎮壓。左氏採取剿撫並用的政策平息暴亂。凡是放下武器不再殺人的,都給予安置讓其安居樂業,包括對待領導回民暴亂的大首領,也可以不予追究責任。對不放下武器、還要殺人的人則進行武力鎮壓。歷史證明,這種政策既救了漢人,也救了回民,是正確路線。
。。陝西回民1862年暴亂的同時,還不斷鼓動甘肅回民暴亂。甘肅回民緊隨其後,從1863年開始也發生了大範圍的暴亂。甘肅回民殺漢人鄉鄰難以下手,但從陝西被政府鎮壓潰逃過來的回民則走一路殺一路。
。。左宗棠在對待這次回民暴亂中採取的政策無疑是對的,也應了“冤家宜解不宜結”的古語,瘋狂報復只能是讓戰爭無休止地進行下去。
。。清同治六年五月十一日,左宗棠寫下了這樣一份奏摺,談到他對鎮壓回民暴亂的一些看法,這份資料有利於我們去了解這段歷史的真相。
。。此次陝西漢回仇殺,事起細微、因平時積釁過深,成此浩劫。此時如專言“剿”,無論誅不勝誅,後患仍無了日,且回民自唐以來,雜處中國,繁衍孳息千數百年,久已別成氣類,豈有一旦誅夷。不留遺種之理?如專言“撫”,而概予曲赦,則良匪全無區分,徒惠奸宄,而從前橫被戕殘之數百萬漢民,冤痛未伸,何以服輿情而彌異日之患?竊惟辦理之法,仍宜恪遵前奉上諭;不論漢回,只辨良匪,以期解紛釋怨,共樂昇平。惟回民思歸故土,目前求其安插周妥,固已為難;後此冀其耦居無猜,尤非易事。
。。同治六年五月十九日,清廷在關於這封奏摺的答覆中說——
。。回民亦系朝延赤子,斷無盡行誅戮之理。惟其中積悍匪徒,必先剿盡,始可將良回分別招撫。尤須另籌曠上,妥為安插,勿令與漢民構釁,方可久安。
。。據說、宋金鑑的父親在這場回民暴亂中喪生了,而他家在西安、甘等地的商鋪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寸金無收,毀於一旦。當回民暴亂波及歧山附近時,宋金鑑在家中再也坐不住了,他放下翰林身份,去縣衙面見縣令。
。。宋金鑑對縣令說,回民之所以所向披靡,原因在於漢人太分散,不集中,沒有戰鬥力,你要抓緊將壯年鄉民組織起來,發配武器,在縣城內共食同宿、統一操練,共同禦敵。
。。縣令冷漠地回答說,此等國之大事,我等小官豈能作主?再言,招兵抗敵經費何來?剿匪之策當由朝廷定奪,何由你來操心!
。。縣令說完就不再理會宋金鑑,迴避不見。他也不得罪這位曾經的京官,有翰林身份的鄉紳,可就是冷著你,讓你自己感覺無趣。受此自限,心高氣傲的宋金鑑回到家中後變得鬱鬱寡歡起來,再加上受到父親慘死、祖業的殞落打擊,讓他一病成疾,臥床不起。不久之後的1863年,宋金鑑病故於岐山縣宋宅中,不久,他的夫人也莫名其妙地吊死在自家院子的槐樹上。宋家留下二男,宋金鑑之子宋允壽和侄子宋世男。宋家家道從此落敗,一蹶不振,失去往目的輝煌。
。。宋家留下的兩男中,一個本份,一個有著想學先人做官的慾望。本份並非說他人本份,而是單指沒有想做官踏上仕途從而光宗耀祖的想法。此人叫宋允壽,一個標準的紈絝子弟,吃喝嫖賭抽大煙,就是不專心打理剩餘的家業。長此以往,再厚的家底也得淘空了。沒有了存銀,他便變賣家中祖上留下的古董字畫、宋明古籍、金石瑪瑙等等,以此來供自己揮霍。
。。當時、關中地區流行抽大煙,這也是回民暴亂時,漢民不抵回民的一個原因、他們體質過差,毫無戰鬥力可言。歧山縣流傳著一個笑話,說的是當時岐山一大戶人家中,有個兒子抽大煙、因吸鴉片量太大,臉上都是菸灰色,每天出門時只好敷胭脂水遮蓋,他終日臥床吸食,怕人打擾,便在房門上貼了張“此處停欞,閒人免進”的紙條,嚇得他老爹以為家裡死了人。這個笑話也從側面證明了當時關中地區流行抽鴉片的事實。
。。宋家另一男是宋世男,是個官迷子。有做官的慾望並不是壞事,畢競有顆上進的心,總比窩在家裡抽大煙強百倍。宋家祖上做官靠的是讀書,十年寒窗博取功名。到宋世男這改了,他不肯苦讀、學人家走捷徑買官。宋世男四下找關係託人,靠捐納終得東阿縣候補知縣一職。所謂的候補知縣只是個虛銜。
。。清代實行捐官制度以後,大量謀官者拿錢買到了官,但所買的僅僅是一個職銜,並不是實缺。要想得到實缺,必須等有官位空出來才有機會遞補上,這種機會更多的只是理論上存在,就像人人能考公務員一樣,考並不代表就能上。大量的有官銜而無實缺、時時巴望著補缺的官,有“災官”之稱,意思是當這種官活受罪,如同受災一樣,這是因為,候補官的數量相當多,遞補上一個實缺極為不易。而當了候補官一旦為官,便要擺譜、講派頭。即使條件不允許,也要想辦法硬擺窮講。大小總是一個官,因而需要維持官的體面排場、如僱用長隨、酒食徵逐,交際應酬,都是少不了的,這就需要花很多錢、而候補官無俸祿,靠的全是家庭收人。大多捐官已經耗盡錢財、只好出門為面子窮講究,在家躲起來吃糠槽,越混越窮,所以往往弄得窮困不堪,甚至飢寒而死。對於候補官之多,時人譏為“過江名士多於鯽”、“官吏多如蟻”,又云:“子多,驢子多,候補道多、”
。。據《官場現形記》載,通天下十八省,大大小小的候補官員有幾萬之眾、大多閒置在家,由於僧多粥少,仕途擁擠,所以補缺的機會少之又少,運氣好的人也要很多年才能補上,有些則是終身也補不上。曾經捐過戶部郎中的大名士李慈銘在北京保安寺街居住時,寫過一副對聯嘆補缺之慢:
。。保安寺街,藏書十萬卷。
。。戶部員外,補闕一千年。
。。這些候補文官,運氣來時,如果恰逢在職官員因病告假,或回家省親,或回家守孝時,在獲得上級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暫時代替在職官員處理事務。一旦在職官員歸來,就自然恢復職權,同時,候補便散失權力,其任職期間所判案例或公文,均需在職官員稽核,不同意時,可以推翻前論。
。。到了同治年間,岐山宋家氣數殆盡,家財散光,為了博得實缺去上任,宋世男只得將自家祖上留下的小盂鼎送給了巡撫大人,最終得以去山東東阿縣走馬上任當了知縣。自此後,小盂鼎不知下落,唯留拓片在世間留傳。關於小盂鼎去向的傳言甚多,但無一能證實。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這一國寶會浮出水面吧,我們只有靜靜等待,寄希望於未來。
。。宋世男在送小孟鼎給巡府前與宋允壽大吵了一架,堂兄弟二人為爭奪宋家這最後的財產差點大打出手。好在有兩個鼎存在,好在只有兄弟二人,否則還真不好說事情會如何發展。最後,二兄弟經鄉黨調解,一人分得一個大鼎,事情才得以平息。此時兄弟倆早已顧不上宋家輝煌的祖宗顏面了,那些在兩人眼裡都只是可望不可及的煙塵往事,解決不了他們的現實物質生活問題。
。。宋世男把小盂鼎送人謀了官差走馬上任後,沒落的家族只留下了堂兄弟煙鬼宋允壽。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習慣了錦衣玉食的宋允壽打起了家中大孟鼎的主意,他必須賣了這個家傳之寶才能維持生計。於是、在某年秋天,宋允壽放出風去,願意以七百兩白銀出售大盂鼎
。。訊息放出去不久後的一天,宋宅來了一位客人,稱專為買大盂鼎而來。此人來頭甚大,而且和宋金鑑是舊交,他就是袁保恆道光三十年二甲進士,與宋金鑑同期同榜,二人還曾同為翰林院編修。這袁保恆有個侄子是個中國人都知道,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袁世凱。
。。袁保恆,字小午,號筱塢,項城(今河南項城縣)人。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刑部侍郎。筱塢少隨父袁甲三治軍,諳練武事,曾先後佐李鴻章、左宗棠軍幕二十餘年。咸豐三年,袁保恆請假送親回籍,轉赴安徽看望統兵剿捻的父親袁甲三。袁甲三奏請朝廷同意,把他留在軍中輔佐軍務。咸豐七年,隨軍欽差勝保上奏袁保恆之功,聖上賞“侍講”銜花翎。同治七年(1868)正月,捻軍又起,聲勢如前,朝廷命湖廣總督李鴻章率部剿滅。袁保恆立即上折請纓出戰,奏摺中提到豫皖各路大軍都是父親的舊部,自己願意和他們同甘共苦完成父親未完成的事業。朝廷准奏,調他到李鴻章營中委用。這年八月,袁保恆又受命赴陝甘總督左總棠部侯委,同年九月授實缺、被委管理西征糧務,並得專摺奏事……
。。1874年,袁保恆到了陝西三原縣後,在打聽曾經的同事宋金鑑近況時才得知宋允壽賣鼎一事的,他當時就決定前去買下這一重器。進了宋宅後,袁保恆看到偌大的宅子裡死氣沉沉、落葉遍地、枯草蔓延。不由得暗暗嘆息,只聽說宋家是關中名門望族,沒想到區區幾年竟衰敗得如此之快,宋金鑑地下有知的活該是掩面而泣。
。。面黃肌瘦的宋允壽當然不認得袁保恆,但見來者氣度、穿著不俗,料是不凡之人,便客氣地問道,“請問客官有何貴幹?”
。。袁保恆用眼角的餘光掃了一下眼前這個不起眼的後生問,“你是誰?和宋翰林是什麼關係?”
。。那是家父,您認得家父?”宋允壽雙眼放著光芒說。只要有人提到做過翰林的父親,他死灰般的眼神中總會放出異樣的光芒,這是他最引以為豪之事了。尤其是這樣一個外來的錦衣客人,進門就提及自己的父親,說不定能給自己帶來好運。
“我和你父親有過數面之緣。”袁保恆輕描淡寫地說。他實在是看不起眼前這點頭哈腰的後生,一點都沒有清高、孤傲的宋金鑑的半點影子、接著袁保恆又說,“聽說你有個寶鼎要賣?為什麼要賣掉租上傳下之物?”
“是咧,”宋允壽苦著臉說,“不賣不行,日子沒法過了。”那模樣好像是怕父親生前好友怪罪似的,強調有迫不得已的苦衷才賣的祖傳之寶,讓宋允壽寬慰的是,來人並沒有半句責備他的話,只是問了價錢,一兩銀子也沒還價就買下了大鼎。之後,袁保恆說,“帶我去你父親的墓地上看看。”
。。宋允壽便帶著袁保恆來到了宋金鑑的墓前。袁保恆在墓堂前一排擺上了帶來的水果、點心、酒水,然後燒了紙錢,上了香火。算是盡了對故人的一點心意。末了,袁保恆還親筆為宋金鑑撰寫了墓誌銘,至今還保留在宋金鑑第五代傳人宋炎魁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