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恆大持續資金鍊暴雷後,近日綠地控股也釋出了《關於公司所屬行業分類變更的公告》,其所屬行業分類已由“房地產業”變更為“土木工程建築業”,以此減少對行業標準監管“三道紅線”的限制。而一直徘徊在老大老二位置的另一家頭部房企公司萬科,在11月16日,公司總部以集團郵件的檔案形式下發了《關於萬科集團總部“節衣縮食”和打造“戰時氛圍”的倡議》,號召“花小錢辦大事”,減少不必要的費用支出。
房地產公司的這一系列動作,是想要甩鍋求穩求實,還是在勒緊褲腰帶要和所有的房產階層一起扛下所有?而時事造英雄的時代,確實不是英雄們都能夠扛的下來。
中國房屋的保有量在持續增長,早幾年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量就有4.5億到5億套,這其中包括所有現售商品房,政府經濟適用房、保障房,以及村集體房屋、農村自建房等,而其中近1億套屬於空置房。按照中國基建的熱情和速度,雖然有部分舊改拆遷房屋房產的滅失,或者是城鄉高速道路拆遷以及鄉村違建房屋的拆除,房地產公司存量土地在建的增長房屋數量和農村自居自建房的增長依然是十分可觀的。
一定程度上,人口紅利是刺激房產開發的動因之一。雖然說中國的人口在持續增長,但近年來的生育率卻持續走低,2020年的生育率只有千分之八,首次跌破10‰的歷史新低。也正因為人口紅利期的拐點出現,城市房產投資的屬性和價值逐漸降低。人們依賴更多的是居住屬性需求。
而另一方面,雖然房產開發解決的就業都是系統性的,從土地市場到建築建造和材料造價供應,房產業務,甚至是財稅諮詢方面的就業。但是它佔用的資源相對較多,是一個從前期基建到後期裝修高能耗的製造業,土地資源,機械力資源,運輸資源,水電資源甚至是林木資源。
這也就是國家層面為什麼要跳出來持續干預房屋土地市場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些購房政策以及稅收政策,都是為了從合理的供需關係上、從實際需求上來調配房產資源,房屋的商品屬性得到削弱。
比如今年9月1號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法》,新增加兩種免徵契稅情形,即婚姻關係存續期間夫妻之間變更土地、房屋權屬的,或者法定繼承人透過繼承承受土地、房屋權屬的,免徵契稅。這就將房屋居住屬性從財產屬性裡面剝離出來,因為從資產角度來講,不論是誰承繼產權人的資產都需要交納稅收完成過戶,而新的契稅法施行後,直系親屬可以直接繼承而房產而無需繳納稅款。這就減少了房屋對資金流的依賴度,更多的是居住空間屬性的轉讓繼承。
而新的契稅法更深遠的影響則是,未來更多的人會透過繼承的方式解決居住需求的問題,新的房屋居住需求可能只存在於城市租房者和結構功能改善住房需求者之間。當然,商住投資買房的需求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仍會佔據絕大部分的存在,因為很多大中城市的打拼者,需要花較長一段時間的努力,才能享受到對應的購房資格和資金積累。
那麼城鎮對房屋的資產投資性依賴降低,居住需求增加,而在當前高存量房,較之國外較高空置率的情況下,房價真的會像大海退潮一樣降價嗎。
至少說在未來十幾二十幾年的時間裡大中城市,不會出現房子狂甩降價情況。雖然房屋供應量增加,需求減少,但是人口依然還是有往大中城市流動集散趨勢。另外按照當前房屋建築的建造成本,以及國家在通脹調控的力度,銅比金貴的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但是國家應該會從人才住房的政策補貼上來平衡城市住房的實際需求。
鄉村振興的農村基建配套,城鄉結合的高鐵公路網路,鄉村民營產業,以及鄉村旅遊產業,使得農村的土地更為集中,農村的可利用土地資源減少,農村企業和鄉村旅遊業雖然吸引和留駐部分就業勞動力,但是大部分閒置的勞動力仍然會往大中城市集散就業。
所以說大中城市的房屋居住需求量在未來十幾年仍然是值得衡量的。當然這種居住需求可以略大於或者等同於鄉村房屋居住需求的,因為除卻農村必要生產要素和農業創新企業的就業,三農服務方面的創業和就業需求,被剩餘的部分勞動力仍然會以進城靈活就業的形式實現自己的價值。工作的地方也需要生活,而新一代的務工群體對居住要求更高,因而高品質的居住空間仍然可以保持高位的需求量。
鄉村振興在很大程度上衝擊了城市房產的需求量,卻也刺激了城市房產和城市規劃向好向善的科學發展。恆大,萬科,碧桂園,融創等諸多的房產開發公司都已經在鄉村振興的社會資本匯入過程中,實現了與鄉村建築和鄉村發展的幫扶共生。
雖然房地產市場的供需關係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但是房地產公司的責任始終沒有改變,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在碳中和和碳達峰的大背景下,房地產業正在最佳化自身涉及建築運營部分的經營結構。在這種責任和環境監控部門的共同作用下,房產公司的房屋建造過程和環保的要素變得密不可分。這也就影響著房地產趨向於更理性的開發運用土地,更安全環保的使用建築材料,更強調房屋居住屬性的節能性科學性。
所以說中國的房產供應結構,正在朝著一個保質保值適量供應的原則方向發展。當然在政府供需關係調控規劃之外的,還是會有部分政策默許下,支援就業創業型別和提升人居環境的房產改造和迭代更新的創造性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