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起源--“單一地區起源說”與“多地區起源說”。人類起源和現代人起源是兩個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重大課題。其中,關於現代人的起源,流行兩種相互對立的理論:一種叫“單一地區起源說”。這種理論認為現代人是某一地區的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而形成的,這個地區過去認為是亞洲西部,近年來則改為非洲南部。持此觀點的學者相信現代的各色人種擁有一個近期(大約十萬至五萬年前)的共同祖先。後來向四面八方遷徙,替代了其他地區的原住居民,形成今天的各色人種。另一種叫“多地區起源說”。該理論認為,現代型別的智人都是由當地的早期智人乃至直立人演化而來的,他們各自平行發展,當然彼此之間不可避免地也存在著某些基因方面的交流,最終演化成現代的各色人種。
這兩種理論長期爭論不休,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介入人類起源研究,有學者提出所謂“現代人起源說”,也稱“夏娃說”,再次引起雙方交鋒。
1987 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幾位學者,發表《線粒體DNA與人類進化》一文,他們根據對來自世界各地一百四十七位婦女胎盤細胞中線粒體DNA的分析,提出所有現代人種都可以最終追溯到距今大約二十萬年、生活在非洲的一位婦女。這位非洲的“夏娃”應是現在世界上所有人的共同“祖母”,因而被戲稱為全人類的“夏娃”。此後,又有學者對細胞核 DNA 和 Y染色體進行了研究,結論都支援人類起源於非洲的學說。
1998 年,十多位中國的生物學家和醫學工作者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文章指出,透過對來自中國不同民族和語系以及東亞的日本、朝鮮,美洲土著,新幾內亞,高加索和非洲個體樣本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明顯支援“現代人非洲起源說”。
中國某知名考古學家也指出,中國晚期智人並非源自北京猿人,而是來自非洲。因此,中國史前史應該從晚期智人開始寫起。此前的舊石器早、中期也就自然消失,剩下的舊石器時代可以與新石器時代合併。
如此說來,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點。原本似乎明白無疑的問題,一時間,再次變得撲朔迷離,疑竇叢生。北京猿人難道不是中國人的祖先?如果說中國大地下面深埋著的舊石器中期以前的古人類竟不是中國人自己的祖先,那麼,我們的祖先來自哪裡?後來又到哪裡去了呢?
面對巨大的挑戰,中國大多數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從容應戰。他們指出,夏娃理論只是推算出來的假設,這一假設須經過考古材料的檢驗,而中國境內的化石證據支援“多地區起源論”。
馬圈溝第一文化層。馬圈溝遺址位於河北省陽原大田窪鄉岑家灣村西南。
迄今為止,中國雖然暫時尚未見到類似於非洲南方古猿的化石,但是在繼南方古猿階段之後的直立人、智人階段的化石材料比非洲更豐富,提供了環環相扣的演化鏈條。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境內不斷髮現一些年代突破一百萬年,甚至接近或超過二百萬年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其年代之早直逼非洲南方古猿。
在華北地區,泥河灣盆地東谷坨遺址發現了估計年代距今大約一百萬年前的石器,小長梁遺址和馬圈溝遺址更發現了可能超過二百萬年前的石製品。
在長江流域,重慶市巫山縣龍骨坡遺址,發現了一塊人類左側下頜骨、一枚人牙和三件石製品,經古地磁和電子自旋共振法測定證實,其年代為距今二百萬年前後。
在安徽,繁昌人字洞遺址發掘出的人工製品及共出的哺乳動物化石,比巫山的更古老,據研究者估計,其年代可能距今二百四十萬至二百萬年。
這今為止,在中國的長江、淮河和華北地區,多地發現了距今二百萬年前後的直立人人骨化石或文化,這部分遺址與非洲二百萬年前的南方古猿的人類化石和舊石器的年代已經部分拉平。
直立人中有距今二百萬年前的巫山猿人、一百七十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還有一百一十五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五十萬年前的北京人和湖北鄖縣人、三十萬年前的安徽和縣人與南京湯山人。
距今二十萬至十萬年間的早期智人代表有遼寧金牛山人、陝西大荔人、安徽銀山人、山西許家窯人和丁村人、廣東馬壩人、湖北長陽人等。
過去,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缺乏距今十萬至五萬年間的人類化石,這也正是“夏娃”理論的立論依據。按照“夏娃”理論的解釋,由於某種原因,那時的中國是一片無人區,因此,沒有人類存在。這種狀況因新近發現的許昌人得以改變。2007年12 月 17 日,在河南省許昌市靈井發現的頭蓋骨化石的年代約為十萬至八萬年前。
距今四萬至一萬年間的晚期智人代表有廣西柳江人和來賓人、內蒙古河套人、北京山頂洞人、雲南麗江人、四川資陽人、貴州穿洞人、陝西黃洞人等。
如果把從直立人到晚期智人的化石材料擺放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演化系列,並能夠觀察到一系列共同的形態特徵。例如,呈長方形的眼眶鏟形門齒、扁平的臉面、扁塌的鼻樑等,在許多方面與現在的黃種人比較相像,這些共同特徵的延續是古人類在中國連續發展的結果。這表明至少一百七十萬年以來,中國人的進化過程是連續不斷的。如在中國發現了很多河套人頭蓋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薩拉烏門齒化石,其中,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的門齒化石背面都是鏟形的。而在非洲,這種情況只有百分之十幾,在歐洲還不到百分之十。
當然,中國還有個別人骨化石頭骨具有本地區不常見而其他地區常見的特徵,比如,廣東馬壩頭骨的眼眶呈圓形,南京人一號頭骨的鼻樑高翹,山頂洞一百零二號頭骨不很扁等,這些特徵在歐洲卻很普遍,這很可能說明,中國的古人類與歐洲有少量的基因交流,但是,不能因此否認中國的古人類演化以連續進化為主的事實,只是補充了附帶雜交的演化軌跡。
如果我們的祖先曾經一脈相承地生活、繁衍在這塊名叫中國的土地上,那麼,他們創造的文化也將呈現前後延續的傳統而不會突然中斷,真實的情況究竟如何呢?
中國最早的舊石器文化距今約二百萬年前後,以華南、藍田和泥河灣的發現最具代表性。其中,華南與藍田地區,石器多用形體較大的礫石直接加工而成,如尖狀器、砍砸器等。而在泥河灣盆地使用的石器大多來自附近山坡上的巖塊,主要用石片加工出各類小型工具。其中,刮削器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依技術而言,均屬於石核-砍砸器系統,與東非奧都威和西亞地區的石器工具很類似。
距今一百五十萬年或更早,東亞地區主要流行的仍是石核-砍砸器技術。而率先出現在東非的手斧技術(阿舍利技術),不久在歐洲得到了更快的發展。
舊石器時代中期,華北地區繼續流行以石片石器為主體的舊石器文化,以錘擊技術為主體,直接剝片,石器有小型化的趨勢。華南仍屬於礫石石器工業系統。而在舊大陸西方,是莫斯特技術盛行的階段,石葉、細石器技術十分發達。
舊石器晚期,在華北則可以看到典型的石葉與細石器技術,最典型的是寧夏水洞溝遺址,有人將其視為與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這一趨勢在接下來的細石器文化發展階段表現得更加明顯。不過,即使在華北,絕大多數石器仍然是當地固有的石片石器而不是那些具有西方傳統因素的石器。在華南礫石石器技術與不典型的石片石器技術仍然是主流,沒有發現來自西方的莫斯特技術、石葉技術和細石器技術。
中國舊石器文化的發展過程表明,中國的發展自始至終都與西方有明顯的區別。當然,中國的遠古祖先並沒有故步自封,而是在連續演化的過程中,輔以與西方的文化交流,走出了一條以獨立演變為主、文化交流為輔的發展道路,這一認識與從人骨化石中得到的結論,豈不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歷史頭條##歷史超話##我要上 頭條##頭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