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9月16日報道,歐盟哥白尼大氣監測局的科學家16日說,南極上空每年都會出現臭氧洞,今年其面積已經比整個南極洲的面積還要大。全文摘編如下:
每年在南半球的春季、即8月至10月,南極上空的臭氧都會減少並形成空洞。哥白尼大氣監測局說,南極臭氧洞面積通常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達到最大。
在過去一週“顯著”變大後,臭氧洞目前的面積已經超過1979年以來該季節同期75%的臭氧洞,比整個南極洲的面積還要大。
哥白尼大氣監測局負責人文森特-亨利·珀什在一份宣告中說:“今年臭氧洞在春季剛開始時的發展速度符合預期。”
宣告說:“現在我們的預測顯示,今年臭氧洞的面積已經比往年更大了。”
該機構的資料顯示,去年臭氧洞在9月出現時與往常沒有什麼不同,但後來成為“有資料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臭氧洞之一”。
距地表9到22英里(1英里約合1.6公里)的臭氧層可以保護地球免受紫外線輻射。
南半球的臭氧洞通常是由化學物質造成的,例如,氯和溴等化學物質進入平流層,在南極洲冬季發生催化反應。
臭氧洞與南極極地渦旋有關,後者是一個繞地球旋轉的冷空氣環流。到了春末,平流層的溫度開始升高,臭氧耗竭速度減緩,極地渦旋減弱並最終破裂,臭氧水平通常在12月恢復正常。
哥白尼大氣監測局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說,極地渦旋造成的空氣隔離狀態隨之終結。極地渦旋形成於南極冬季,會為氯和溴等化學物質破壞臭氧層提供條件。
哥白尼大氣監測局利用計算機模擬和衛星觀測來監測臭氧層。儘管臭氧層出現了恢復的跡象,但該機構說,要到本世紀60年代或70年代才能完全恢復。這是因為,減少破壞臭氧層的氯氟烴的使用,難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1987年多國簽署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首次提出對氯氟烴實施監管。美國環境保護局說,這類產品預計到2030年將被杜絕使用。
上月發表在英國《自然》週刊上的一份研究報告說,如果《蒙特利爾議定書》沒有禁止使用氯氟烴,那麼全球溫度可能再上升2.5攝氏度,並導致臭氧層崩潰。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