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許夢旖 南京報道
12月15日,由南京市江北新區管理委員會、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南京市江北新區財政局、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創新資本研究院、盛世揚子、揚子江基金主辦的“第十一屆中國創新資本年會暨第四屆中國創投責任投資峰會”在南京江北新區召開。
國科嘉和合夥人丁潤強參與“熱門賽道變換下的硬科技投資”圓桌論壇討論時介紹稱,國科嘉和創立於2010年,是中科院第一個直投VC,投資佈局集中在電子資訊和生命科學兩大範疇,並把新的科研成果付諸於工程實踐,透過對它們進行直接投資把市場化的管理理念帶給這些企業,促進企業和科研機構聯動,以及成果轉化。迄今為止,國科嘉和是中科院國科控股旗下管理資產規模最大的機構,完全覆蓋了早期、成長期到成熟期的全部環節。
圖:國科嘉和丁潤強
“硬科技是被生生造出來的詞,我們往往會有兩種不同的誤區。一種是說這個東西是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另外一種是它到底是底層技術創新驅動型,如基礎設施一樣支撐性的技術,還是隻面向應用層面的。”丁潤強舉了個簡單的例子,移動網際網路背後技術支撐是通訊,通訊背後的底層支撐是積體電路和半導體,是不是在應用層被髮揚光大的前提驅動力,就是定義時清晰的劃分。
“我們內部沒有所謂硬科技和軟科技的概念,因為我們本身就有促進成果轉化的使命,本著面向工程應用的方向,我們細分成泛電子資訊和生命科學,背後有原始創新加上工程化和產品化理念在內。”他將電子資訊一分為二,以有形無形分為“硬的”和“軟的”。他認為,我們面臨的挑戰存在於兩個方面,第一是評判專案時到底是為了科技而科技,還是真正能夠看到這個專案背後工程化和產品化帶來的具體商業價值?“我們看到很多專案,其實是微創新,但那個創新是不是足以產生產品,並且產生商業價值,而商業價值又是否可在各行各業被應用和複製?在判斷專案科技屬性創新時,要辨清到底是真科學還是偽科學。第二個問題是在判斷專案的過程中也要明白,這個專案本身是企業為主,還是某個實驗室,要明白你的定位是什麼,你是商業組織還是科研機構。”
“不少人認為國產替代就是單純‘卡脖子’的,其實不單純是這樣。”丁潤強稱,這種現象在消費電子領域最為明顯,比如一個光學模組或者器件或者一個射頻IC,背後絕不是單純的“卡脖子”的問題,尤其應用物件是商業公司時,更與“卡脖子”沒有關係,它更多是產業鏈最佳化,本土化供應加上海量市場的驅動。“智慧駕駛和機器人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人們暢想在公開路面上自由飛馳的無人汽車,還是解決具體細分應用領域問題的機器換人?某個細分場景的問題被你發現了,客戶價值就可以被髮掘出來,所以深挖場景是非常重要的。”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