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路過德國某機場,突然眼前一亮——在牆上一大堆陌生的文字中赫然出現了“熱水”的漢字指示牌。那麼突兀,且只有漢字,顯然是專為過往的中國旅客而設。我欣喜若狂,拿出保溫杯伸到龍頭下。一杯下肚,如飲甘霖,旅途的疲憊被消除,思鄉的躁動被撫慰,一切的不妥都不見了。
中國人喝熱水的習慣年代久遠,據說考古學家在兩萬年前的陶土器皿上,發現了殘留的水垢和底部煙燻的痕跡,證明了燒熱水最初的存在。“百沸無毒”歷來就是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傳統,頭疼要喝熱水,發燒多喝熱水,壓力大來杯熱水……白開水無異於一味包治百病的良藥。19世紀,清代詩人袁枚的孫子袁祖志在西歐遊歷近一年後撰寫了《中西俗尚相反說》,其中記載:“中土戒飲涼水,以防壞腹,泰西務飲冷水,以為除熱;中土酒必溫而飲之,泰西則皆冷以嘗之。”喝白開水,似乎是中國人鮮明的特色標籤。
西方人一般不會直接飲用開水,多用它來泡茶、泡麵、煮咖啡和洗衣服等。開水在英文中直譯為hot water,意指沸騰的水(boiled water),有時還暗喻“處在麻煩中”之意,與中文所說“水深火熱之中”有異曲同工之妙。一邊讀著“be in hot water”,一邊想象咕嘟咕嘟冒泡泡的畫面,不免感慨,原來英文能“象形”。比hot water更恰當的翻譯是warm water,詞性溫柔了許多,看著叫人身心熨帖,這才是能夠入口的熱水。但在實際生活中,我發現老外們更喜歡把它稱為hot water,絕無誤讀,甚至還有老外別出心裁地把它製成了表情包,在旅居中國的同道中人裡廣為流傳——KEEP CALM AND DRINK HOT WATER(保持平靜,請喝開水)。背景是黃色三角形標籤,像是交通禁令標誌,讓人忍俊不禁。看來,老外的確注意到了中國文化中的這一神秘符號。
老外不喝開水,在中國生活就有些不習慣。多年前我接待了一位隨丈夫工作來滬的英國太太,她入住古北的公寓之後第一句話就是:“水能喝嗎?”問得我一臉懵圈。後來我才搞懂她的意思是:水管裡的自來水能夠直接飲用嗎?因為習慣喝冷水,一些歐洲國家,無論學校、公園還是街頭,隨處可見直飲水龍頭,住宅還提供直飲管道。初來乍到,對中國不瞭解,她擔心自來水不能達標。後來,隨著城市設施的提升和中國開放的程序,老外們普遍公認上海為各方面最安全的城市,我也再沒遇到過類似的尷尬問題。
我聽過一個說法:中國人一般脾胃虛寒,所以愛喝熱水;外國人脾胃實火,所以需要涼水加冰塊敗敗火。我不屬醫學人士,體質之說是否有依據,特地去請教一位美國醫生。她顯得十分興奮,因為恰恰問到她也感興趣的點上。“在市政水處理之前,喝煮過的開水是有科學依據的——來自山間溪流的淡水可能含有細菌和寄生蟲。但現在多數國家的自來水都是安全衛生的,沒有理由將其煮沸;喝熱水縱然可以舒緩身心,但冷水也沒什麼不安全,對產婦也是同理!我理解喝熱水是中國的習俗,新晉媽媽絕不會在月子裡用冷水刷牙。但這只是一種傳統,而不是一門科學,冷水一旦進入身體便會迅速升溫。況且從醫學上講,母乳餵養的媽媽需要大量的水,冷水更方便飲用。我生兒子那會兒就感到非常口渴,因為母乳餵養會刺激人體產生一種口渴的荷爾蒙!”
確實,水的溫度與性別國籍無關,僅僅關乎習慣與喜好。認識一枚歐洲猛男,來上海十數載樂不思蜀。有一次聖誕節趕場子,飲食不規律,肚子不舒服,只能可憐巴巴地瞪著一桌子山珍海味。我給他倒了一杯白開水喝下去,坐了兩個小時,伊竟然神奇地好了,精神抖擻地奔赴下一場。這當然不僅僅是開水的作用,但我疑心上海的水土改變了他身體裡的分子結構,以至於他回國後依然堅持每天早上一杯白開水。端午節那天,我在這頭忙著互送祝福,對著手機上各種漂亮粽子圖示畫餅充飢。那頭,他乾脆利落地發來了自己的現場報道,有圖有真相,盤子裡的幾個大粽子,外加一杯白開水,就是他和太太的晚餐。搞得我險些神經錯亂,從上海穿越到洛桑,到底誰在過誰的節?
友誼無價,開水有價。免費的白開水在國外可是賣錢的,一杯標價4歐元賣到你心痛;有一次乘坐歐洲某廉價航空,我拿出隨身攜帶的保溫杯請求開水,小姐堅決地搖頭:No!也難怪,廉價航空的本質就是僅僅提供一個座位,其他免談。我又說:我付一杯咖啡的錢,但只要白開水可以嗎?小姐立即笑靨生花:當然!
褪去一切光環,白開水迴歸了它的物質本性。但在中國,它被賦予了更多形而上的含義,有種不動聲色的玄機在裡面:你看不出溫度,莽撞地一口下去,要麼燙嘴要麼衝喉,總之都是要吃苦頭的。中國文化的若有若無,疏離留白,統統都在一杯水裡了,外國人要弄懂中國文化,沒有比它更合適的了。(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