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本草》系唐朝名臣張說仿古傳《神農本草經》體式與語調撰著的一篇奇文。此文乃作者總結人生七十年之閱歷,苦心孤詣而成,區區200餘字便把錢的性質、利弊、積散之道描寫得淋漓盡致,以錢喻藥,針砭時弊,頗富哲理,寓意深刻,堪稱奇文。
原文
《錢本草》
(唐)張說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採澤流潤,善療飢,解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汙賢達,畏清廉。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採無時,採之非禮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飢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譯文
“錢,味甜,性熱有毒,卻能預防衰老,駐容養顏。可以治療飢餓寒冷,解決困難,效果明顯。可以有利於國家和百姓,可以汙損賢達,只是害怕清廉。貪婪之人服用以不過分為好,如果過度,則冷熱不均,引發霍亂。這味藥,沒有固定的採摘時節,無理採摘的使人精神損傷。如果只積攢不發散,會有水火盜賊等災難。如果只發散不積攢,會有飢寒困頓等禍患。一積攢一發散稱為道,不把他當作珍寶稱為德,取得給予適宜稱為義,使用正當稱為禮,接濟大眾稱為仁,支出有度稱為信,得不傷己稱為智,用這七種方法精煉此藥,才可以長久地服用他。可以使人長壽,如果不這麼服用,則會智力減弱精神損傷,這點需要特別注意”。
賞析
“本草”,即是藥材,把錢作為藥材來論述藥理,不敢說後無來者,起碼也是前無古人。張說首先給“錢”這種特殊的草藥的藥性定位為“味甘、大熱、有毒”,準確生動,入木三分。“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耳熟能詳的俗語道出了錢的不可或缺,錢能讓人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保證人們的生存,所以“味甘”。但對錢的追求要有度,要講道,超出了度和道,便會讓人變得瘋狂,挖空心思往錢眼裡鑽,導致“大熱”,成了金錢的奴隸。錢是有藥性的,服用過頭便會產生副作用,會“中毒”,使一些貪婪之人最終鋃鐺入獄,命斷黃泉路。
張說接著分析錢的藥理。小錢能“療飢”,解人燃眉之急,救人於水火之中;大錢則能“邦國”,讓國家富強起來。錢能“汙賢達”,但亦“畏清廉”,如果人人都能正氣浩然、拒腐防變,錢害就不存在了。“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錢財多佔者,最好將多餘的錢財用於社會,否則禍害無窮,社會就不太平了。“其藥採無時,採之非禮則傷神。”錢要取之有道,不能亂撈,不然神靈便要降罪下來。“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飢寒困厄之患至。”錢要會積攢,又要會花到實處,否則會有災難至;如果只會花錢而不會掙錢,那就只有飢寒困頓了。
張說最後告誡世人,要想駕馭金錢,不為所迷,不為所害,應當精煉“七術”,即“道、德、義、禮、仁、信、智”七種方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積存使用要有度,這就叫‘道’;不把錢看做珍寶,這就叫‘德’;獲得與付出相適應,這就叫‘義’;不求非分之財,這就叫‘禮’;樂善好施,這就叫‘仁’;交易不違約,這就叫‘信’;不讓錢傷害自己,這就是‘智慧’”。在講究“七術”的基礎上獲取的錢財就可以“久而服之,令人長壽”,不然就會“弱志傷神”了。
今天看來,《錢本草》對於那些盲目崇拜金錢者來說仍然是一劑靈丹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