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的百丈關戰役,是徐帥軍事生涯當中除了西路軍之戰外,最不願提及的一段記憶。世上有常勝將軍,卻無百戰百勝之將。就連徐帥這樣軍事能力高超的我軍名帥也不例外。西路軍的慘痛記憶更多來自於馬家軍的殘暴,而百丈關之戰,似乎敗得多少有點意外,影響也是巨大的。
之所以說意外,紅四方面軍是1935年底紅軍實力最強的一個組成部分,戰鬥力遠強於同等狀況下的川軍。而且徐帥此前在川陝根據地多次率軍與這個老對手交鋒,幾乎每次都能取得大勝,尤其是反六路圍攻,徐帥曾指揮擊破敵軍二十萬,可見紅軍的心理優勢之大,雙方似乎並不在一個實力等級上。既然如此,百丈關之戰為什麼會失敗呢?
這一戰,徐帥指揮紅四方面軍殲敵一萬五千多人,自身則損失過萬。從交換比來看紅軍還是有優勢的,但是沒有能夠達成戰役目標,紅四方面軍被迫撤到了川西的天全、蘆山、寶興一帶休整過冬,這便明顯是一場敗仗了。尤其是戰役後續的發展,紅四方面軍希望能夠在川西休整幾個月,補充實力後再戰百丈關,最終卻沒有能夠實現。在人困馬乏減員嚴重的情況下,不得不放棄四川再次北上。紅四方面軍南下的目標是打下川西平原,佔領成都。無論從作戰結果還是部隊損失程度來講,都是失敗的。紅四方面軍到陝北後還不到原先一半的兵力,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和損失。徐帥作為方面軍的軍事負責人,自然是有較大責任的。
之所以對川軍屢戰屢勝的徐帥會遭受罕見失敗,在晚年回憶時他也總結了教訓:過於急躁輕敵。徐帥沒有強調客觀原因,像他這樣的名帥,發生敗仗都是從自己身上去分析。事實上當年的百丈關之敗有明顯的內因和外因:首先紅四方面軍按照張姓領導的主張,獨自南下本身就是錯誤的,從大方向上就註定了要失敗。
由於主席信任徐帥,在四方面軍南下前曾專門和他有過私下溝通。徐帥為人實誠,他向主席表示了兩點態度:一是既然已經匯合了,紅軍就不該再分開;二是紅四方面軍這麼多人,要分為北上南下兩部分也是不好的。主席是充滿智慧之人,明白徐帥當年的為難處境,於是便放他南下了。因此從徐帥本身來說,南下時就沒有非常堅定的作戰信念和意圖,而是多年執行張氏政策的一種慣性使然。這種情況下,即便徐帥有軍事天才也未必能百分之百發揮出來。百丈關戰役不是孤立事件,紅軍分裂給將士們造成的影響才是作戰失敗的主因,也是內因。
而在外因方面,則要考慮對手的變化。看似還是劉湘的川軍,但反六路圍攻之時,川軍未盡全力,因為當時的紅軍無礙大局。但是紅四方面軍此次南下,目的是要攻取成都,直接瓦解劉湘的軍事和政治統治基礎。而軍閥的特徵,最明顯的就是要保住自己的地盤,此為立命之本。在這種情況下劉湘驚而不亂,他教育川軍這是決死一戰,把1935年11月的川軍軍餉提前半個月發完,並且一線將士都有金銀的犒賞,由軍官組成了督戰隊,誰要敢回頭直接槍斃。
除此之外,他也沒有拒絕中央軍入川的要求,薛嶽所部十萬人進抵四川。老蔣雖在趁人之危,但特殊情況下劉湘認為紅軍才是頭等大敵,也就不再拒絕老蔣,反而要互相利用。川軍的裝備和實力有了新的提升,最關鍵的是作戰時的精神面貌和決戰之心跟從前完全不一樣了。劉湘所部傾巢而出,以二十多萬軍隊對抗八萬紅四方面軍。川軍不再是一觸即潰,而是與我方展開殊死爭奪,因此雙方打出的戰損比大致相當。紅四方面軍以少打多又處在開闊地形,戰鬥異常艱難。
在中央軍的支援下,敵人進行了多輪有序反撲,百丈關的地形適合敵人大兵團出擊,對於擅長機動作戰的紅軍卻極為不利。最終我軍不得不在損失嚴重的情況下撤出百丈關進行休整,然而川西地瘠民貧,又無法在嚴冬養活這麼多的部隊,最終我軍在敵人的不斷襲擊之下,艱苦環境中非戰鬥減員越來越多,前後損失了三萬多人。紅軍已經無力再戰百丈關,不可能“打到成都吃大米”了,只能撤退。徐帥的軍事生涯很遺憾地寫下了這樣一筆,雖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處,但是作為主要軍事指揮員,這樣的鍋似乎很難甩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