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領土雖大,但沒有一寸多餘的地方。”這是俄羅斯總統普京對俄羅斯佔據世界第一國土面積的評價。時至今日,雖然距離被稱為“歐洲憲兵”的沙皇俄國已經覆亡104年,而匹敵美國的第二超級大國蘇聯也已解體三十年。但是隻要一提到“俄羅斯”的名字,歐洲便似乎依然能夠想起它遼闊的疆土,鋼鐵的洪流,以及對它在歷史上數次對外擴張的恐懼。
那麼,歷史上的俄羅斯為何給人留下了擴張成性的印象,它又是如何從偏安一隅的小國,崛起成曾帶給歐亞各國夢魘的國家?今天,本期節目就帶您一起看今天位居世界領土第一的俄羅斯,和它數個世紀的擴張之路。
今天的俄羅斯,擁有170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是中國領土面積的1.7倍,美國領土面積的1.8倍,英國領土面積的71倍,也難怪每當人們想要用動物形容俄羅斯時,最先想到的就是在冬日裡膘肥體壯,看起來擁有壓倒性力量的毛熊。在擁有世界領土第一面積的同時,俄羅斯還擁有森林覆蓋率面積位居世界第一位,8.67億公頃的森林,水力資源居於世界第二位,高達每年4270立方米徑流量的水力,以及佔據世界首位,探明儲備量佔據世界三分之一的天然氣。“地大物博”四字,或許就是對俄羅斯遼闊領土的最佳闡釋。也難怪有人曾發出感慨:只要俄羅斯能夠守住自己的領土,它自己儲備的資源就能夠再建起一個世界!
但是,當人們感慨於俄羅斯的地大物博時,卻似乎已經全然忘卻了:最初的俄羅斯,竟是一個曾偏安一隅的弱小國家。公元9世紀時,也正是處於中國唐朝的中期,構成今日俄羅斯主體民族的斯拉夫人才建成了自己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這個國家被稱作“基輔羅斯”,其首都正位於今天烏克蘭的首都基輔。或許在今天,很多已經快將歷史遺忘,並認為與俄羅斯不共戴天的烏克蘭青年,怎麼也沒有想到在幾百年前自己和俄羅斯同源同宗。
“基輔”是當時俄羅斯先祖定居立國時的地名,而國名的字尾“羅斯”也並非是出自俄羅斯先祖自己的手筆。根據歷史語言學研究,“羅斯”一詞更有可能源自於古芬蘭語中的“划船手”。因此,國名“基輔羅斯”的意義,就是“基輔划船人所建立的國家”。然而,立國不足四百年的基輔羅斯,很快便如同它的國名一樣開始了自己流亡的生涯:公元13世紀,東歐的平原迎來了一群改變了羅斯人命運,也改變了歐洲人命運的幽靈:蒙古騎兵。在蒙古鐵騎的衝擊下,基輔羅斯很快便如同東歐平原上的諸多小國一樣灰飛煙滅,暫時隱匿在了歷史的長河中。抵禦蒙古鐵騎的失敗,讓羅斯人做了近百年的亡國奴,卻也讓他們把蒙古騎兵所帶來的恐懼和驚豔,埋葬在了心底。
公元1240年,蒙古第二任大汗窩闊臺病逝,在他之後成吉思汗的子子孫孫,再也無法統治橫跨歐亞,疆域遼闊的國家。蒙古在遼闊土地上統治力的急劇萎縮,帶來的是東歐平原上權力的真空。而在蒙古退卻之時,昔日屈就於鐵騎的羅斯人再次站了起來:他們不曾忘卻蒙古騎兵曾帶給過他們的恐懼;而今,他們要將這份敵人贈予過自己的恐懼,再帶給別人。
統領羅斯人的新領袖伊凡三世,帶著它麾下的東歐騎兵,在短短三十年的時間內,兼併諾夫哥羅德、特維爾、普斯科夫、沃洛科拉姆斯克等多片土地,並將羅斯人的領土範圍擴張至北極圈附近。在伊凡三世之前,這些土地的名稱後面還冠以“王國”或“汗國”的名字;而在此之後,這片土地卻成為了羅斯人的囊中之物,昔日不同國家的人們,在三十年的征戰中擁有了同一個首都,首都的名字叫做莫斯科。
但是,羅斯人的領袖將昔日偏安一隅,並被蒙古騎兵征服的基輔羅斯擴張成一個北地強國後,卻發現:在自己的領土上,多處都是一年裡長期天寒地凍的不毛之地。如果想要避免漁獵文明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去學習農耕,種植莊稼,他們只能朝更南方的土地前進;就算是用獵物的毛皮來換取必需的糧食,他們也需要控制縈繞他們大部分國土,且能提供水運的伏爾加河。但是,羅斯作為人類文明中的後起之秀,雖然歷史留給了他們文明前輩們諸多的經驗和教訓,卻沒給他們多少和那些文明前輩們一樣陽光下的土地。
因此,為了在極寒且物資匱乏的條件下生存,羅斯人的腦海中便只蹦出了一個字:搶!1556年,伊凡三世的後裔伊凡四世征服了伏爾加河的最後一公里:那就是伏爾加河最終流入的裡海,以及此前統治裡海的阿斯特拉罕汗國。自此以後,掌控了南方溫暖土地和伏爾加河流域貿易的羅斯人便不再擔心會繼續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
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當羅斯人剛解決了自己的溫飽問題時,西方已開始了著眼全球,殖民新大陸的大航海時代。當羅斯人和生活在西歐的平民與貴族接觸時,才發現原來自己又一次被甩在了歷史的後面。在取得了征服東歐平原若干個王國的短暫輝煌後,1612年波蘭人的入侵以及莫斯科的淪陷,再次震醒了羅斯人心中的危機意識:必須要讓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和西方諸國並列而行。此時,俄羅斯的先輩中出現了一名歷史上首位親身到他國做間諜的領導人,他叫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而平民更熟悉他後來的名字:彼得大帝。
他身為一國之君,親自周遊列國,出訪數年,更到荷蘭隱姓埋名,充當造船廠的學徒。在經過數年的親身考察後,歸國的彼得為自己國家未來的命運定下了至關重要的一錘:我們的國家必須對外擴張,最重要的是,要拿到一個通往西方的窗戶,一個出海口。
在彼得做出決定羅斯人國家百年的命運之前,羅斯人的國家其實也是擁抱海洋的:那就是最北方的北冰洋。但是,只要思維還算清醒點的羅斯人都知道,那個時候的技術水平,根本不可能找來一艘船隻從北冰洋上開闢一條能讓船員活著通往西方的航路。因此,彼得和它背後的國家把目光投注在了毗鄰羅斯人的兩個國家:西邊的瑞典和南邊的土耳其,在和瑞典二十年的大北方戰爭中,羅斯人奪取了今天的愛沙尼亞,以及今天隸屬於芬蘭的卡累利阿。
在瑞典人統治過的土地上,羅斯人建立起了自己新的首都,並取名為“聖彼得堡”,在此的三百年後,也正是這座城池內的一聲炮響,宣告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紅色政權的成功誕生,並將馬克思主義送到了中國。
在彼得大帝征服瑞典、土耳其領土的過程中,羅斯人的民間探險隊也已抵達西伯利亞地帶的深處,並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上演了西班牙人曾對美洲印第安人曾施加過的悲劇。而他們的旗幟,距離中國最近的一次,是在當時的雅克薩斯。然而,隨著雅克薩的戰敗,羅斯人向西伯利亞腹地挺進的腳步似乎也是在那一刻便戛然而止。但是,這依然不妨礙彼得時期的羅斯人國家,已成為了當時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帝國。為了紀念彼得的貢獻,羅斯人將其尊稱為“彼得大帝”,而他統治之下的國家,則有了嶄新的名字:俄羅斯帝國。
當彼得大帝接手這個國家時,羅斯人的國家仍然是一個可被隔壁波蘭隨意蹂躪的小國;而當彼得大帝撒手人寰時,羅斯人建立的國家已經橫跨歐亞,並在瑞典人的土地上建立起了自己的新首都和出海口。在彼得大帝病逝後,它身後被稱作俄羅斯的國家不再因此前民族的生計而四處征戰,而是將實現霸權與野心成為了土地擴張的目標。當俄羅斯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繼任時,她已為俄羅斯定下了五個首都:聖彼得堡,莫斯科,華沙,柏林與伊斯坦布林。除了莫斯科以外,聖彼得堡是彼得大帝從瑞典手中奪取的城市,華沙、柏林則是今天波蘭、德國的首都,伊斯坦布林至今仍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
由此可見,這位新任沙皇的野心。因為她永遠忘不了1612年,波蘭人攻下莫斯科帶給俄羅斯的恥辱。為了一雪前恥,更為了建立帝國的霸權,葉卡捷琳娜和她身後的歷代沙皇,都試圖將擁有這些城市的國家徹底從地圖上抹去。
1795年,透過與德國、奧地利的聯合,葉卡捷琳娜統治下的俄羅斯徹底將波蘭併入了自己的領土,而她在之後的一年中便也在位上駕崩。在她看來,俄羅斯之所以要拿下波蘭,是因為廣袤的東歐平原,讓俄羅斯的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大城市幾乎無險可守,俄羅斯只能以空間換取時間,儘可能地在東歐的平原上多佔據領土,建立廣袤的緩衝帶,為應對敵人準備足夠多的動員時間。在她病逝後的16年,她的預言終於成為了現實:1812年,拿破崙遠征俄國,在身經百戰的法軍面前,俄軍節節敗退,但也正是因為廣袤的土地和寒冷的氣候,讓拿破崙在徹底自己擊敗俄國軍隊之前,自己先倒在了莫斯科的寒冬前。
隨後,俄羅斯的帝國軍隊、哥薩克僱傭軍、民間武裝便紛紛組織起來,一舉擊潰了拿破崙的軍隊,和它背後不可一世的帝國。這是俄羅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堪稱“拯救歐洲”的高光時刻,然而這卻不是最後一次。
在擊敗拿破崙之後,俄羅斯在近代的擴張便是一發不可收拾:1828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徹底征服高加索山脈諸國,讓俄羅斯來自南方的威脅徹底被隔絕在了高加索山的天險之外,然而在征服高加索山脈的過程中,俄羅斯也為百年之後的自己埋下了隱患:因為在這附近,曾有一個國家的名字叫做“車臣”。而在1858年至1860年前後,俄羅斯擴張的觸手便伸張到了今天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土地上。與此同時,俄羅斯還跨過白令海峽,在今天美國的阿拉斯加、加州附近拓殖和定居,成為了人類史上曾經橫跨三大洲和東西半球的國家。只是在俄羅斯在1867年前後與土耳其爭奪克里米亞的過程中,因急於籌措戰款,以每平方公里4美元的價格將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這個決定讓俄羅斯後悔至今。
但是,即便俄羅斯擴張的領土在19世紀時已是如此遼闊,但俄羅斯卻從始至終仍在擔心自己國家緩衝帶不足的危險:1918年,英、法、美、日等國干涉俄國十月革命,俄羅斯一度丟掉了國家四分之三的土地,後經經過為期四年的戰爭才將部分土地奪回,而烏克蘭以西的土地和本屬俄羅斯的比勒陀利亞則被波蘭、羅馬尼亞在俄羅斯忙於戰亂中拿走。
這更讓俄羅斯堅信“總有刁民想害朕”,建立緩衝帶,不斷地靠進攻來換取莫斯科外圍的土地,才是對自己國家最好的防守: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出兵芬蘭,奪取卡累利阿,和德國一同瓜分波蘭,鯨吞波羅的海三國,並將此前被羅馬尼亞拿走的比勒陀利亞地區重新收回自己的囊中,建立起了廣袤的“東方戰線”。最終的事實也證明,希特勒在入侵蘇聯時雖然最初勢如破竹,但等到它兵臨莫斯科城下時,已是臨近俄羅斯的寒冬,而這正是屬於俄羅斯人的時刻。
雖然在俄羅斯的歷史敘事中,無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領土擴張,都是出於自保。然而,這種所謂的自保建立在其他民族的領土之上,是否具有歷史的正義性,還真的需要劃一個問號。
俄羅斯地大物博,卻又嗜土如命的形象,正是他們自己在歷史中所踏過的一個個腳印。俄羅斯或許在未來的數百年裡,依然能夠因它領土的遼闊而被人所銘記,但這些腳印一步步留下的征戰,血淚,興衰和榮辱,同樣也是俄羅斯歷史揮之不去的印記。
參考文獻:
[1]Кучкин В.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территории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ой Руси в X—XIV вв.. — М., 1984.
[2]Фортунатов В. Роль Московского княжества в возрождении русско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сти //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для гуманитарных вузов. — СПб.: Питер, 2007. — 350 с. — ISBN 5-469-00076-1
[3]Темушев В. Территория и границы Московского княжества в конце XIII —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XIV в.: дис. — Мн., 2002.
[4]Греков И., Шахмагонов Ф. Мир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ие земли в XIII—XV веках. — М.: 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 1988. — ISBN 5-235-00702-6
[5]Горский А. От земель к великим княжениям: «примыслы» русских князей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ы XIII — XV в. — М., 2010.
[6]Горский А. Московские «примыслы» конца XIII – XV в. вне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ой Руси // Средневековая Русь. — М., 2004. — Вып.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