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譯文:攻打兵力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讓他們分散兵力,然後將他們各個擊破;正面攻擊敵人,不如採取避重就輕,迂迴攻擊對方薄弱的地方。本意指圍攻魏國以解救趙國。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敵方撤兵。
在戰國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戰國前期強勢的魏國派軍隊進攻趙國。魏國的軍隊摧枯拉朽,一路奔襲,很快就將趙國首都邯鄲包圍了。趙國已經抵擋不住魏的攻勢,急忙向齊國求救。
齊王指派大將田忌率兵前去解救邯鄲,時任他的軍師孫臏為他出謀劃策,對他說:“要想開啟混亂的局勢,不能強行介入雙方的戰鬥;要想制止難分難解的雙方,要想援救趙國,只需要抓住魏國的要害,直搗他空虛的地方。眼下魏軍精兵銳將已經傾巢出動,國內只有一些老弱殘兵。我們現在應當抓住戰機,直接向魏國進軍,出其不備攻打魏國都城,魏軍首尾不能相顧,必定會回師,這樣,我們就可以替趙國解圍了。”
田忌聽後連連點頭,對孫臏說:“先生真是高見,令人佩服。”
孫臏繼續說道:“魏軍從趙國撤回來時,他們長途奔襲行軍,又加上與趙國之戰,他們已疲憊不堪。而我軍則以逸待勞,在魏軍回撤的必經之路上,在險要之處伏擊他們,必定一擊即中,趁機打敗他們。”
田忌聞後,立即下令,按孫臏說的行事,派兵直奔魏國首都大梁,沿途造勢,聲勢浩大,目的就是要讓魏國覺得齊國要一舉拿下魏國,一邊卻在魏國撤軍的途中設好埋伏。
魏軍得知齊軍圍困都城,連忙撤攻趙的軍隊回來。在急忙回軍的途中,魏軍根本沒想到齊國會設伏,兵馬行至桂陵一帶,齊軍突然鼓聲大作,從伏地衝殺出來。魏軍疲勞之師始料不及,匆忙抵禦,人困馬乏的魏軍哪裡戰得過以逸待勞的齊軍。魏軍被殺得人仰馬翻,血流成河,還沒來得及回到都城解圍,就幾乎全軍覆沒。齊軍由此役大獲全勝,也解救了趙國。此役也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孫臏是中國戰國時期的軍事家,是孫武的後代。在後世對其的評價中,毛主席曾讚道:"攻魏救趙,因敗魏軍,千古高手。"
在近代也發生過“圍魏救趙”的戰例,太平天國後期,公元1860年,清軍派和春率數十萬大軍攻打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今南京),清軍將天京層層包圍,讓其成為一座孤城。
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諸王眾將商討對策,但面對如此險惡的形勢,年輕的將領忠王李秀成獻上一計。他說:“清軍如今兵多將廣,不能力敵。請天王調配兩萬人馬給我,我領軍趁夜突圍出去,突襲敵軍在杭州的屯糧之地。敵人一定會分兵去救援杭州。然後天王趁清軍分兵之際突圍出去,到時我也回兵天京,形成夾出之勢,天京之圍可解。”諸王全將都認為這是“圍魏救趙”之計,勝利是有把握的。
這年的正月初二,正值過年的時候,清軍略有鬆懈。半夜的時候,李秀成、石達開各率一部人馬,從敵人封鎖薄弱的地方突圍了出去。清將和春看見只是一小股部隊逃竄,也沒放在心上,就沒有派兵追擊。
李秀成突圍後直奔杭州,石達開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乘著一天雨夜.派出一千多名得力士兵,用雲梯悄悄地爬上城牆,當守城兵士驚醒時,城門己經被開啟,李秀成率領眾將士衝入城內,奪取了杭州。為了引起清軍的注意,李秀成下令把清軍的糧倉焚燒。
和春聞訊之後,知道杭州已失城,斷了後勤補給,急令副將張玉良率十萬人馬,火速回去救援杭州。洪秀全見狀,下令全線出擊。李秀成在攻下杭州放火燒了糧倉之後,火速回兵。此時石達開也率部回撤天京。兩路兵馬匯合後繞道而行,迴避了張玉良回救杭州的部隊,與城內城外的太平軍對清軍形成夾擊合圍之勢,清兵始料不及,陣勢大亂,死傷六萬餘人。清軍慘敗,天京之圍已解。
如果此戰,和春不管杭州之危,破釜沉舟,直接強攻天京,或者結局會有所不同,當然,發生了的事,那就是歷史,都不能預測未來,不然也不會有這個經典戰例了,戰場是沒有如果的。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著名將領,近代中國史上的軍事家、政治家。初名李以文,因戰功顯赫而被天王洪秀全賜名"秀成",封為忠王,稱"萬古忠義"。在湘軍攻陷天京時,李秀成扶幼天王洪天貴福出逃,不久被俘。他在獄中寫下數萬字的自述後,於天京從容就義,年僅四十二歲。李鴻章在寫給曾國藩的信中,曾表示在閱覽完《李秀成自述》(原稿至今仍然是密)後,也感動讚譽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古代近代都出現過“圍魏救趙”的經典戰例和人物,上述兩位,一位善終(生卒年份不詳,姑且這樣認為,歡迎指正),一位英年早逝,卻都留下了傳世之名。
當下面對老美的技術圍堵,會不會湧現出這樣的大將之材?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