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紀
編輯丨史紀古今
美麗愛情故事時常發生在華夏的歷史長河中,流傳著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自清末開始動亂不止,經過漫長的動亂,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內才逐漸平穩下來,社會百廢待興,基礎建設就像一名孩童嗷嗷待哺。
01.解決就業問題
當時國家面臨著城市工作崗位不足,城市知識青年就業等問題,為了緩解城市知識分子的就業壓力。
國家號召知識青年下到農村繼續教育,許多知識青年抱著熱血和對未來的憧憬,參加到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在歷史畫卷中抹上絢爛的一筆,此次活動深遠的影響一代人。
02.知識青年婚姻型別
在眾多知青上山下鄉繼續教育,許多知識青年和當地農民結婚屢見不鮮。
不過當時女知青的婚姻,是有三種類型,與同行的男知青結婚,或後來回到自己城市完婚,
這兩種婚姻屬於門當戶對,符合咱們自古提倡的婚姻觀念。
還有一種就是下嫁給當地農民,這一種則被知青視為“異類”。
在那個激盪的年代,人們很注重出身,(所指三代貧農)不在乎對方的經濟條件或者文化水平,只要是出身好,哪裡都是愛情。
許多女知青,雖然下嫁給了農民,也是嫁給年齡相仿,觀念相符,後來在一起過日子同樣家庭幸福美滿。
但也有個別原因,嫁給素不相識的人,今天所講的就是一位知識女青年,嫁給比自己大4歲的貧農,而且觀念不合。
這位女知青姓白名啟嫻,是那個時代家喻戶曉的人物,那麼她為什麼會出名呢?首先就要從她的出身和婚姻中尋找答案。
今天小紀為大家重溫這段歷史
03.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1955年受政策影響,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繼續教育,在響應號召下,來自五湖四海城市青年知識分子,收拾起了行囊跨上揹包,喊著口號下到農村參加勞作。
1966年由於種種原因,高考停滯,學校擺停,學生都不去上課,上山下鄉運動迎來小高潮。
從1962年到1979年之間,資料顯示下鄉插隊的人數高達1700百萬人
其中有一部分,來到了建設兵團或者幹校農場,但是有1280多萬人來到了農村插隊,滿懷憧憬抱著一腔熱血參與農村建設,從中很多人最後選擇紮根農村。
1970年咱們這期的主人公,因為一句玩笑話,嫁給了當地的一位農民,還在家裡種了一棵樹,立志紮根農村,到後來又如何了?
04.白啟嫻去到農村後
1943年女知青白啟嫻降世,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受良好的教育,1964年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到了河北師範大學。
在大學畢業後,正趕上全國城市正是上山下鄉的高潮,自己也是有志青年,也不例外投身於農村建設。
1968年和自己同學一起背起行囊,來到了滄州河北省閻莊公社相國莊大隊,因為受過良好的教育,又是在城市生活接受新鮮事能力出眾,吹拉彈唱樣樣在行,無論去到哪裡都是最活潑的一個。
而且長得漂亮加上熱情的性格,很受當地人歡迎,她總會在農忙過後,領著生產隊的人一起排練節目,唱革命歌曲,還有革命樣板戲。
有的時候自己表演給村民們看,大家在一起生活也是其樂融融,有滋有味,不過生活總會出變故。
可是誰曾想,鄉親們的一句玩笑話,卻把白啟嫻的人生徹底改變了,一日下午大家田地勞作過後,生產隊隊員坐在田間地頭一起拉起家常。
鄉親們都對白啟嫻等人的到來稱讚不已,我們不認字,你們每天還給我們讀報紙,還教大家唱革命歌曲,帶領大家排練節目,下地幹農活也不嫌棄髒累,大家一起喝山藥粥,吃野菜饃饃都不在乎,思想還挺進步的嘛
鄉親們一致的誇讚,令白啟嫻心裡美滋滋,開口回答道:,響應國家號召和農民結合在一起,鄉親們聽到這樣的回答,拍手叫好,都誇讚白啟嫻的覺悟高。
可是不知道那個壞小子突然冒出一句話,白啟嫻你就會耍嘴皮子,空談理想大話說結合。
聽到這樣說令白啟嫻很生氣,回答道:誰說只是口頭上結合,我平時帶領你們排練節目
給你們一起下田勞作,唱歌跳舞給你們表演這不是結合?
群眾裡又有一個壞小子,傳來一聲很大嘻戲聲音,你嫁給個農民才真正是結合嘞,引起群眾鬨笑一片。
本是一句玩笑話,默不作聲或者稍微應答一下就好,在大家的歡笑話中,白啟嫻很生氣,因為自己年輕沒有控制自己情緒意氣用事,釀成大禍。
大聲說到,有什麼大不了的,怎麼不能嫁,這些老鄉越說越起勁,有個不知臉紅的婦女說,正好大隊有個記分員畢振遠,他還沒結婚嘞,你可以選擇嫁給他,你可以嗎?
這時候大家已經把白啟嫻駕到樹梢了,白啟嫻說了句,這有啥不可以的,我可以嫁給他,這下整個生產隊都沸騰了,鄉親們一傳十十傳百,到處把這件事宣揚開來,添油加醋,說白啟嫻馬上就要和畢振遠圓房了。荒謬的言論衝擊著白啟嫻
白啟嫻覺得這件事情走到了無法收場的地界,為了給自己掙足面子,嫁就嫁了,同時還可以告訴大家知青和農民沒有界限。
1970年白啟嫻在認識畢振遠十天後,嫁給了這位老實巴交沒什麼能力的畢振遠,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大事,這時白啟嫻心想自己既然已經嫁給他了。就好好過日子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雖然素不相識慢慢會好起來的,報紙上也經常能看到知青嫁給農民,有那麼多人都可以,自己也可以。
畢竟終身大事嫁給農民需要巨大勇氣,別人都是相處過後覺得合適才結婚的,為了賭氣結婚是少之又少。
在完婚之後為了表示自己要在農村紮根,特意去到了集市,精挑細選了兩棵桃樹,種在院子裡特意取名“紮根樹”,用百年樹人精神,表示自己紮根農村的決心。
兩個人本就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婚後兩人沒有共同語言,觀念不合,也沒有共同的話語
常常產生矛盾。
然而畢振遠因為沒有多大本事,就連農民最基礎的種莊家都很難完成,這些白啟嫻都統統沒有給他計較過。
由於她的丈夫沒有受過教育,觀念老舊保守,她也明白,就想好好感化他,結婚第一日白啟嫻就想著自己要和這位陌生人好好生活。
但是存在的代溝無論她怎麼努力都消除不了,她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被丈夫理解,後來還為這個男人生了一位可愛的孩子,自己孩子在出生後不久,為了能讓孩子接受到好的教育,她做起了老師。
因為要照顧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時候不能及時回家,丈夫就開始懷疑白啟嫻是不是對他不忠誠。
但是隻有她自己知道,面對丈夫的無理取鬧她也懶得解釋,矛盾逐漸升級到不可控,後來丈夫對她甚至都拳腳相加。
令白啟嫻失望透頂,但是村民們似乎不理解也開始冷嘲熱諷,慢慢地一個活潑的人變得鬱鬱寡歡,沒有了往日的榮光。
05.她似乎後悔了
後來在1973年的一天學校老師在分配鋪炕的乾草時,因分配不均,她和一名老師進行了爭吵,這名老師對於她的婚姻做出了痛擊,說她是”醜婚“,才落得今日下場。
把這些年她的傷疤都揭露了一遍,這下白啟嫻心中的怒火久久不能平息,甚至都影響到正常生活了,每天吃不下睡不著,思前想後決定,把自己的事情透過報紙宣傳出去。
就這樣接連的向報社寄去多封信,1974年命運終於迎來轉機,她的事件登上了報紙,更多的人都知道了,大家都誇讚她是知青中的豪傑,義無反顧的嫁給了中下貧農
鄉親們的嘲諷的聲音才慢慢地消散。
可是她已經後悔了,當一個人的念頭在心中生根發芽後就很難磨滅不掉,無時無刻不在想如何逃離這種生活,終於一天下定決心,寫好離婚書向法院提出申請。
06.最終不幸的收場。
可是每次回到家看到自己的孩子,還在牙牙學語,心裡都會打退堂鼓,下不定決心離婚,最終還是忍受著思想上的煎熬兩個人在一起生活。
後來組織考慮到白啟嫻情況事情特殊,把白啟嫻調到了滄州師範專科學校進行教學,短暫地讓她在精神放鬆了下來。
1982年國內開始正常發展,白啟嫻也迎來了春天,生活也開始步入到了正軌中,在他苦苦哀求下,她的丈夫也得到學校的同意,來學校做臨時工,家庭就要團圓時,不幸的一幕來了。
白啟嫻在家因為沒做好通風,,在自己住處煤氣中毒意外離世,這時候她才剛年滿39歲,在那個特殊時代釀造的這場不幸婚姻,讓兩個世界的人結合到了一個世界,兩人命運也發生了改變,最後不幸的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