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南
曾在《超級育兒師》節目看過一段令人震驚的影片。
一個8歲的小男孩正在電腦前玩遊戲,母親催促他趕快寫作業,他各種不情願,甚至還跟母親廝打辱罵。
母親用嚴厲的口吻問:“你再玩多久才會寫?”
孩子非但沒有一絲害怕,反而怒罵道:“玩到你死。”
甚至咒罵母親:“你是王八蛋,有毛病。”
生活中,這對母子間的對話經常是這樣的:
“你用心了嗎?給我起立,站好!”“我不。”
“我養你還不如養一條狗。”“滾。”
“你早點氣死我,你就享福了。”“對,你怎麼不喝毒藥?”
“你去死!”
這哪裡是一對母子,儼然是一對仇人。
這對母子不僅沒有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連起碼正常的溝通都沒有建立。
低質量的溝通,是造成許多家庭親子關係緊張的難題。
如何有效解決與孩子對話難、說不聽、對著幹等難題,建立有效的溝通模式呢?
知名親子關係專家金韻蓉老師在其最新著作《把話說進孩子心裡》中給出了答案。
金韻蓉老師是資深兒童心理與行為治療師,擁有紮實的心理學學院教育背景與十餘年臨床心理輔導工作經驗。
(孫儷微博推薦)
書中指出,父母要學會聽見孩子的聲音,不要讓愛淹沒在不會溝通上。
把話說進孩子心裡,才能成為孩子想要聊天的人,和孩子共同創造幸福的家庭氛圍。
01 真誠——讓孩子願意跟你說話
心理專家武志紅說:“生命力如果被看見,才是好的生命力,才能有創造有向上。但如果生命力沒被看見,那將會衍生出來憤怒等負面情緒。”
“小孩子懂什麼?讓他說也是白說。”
“跟自己的孩子說話還需要小心翼翼?”
“尊重孩子?那還有為人父母的權威嗎?”
父母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說話態度,往往導致孩子不願再對你開口。
《把話說進孩子心裡》一書認為:“尊重孩子的意見和作為獨立人格的思考和感受,而不是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父母應該意識到孩子想溝通的意願源自於彼此的尊重。
演員黃磊曾說:“最可怕的不是孩子在外面做了什麼,而是你不知道他在外面做了什麼。”
曾看過一篇新聞,馬來西亞新山高中一男生在學校被欺凌後墜樓自殺。
直到悲劇發生,男孩的父母都不知道兒子在學校被欺凌的事。
甚至在男孩決意赴死的前一天,他都不曾告訴父母自己有多痛苦,而是親自下廚做了頓晚餐,父母更是沒有發現兒子任何異常。
據瞭解,男孩生前的兩個月,食堂卡被搶、書包被倒辣醬、坐下時椅子被抽走等惡作劇司空見慣,各種拳打腳踢、惡語相向也經常發生。
他曾和老同學哭訴,也向學校抗議過,但求助的物件唯獨不包括自己的父母。
男孩的父母很後悔沒有早點察覺這一切。
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金老師告訴父母:“需要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比父母更願意貼近他的心,更愛他,願意和他一起歡笑、一起憂傷、一起經歷生活中的起起伏伏。”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情緒經常被忽視,導致和父母無法長時間待在一個空間裡,一家人在一起好好說話更是天方夜譚。
對此,《把話說進孩子心裡》一書中給出的建議是:“家長們可以和孩子一起養成定期深入聊天、說知心話的習慣。並且要有建設性地聽孩子說,父母不要著急下結論或指導。”
歸根到底,什麼才是有效的親子溝通?
真誠地表達,用心地聆聽,真切地感受。
02 平等——讓孩子有說話的權利
有人曾說:“愛是平等的交流,而不需要太多抱歉與解釋。”
“你翅膀硬了是吧?現在會頂嘴了!”
“你敢再說一次?造反了你!”
“不準頂嘴,我是你爸(媽),我說什麼你就得聽著!”
當家長說完這些話,孩子會有什麼反應?
可能是頂嘴得更嚴重,可能是氣憤地回到房間用力摔上門,也可能是默默流淚但憤憤不平……
總之,在那個當下,親子間溝通的橋樑是完全斷開的。
金老師認為:“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了以父母的角度來思考孩子的問題,卻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孩子的感受,也很少想孩子眼中的大人是什麼樣子,更很少主動了解孩子對父母有哪些期望和意見。”
在綜藝節目《拜託了冰箱》中,戚薇談到育兒心得。
何炅問:“當遇到小孩一定要,你一定不給時,誰會佔上風?”
戚薇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我把她當大人溝通。”
有一次戚薇穿了一件裙子,Lucky特別喜歡,不讓媽媽穿走,並聲稱這條裙子是自己的。
戚薇卻說:“不。”
於是母女便爭論了起來,女兒說:“這個裙子我很喜歡,它很美。”
戚薇回答:“那我也要美啊。”
這時,節目的嘉賓說:“那你可以說,等媽媽穿完了,今天晚上拿回來給你。”
戚薇卻說:“我不要這樣安慰她,這個東西是我的,你沒有理由,因為你年紀小就有道理把別人的東西變成你的東西,誰也不應該慣你這個壞毛病。”
不得不感嘆戚薇的教育理念,讓女兒有表達自己的權利,但也要給女兒立好規矩。
與此同時,家長們更應該意識到,我們經常有說“不”的權力,卻要求孩子只能聽話。
《把話說進孩子心裡》一書指出,“不允許孩子申辯或說‘不’,是遇到事情時的消極做法,在每次親子意見相左時,允許孩子站在和我們平等的地方,公平、公正、公開地陳述自己的理由,才是更積極和有建設性的做法。”
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孩子就能感覺到被尊重和認可。
而被尊重和認可的孩子,往往更能取得出色的成就。
03 有愛——讓孩子感受家的溫度
紀伯倫曾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說到“愛”,哪個父母會不愛自己的孩子?父母愛孩子是一種本能,我們還需要學習嗎?
《把話說進孩子心裡》一書中給出了答案:“是的,我們需要學習,而且還需要很認真地學習,因為我們需要找到孩子能接收或願意接收的愛的訊號。”
曾在網上看到一段扎心的話:
“其實生在這個社會,我們很多人是沒有後路的,感到失敗和生活望不到頭的時候,沒有那些外界所說的避風港灣,不會想說就這樣‘回家’好了。回到那個有爸爸媽媽,有煙火氣息的屋子裡,家人只會給我們更大的、承受不來的壓力。”
這樣的家怎麼看都是冰冷的,哪裡有愛和溫度。
電視劇《少年派》中,閆妮飾演的王勝男,把自己的生活重心全部放在家庭和孩子上。
沒有人懷疑她對女兒林妙可的愛,但她的每一句話都像一把小刀,紮在女兒心上。
學習上,她挖苦女兒:“你的長處就是掛科,最大的優點就是心態好。你給人家狀元提鞋,人家都嫌你蹲得慢。”
髮型上,她奚落女兒:“你看看你這二道毛,不男不女的。頭髮簾厚得擋著眼睛,你能看到你前途嗎?”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連上廁所,她也會說:“你這一天要拉幾次屎,你準備在馬桶上生根嗎?”
難道想要孩子變得更好,就要先讓他覺得自己很差嗎?這樣的“愛”,孩子難以承受。
金老師說:“最讓人擔心的是,這些被語言和情感虐待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罪有應得,因為是他們自己不可愛、不值得被愛,所以才不受父母的喜愛和歡迎。”
父母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卻是孩子一輩子揮之不去的陰影。
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有一段臺詞:“話語裡包含著真心,帶有說話人的體溫。”
孩子是家裡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讓其感受家庭的溫暖,從而享受有溫度的生活。
生活中,只有愛才足以陪伴孩子走過風雨,而不是將其推出門外。
04 寫在最後
兒童心理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一句鼓勵,孩子如沐春風。
一句惡言,孩子如臨深淵。
別讓語言成為傷害孩子的利器,別讓愛變成傷害,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
《把話說進孩子心裡》是一本即讀即用的溝通指南,能幫助家長輕鬆掌握不同情景下的溝通方式,成為孩子願意說真話和可以依靠的人。
把愛說進孩子的心裡,父母的愛與孩子之間才不會有距離。
作者簡介:天南,天南海北,願與你同行。
《把話說進孩子心裡》
金韻蓉著
讓孩子願意聽你說、願意對你說
成為孩子願意說真話和可以依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