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人工智慧(AI)的信任有幾分?
當前,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在全球蓬勃興起,從自動駕駛、醫療、工業到生產生活,人工智慧技術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加速滲透,展現出巨大的變革賦能潛力。根據中國資訊通訊院研究測算,2020年,我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約為3031億元,同比增長15%。然而,隨著人工智慧應用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風險與隱患逐漸顯露出來,演算法的安全、隱私保護、資料歧視、資料濫用等問題挑戰著人們對人工智慧的信任。
“可信AI”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中國專案主任張振山向記者表示,中國進入數字化時代,城市化程序正向高質量發展轉型,以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網際網路、物聯網等引領的科技力量是賦能城市轉型的生力軍,倡導公平、公正、安全、可控、值得信賴的“可信AI”是促進智慧城市建設落地的重要抓手。
如何實現“可信AI”?
人工智慧還有“可信”和“不可信”之說?“可信AI”能解決什麼問題?
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京東探索研究院院長陶大程舉例說,如果在道路交通牌上貼一個小廣告,無人駕駛系統就可能誤判,這反映了人工智慧安全性的問題。另外,由於缺乏可解釋性,自動駕駛系統如果遇到問題,駕駛權交付給駕駛員時就會產生困難,因為駕駛員無法在短短几秒鐘之內對道路做出判斷。
“一直以來,智慧城市建設的瓶頸還存在資料不能互通和隱私如何保障的問題,這也是中國智慧城市一直停留在1.0階段的重要原因之一。”金磚國家未來網路研究院中國分院院長朱禹濤表示,如果透過“可信AI”建立一套脫敏的資料儲存和呼叫機制,將有利於解決當下智慧城市建設遇到的難題,這樣才能更好地邁入2.0階段。
除了智慧城市建設,“可信AI”還致力於推動中國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升級。“‘可信AI’是數字時代‘抵禦風險’的關鍵能力。”螞蟻集團副總裁、首席AI科學家漆遠介紹,在中國,“可信AI”技術目前已在反欺詐、反洗錢、反賭博、企業聯合風控、資料隱私保護在內的多個風控場景下落地,支撐著企業防禦風險的需求。
專家普遍認為,要想實現“可信AI”,不光要從技術角度出發,還需要有社會的視角,系統必須具備線上連續學習和隨時糾錯的能力。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英人工智慧倫理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專委會委員曾毅認為,在需求、設計、研發、使用、部署等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嵌入關於人工智慧倫理的考慮,建立全流程多方共建的治理機制,這是實現“可信AI”的重要方面。
賦能城市數字化轉型
智慧城市重在智慧為民。具體來說,科技要為人服務,而不是人為科技服務,“可信AI”的一個最顯著特點就是以人為本。
“疫情也加速了前沿科技的應用。未來城市數字化轉型需要以人為中心的共識和行動。”聯合國人居署中國辦公室國家官員應盛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城市數字化或智慧化的程序,很多需要幾十年推廣的技術應用,在一兩年就得到很好普及。
應盛描述了一個真實存在的場景,“幾年前人們討論人工智慧時,還懼怕人工智慧會取代人、替代人類的工作,現在很多場所人工智慧的使用與普及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便利、提高了效率。大家對人工智慧的認識認知都有了提高。”
那麼,“可信AI”該如何賦能城市數字化轉型?工業和資訊化部科技司技術處處長徐鵬建議,應深化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應用,大力培育發展智慧經濟,促進人工智慧與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智慧農業、智慧製造、智慧服務等智慧+經濟,推動產業提質增效,構建資料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慧經濟形態;此外,還要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倫理、治理框架標準和研究工作,重點研究智慧的演算法產品安全性和公平性,切實提升資料安全和隱私保護能力。
為人工智慧治理
提供“中國方案”
不難注意到,面對人工智慧引發的全球信任焦慮,發展“可信AI”已經成為全球共識。早在2019年6月,二十國集團(G20)就提出“G20人工智慧原則”,並在其五項政府建議中明確提出“促進公共和私人研發的投資力度,以促進可信賴的人工智慧的創新;需建立一個策略環境,為部署值得信賴的人工智慧系統開闢道路。”目前,這項倡議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人工智慧發展原則。
隨著“可信”成為共識,產業界也緊跟學術界步伐,紛紛投入“可信AI”的研究。京東、百度、騰訊、阿里等我國頭部網際網路企業,微軟、谷歌、IBM等跨國企業都紛紛設立相關部門或專案探索“可信AI”的應用實踐。
7月9日,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聯合京東探索研究院釋出國內首本《可信人工智慧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為落實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共識提供“中國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白皮書》提出了衡量人工智慧的“四把尺子”:穩定性、可解釋性、隱私保護、公平性。據陶大程介紹,穩定性是指人工智慧系統能夠抵抗惡意攻擊,可解釋性是指人工智慧系統所作出的決策需要讓人類能夠理解,隱私保護是指人工智慧系統不能把個人的隱私資訊或者群體的隱私資訊進行洩露,公平性是指人工智慧公平對待所有使用者。
“可信AI已經不僅僅侷限於對人工智慧技術、產品和服務本身狀態的界定,而是逐步擴充套件至一套體系化的方法論。”陶大程表示,要想最終實現可信人工智慧,就要找到統一的綜合治理框架,這是有待探索的。
■作者:刁靜嚴
版面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