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是一個複雜的學科,化學是自然科學的一種,主要在分子、原子層面,研究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創造新物質。在世界化學發展史上,湧現了很多傑出的化學家,下面給大家介紹世界上十大傑出化學家如下:
1、門捷列夫——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張元素週期表
人物簡介: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俄羅斯著名化學科學家。
他發現了化學元素的週期性(但是真正第一位發現元素週期律的是紐蘭茲,門捷列夫是後來經過總結,改進得出現在使用的元素週期律的),依照原子量,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張元素週期表,並據以預見了一些尚未發現的元素。他的名著、伴隨著元素週期律而誕生的《化學原理》,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被國際化學界公認為標準著作,前後共出了八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
傑出貢獻:門捷列夫對化學這一學科發展最大貢獻在於發現了化學元素週期律。他在批判地繼承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對大量實驗事實進行了訂正、分析和概括,總結出這樣一條規律:元素(以及由它所形成的單質和化合物)的性質隨著原子量(現根據國家標準稱為相對原子質量)的遞增而呈週期性的變化,既元素週期律。他根據元素週期律編制了第一個元素週期表,把已經發現的63種元素全部列入表裡,從而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統化的任務。他還在表中留下空位,預言了類似硼、鋁、矽的未知元素(門捷列夫叫它類硼、類鋁和類矽,即以後發現的鈧、鎵、鍺)的性質,並指出當時測定的某些元素原子量的數值有錯誤。
而他在週期表中也沒有機械地完全按照原子量數值的順序排列。若干年後,他的預言都得到了證實。門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學界的震動。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就把元素週期律和週期表稱為門捷列夫元素週期律和門捷列夫元素週期表。
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週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榮譽,世人給他以極高的評價。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曾經指出。"門捷列夫不自覺地應用黑格爾的量轉化為質的規律,完成了科學上的一個勳業,這個勳業可以和勒維烈計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軌道的勳業居於同等地位。"
由於時代的侷限性,門捷列夫的元素週期律並不是完整無缺的。1894年,稀有氣體中的發現,對週期律是一次考驗和補充。1913年,英國物理學家莫塞萊在研究各種元素的倫琴射線波長與原子序數的關係後,證實原子序數在數量上等於原子核所帶的陽電荷,進而明確作為週期律的基礎不是原子量而是原子序數。
元素週期律在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鬥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1955年,由美國的喬索(A.Gniorso)、哈維(B.G.Harvey)、肖邦(G.R.Choppin)等人,在加速器中用氦核轟擊鑀(253Es),鑀與氦核相結合,發射出一箇中子,而獲得了新的元素,便以門捷列夫(Mendeleyev)的名字命名為鍆(Md)。
2、諾貝爾——他設立了舉世聞名的諾貝爾獎
人物簡介:諾貝爾(1833年10月21-1896年12月10),瑞典著名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和炸藥的發明者。傑出的化學工程師,一位成功的商人。諾貝爾在化學領域名氣最大,他設立了舉世聞名的諾貝爾獎。他冒著生命危險,發明了安全炸藥,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的發展。
傑出成就:諾貝爾生前的確擁有Bofors (卜福斯)公司。此公司擁有350年曆史,此前主要生產鋼鐵。諾貝爾擁有Bofors後把公司主要產品方向改為生產軍工產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該公司多項產品曾授權多國生產,並受軍隊廣泛好評。 諾貝爾一生擁有355項專利發明,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鉅額財富。
值得一提的是,諾貝爾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囑將其遺產的大部分(約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將每年所得利息分為5份,設立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即諾貝爾獎),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其中炸藥為最為出名的一項。人造元素鍩(Nobelium)就是以諾貝爾命名的。
諾貝爾發明硝化甘油炸藥:諾貝爾在瑞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在反覆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以矽藻土為吸收劑的安全炸藥,這種被稱為黃色炸藥的安全炸藥,在火燒和錘擊下都表現出極大的安全性,這使人們對諾貝爾的炸藥完全解除了疑慮。
諾貝爾發明雷管:他發現了一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藥的引爆物,成功地解決了炸藥的引爆問題。雷管的發明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諾貝爾發明無煙火藥:諾貝爾的一種以火藥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膠質炸藥研製成功。這種新型炸藥不僅有高度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既可以在熱輥子間碾壓,也可以在熱氣下壓制成條繩狀。膠質炸藥的發明在科學技術界受到了普遍的重視。諾貝爾在不長的時間裡研製出了新型的無煙火藥。諾貝爾一生的發明極多,獲得的專利就有255種,其中僅炸藥就達129種。
1901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5週年的紀念日,頒發了首次諾貝爾獎。該獎項授予在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和致力於推動世界和平方面有傑出貢獻的人士。
3、拉瓦錫——現代化學之父
人物簡介:拉瓦錫(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法國化學家、生物學家。近代化學的奠基人之一,“燃燒的氧學說”的提出者,第一個對空氣組成進行探究的化學家。被後世尊稱為"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之於化學,猶如牛頓之於物理學。他倡導並改進定量分析方法並用其驗證了質量守恆定律;創立氧化說以解釋燃燒等實驗現象,指出動物的呼吸實質上是緩慢氧化。
他提出規範的化學命名法,撰寫了第一部真正現代化學教科書《化學基本論述》(Traité Élémentaire de Chimie)。他倡導並改進定量分析方法並用其驗證了質量守恆定律。他創立氧化說以解釋燃燒等實驗現象,指出動物的呼吸實質上是緩慢氧化。這些劃時代貢獻使得他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之一。
傑出成就:拉瓦錫非常喜歡自然科學,在獲得律師資格的同年,20歲的拉瓦錫撰寫了巴黎街道照明的設計論文,獲得法國科學院的嘉獎。1764年(21歲),他繪製了第一份法國地圖。
1968年(25歲),他研究了生石膏與熟石膏之間的轉變,撰文發表在《巴黎科學院院報》上。他指出,石膏是硫酸和石灰形成的化合物,加熱時會放出水蒸氣。
這是他第一篇化學論文,引起學界巨大轟動。年僅25歲的拉瓦錫竟因此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1772年(29歲),拉瓦錫開始對硫、錫和鉛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研究。次年,他做了化學史上著名的加熱氧化汞實驗。根據實驗現象,拉瓦錫提出了和燃素說不同的觀點:燃燒是可燃物和空氣中的一種氣體結合的過程。
1775年,拉瓦錫對“這種氣體”進行研究。1777年,拉瓦錫將“這種氣體”命名為氧氣。9月5日,拉瓦錫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劃時代的《燃燒概論》,系統地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徹底推翻了燃素說!
成為人類第一次真正理解”燃燒“!化學由此也進入定量化學(即近代化學)時期。在研究“燃燒”的一系列實驗中,拉瓦錫透過精確的測量,發現物質雖然在一系列化學反應中改變了狀態,但參與反應的物質的總量在反應前後都是相同的。這便是化學反應的基本定律——質量守恆定律。
1787年(44歲),他發表《化學命名法》,正式提出標準的命名方法,使得不同語言背景的化學家可以彼此交流,其中的一些原則一直沿用至今。1789年(46歲),拉瓦錫發表了《化學基本論述》。他定義了元素的概念,對當時常見的化學物質進行了分類,使得當時零碎的化學知識開始清晰化。1790年(47歲),法蘭西科學院組織委員會負責制定新的度量衡系統,拉瓦錫提出了長度單位“米”和質量單位“千克”。到今天,該標準已經被世界通用,成為國際單位。
法國大革命爆發了!由於拉瓦錫在科研之外,兼任包稅官,因而成為革命的物件。1793年(50歲),拉瓦錫被捕入獄。學術界震動,各學會紛紛向國會提出申請,請求赦免拉瓦錫,但國會不予理會。1794年5月8日,拉瓦錫被推上了斷頭臺,享年51歲。著名數學家拉格朗日痛心地說:“把他的腦袋砍下,只要一眨眼。可是這樣的腦袋,哪怕一百年也長不出來。”
4、居里夫人——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第一人
人物簡介: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於華沙,世稱“居里夫人”,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odowska Curie)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家。她是巴黎大學第一位女教授,也是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第一人。但她最終因接觸放射性物質,死於白血病。1995年,她與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移葬先賢祠。
傑出成就: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於1934年7月3日因惡性白血病逝世。
1908年,皮埃爾·居里的遺作由瑪麗整理修訂後出版。1910年,瑪麗自己的學術專著《放射性專論》問世。經過深入而細緻的研究,瑪麗在助手們幫助下,製備和分析金屬鐳獲得成功,再一次精確地測定了鐳元素的原子量。她還精確地測定了氧的半衰期,由此確定了鐳、鈾鐳系以及鈾鐳系中許多元素的放射性半衰期,研究了鐳的放射化學性質。
瑪麗又按照門捷列夫週期律整理了這些放射性元素的蛻變轉化關係。1910年9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國際放射學會議上,為了尋求一個國際通用的放射性活度單位和鐳的標準,組織了包括瑪麗在內的10人委員會。委員會建議以1克純鐳的放射強度作為放射性活度單位,並以居里來命名(1975年,第十五屆國際計量學大會透過以貝克勒爾為國際單位制單位,原單位居里廢止)。
1912年該委員會又在巴黎開會,選擇了瑪麗·居里親手製備的鐳管作為鐳的國際標準,直到現在它還放置在巴黎的國際衡度局內,作為世界上鐳的第一個標樣。由於瑪麗·居里在分離金屬鐳和研究它的性質上所作的傑出貢獻, 1911年她又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
愛因斯坦評價說:“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當中,瑪麗·居里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愛因斯坦的《悼念瑪麗·居里》演講:“在像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程序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他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許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我幸運地同居裡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摯的友誼。我對她的人格的偉大愈來愈感到欽佩。她的堅強,她的純潔,她的律己之嚴,她的客觀,她公正不阿的判斷—所有這一切都難得地集中在一個人身上。
5、霍奇金——神經細胞電子開創性研究大師
人物簡介:艾倫·勞埃德·霍奇金爵士 (1914-1998) ,英國生理學家和細胞生物學家,因對神經細胞電興奮的開創性研究而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傑出成就:1910年5月12日生於開羅。她曾入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學習 ,畢業後到劍橋大學工作(1932~1934),研究測定甾族化合物、胃蛋白酶和維生素B等的結構。霍奇金主要從事結構化學方面的研究。在1932年以前,X射線分析儀僅限於驗證化學分析的結果,但霍奇金將X射線分析技術發展成一個非常有用的分析方法。她在劍橋大學期間最先用 X 射線結晶學正確測定了複雜有機大分子的結構。1934年回到牛津大學後,研究了許多具有生理作用的化合物並做出第一幅蛋白質的 X射線衍射圖。1949年第一次成功地測定了青黴素的結構。1948年與同事拍攝出第一張維生素B12照片,1957年測定了維生素B12的結構。霍奇金因測定抗惡性貧血的生化化合物的基本結構而獲1964年諾貝爾化學獎。霍奇金的主要貢獻:
1)霍奇金與赫胥黎以經過改進的實驗手段,完整地探明神經細胞軸突質膜表面發生的電興奮。他們從槍烏賊體內剝取大型的單根神經軸突(或稱神經纖維),以特製的電極插入軸突處的細胞膜內而不損壞軸突,透過膜內外記錄的電位差,發現神經細胞軸突在興奮時發生膜電位的急劇倒轉。他們的實驗和美國人K·科爾 (Kacy Cole)、H·J·柯蒂斯(H. J. Curtis)的實驗結果一致,共同證明了神經衝動的本質是神經纖維表面細胞膜的膜電位快速倒轉,即動作電位。
2)霍奇金與赫胥黎進一步探明,動作電位緣於鈉離子首先流入膜內造成膜電位倒轉,鉀離子繼之流出膜外造成膜電位向靜息狀態回覆,從而形成了神經衝動的離子理論。
霍奇金還與其他人一起透過實驗演示:把槍烏賊軸突內的原生質擠出,只剩下細胞膜,再向膜內灌注適當的電解質溶液,則神經衝動可以恢復,從而證實神經衝動僅與神經纖維的膜有關。此成果有助於諾貝爾獎委員會把1963年度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他、赫胥黎和埃克爾斯。
6、波義耳——近代科學的奠基者
人物簡介:波義耳(1627年1月25-1691年12月30),英國化學家。他把嚴密的實驗方法引入化學,使化學成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把化學從鍊金術和醫藥學中分離出來,使化學成為一門闡明化學過程和物質構造的科學;他提出了確切的元素定義,使化學有了特定的研究物件。化學史家把以他所撰寫的《懷疑派化學家》問世時間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年代。他被譽稱"波義耳把化學確立為科學"。
傑出成就:波義耳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家境優裕為他的學習和日後的科學研究提供了較好的物質條件。童年時,他並不顯得特別聰明,他很安靜,說話還有點口吃。沒有哪樣遊戲能使他入迷,但是比起他的兄長們,他卻是最好學的,酷愛讀書,常常書不離手。
波義耳在科學研究上的興趣是多方面的。他曾研究過氣體物理學、氣象學、熱學、光學、電磁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化學、工藝、物質結構理論以及哲學、神學。其中成就突出的主要是化學。
波義耳首先研究的物件是空氣。透過對空氣物理性質的研究,特別是真空實驗,他認識到真空所產生的吸力乃是空氣的壓力。在他的著作《關於空氣彈性及其物理力學的新實驗》中,他明確地提出:"空氣的壓強和它的體積成反比"。法國物理學家馬略特在此後15年也根據實驗獨立地提出這一發現。
在化學實驗中,波義耳讀了不少前人的有關著作,尤其是格勞伯的事蹟以及他的關於化學實驗的著作《新的哲學熔爐》給了波義耳一個重要的啟示,使他認識到化學在工業生產中所具有的廣泛意義,化學不應只限於製造醫藥,而是對於整個工業和科學都有著重要作用的科學。為此,他認為有必要重新來認識化學,首先要討論的是什麼是化學。
波義耳根據自己的實踐和對眾多資料的研究,主張化學研究的目的在於認識物體的本性,因而需要進行專門的實驗)收集觀察到的事實。這樣就必須使化學擺脫從屬於鍊金術或醫藥學的地位,發展成為一門專為探索自然界本質的獨立科學。
波義耳考慮到首先要解決化學中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元素。最早提出元素這一概念的是古希臘一位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他用元素來表示當時認為是萬物之源的四種基本要素:火、水、氣、土。這一學說曾在兩千年裡被許多人視為真理。後來醫藥化學家們提出的硫、汞、鹽的三要素理論也風靡一時。
7、道爾頓——近代化學之父
人物簡介:道爾頓(1766年9月6日-1844年7月27日),英國化學家。近代原子論的提出者,開創了現代化學的理論視角和思維方式。當今天把原子論當成常識的時候,請注意,在兩百年前敏銳地發現這個真相併論證這個觀點的人是如此的天才,正是他奠定訂了近代化學認識發展。道爾頓患有色盲症,這種病的症狀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開始研究這個課題,最終發表了一篇第一篇有關色盲的論文。後人為了紀念他,又把色盲症叫作道爾頓症。 1844年7月27日,道爾頓逝世。道爾頓一生宣讀和發表過116篇論文,主要著作有《化學哲學的新體系》兩冊 。
傑出成就:他摺疊創立原子論。1803年,他繼承古希臘樸素原子論和牛頓微粒說,提出原子論,其要點:
(1) 化學元素由不可分的微粒--原子構成,他認為原子在一切化學變化中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
(2) 同種元素的原子性質和質量都相同,不同元素原子的性質和質量各不相同,原子質量是元素基本特徵之一。
(3)不同元素化合時,原子以簡單整數比結合。推導並用實驗證明倍比定律。如果一種元素的質量固定時,那麼另一元素在各種化合物中的質量一定成簡單整數比。
他最先從事測定原子量工作,提出用相對比較的辦法求取各元素的原子量,並發表第一張原子量表,為後來測定元素原子量工作開闢了光輝前景。
道爾頓在氣象學、物理學上的貢獻也十分突出。自1787年開始連續觀測氣象,從不間斷,一直到臨終前幾小時為止,記下約20萬字的氣象日記。1801年還提出氣體分壓定律,即混合氣體的總壓力等於各組分氣體的分壓之和。他還測定水的密度和溫度變化關係和氣體熱膨脹係數相等等。遺憾的是道爾頓曾固執地反對為他解圍的阿伏加德羅分子學說而傳為"笑話"。
1794年10月31日,他在學會宣讀了《關於顏色視覺的特殊例子》。在這篇文章中,他給出了對色盲這一視覺缺陷的最早描述,總結了從他自身和很多人身上觀察到的色盲症的特徵,如他自己除了藍綠方面的顏色,只能再看到黃色。所以色盲又被很多人稱為道爾頓症。
原子論建立以後,道爾頓名震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各種榮譽紛至沓來,1816年,道爾頓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1817年,道爾頓被選為曼徹斯特文學哲學會會長;1826年,英國政府授予他金質科學勳章;1828年,道爾頓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此後,他又相繼被選為柏林科學院名譽院士、慕尼黑科學院名譽院士、莫斯科科學協會名譽會員,還得到了當時牛津大學授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法學博士稱號。道爾頓一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化學新時代是從原子論開始的,所以道爾頓應該是近代化學之父。
在科學理論上,道爾頓的原子論是繼拉瓦錫的氧化學說之後理論化學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他揭示出了一切化學現象的本質都是原子運動,明確了化學的研究物件,對化學真正成為一門學科具有重要意義。在哲學思想上,原子論揭示了化學反應現象與本質的關係,繼天體演化學說誕生以後,又一次衝擊了當時僵化的自然觀,對科學方法論的發展、辯證自然觀的形成及整個哲學認識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8、阿伏加德羅——分子假說提出者
人物簡介:阿伏加德羅(1776年8月9日—1856年7月9日),義大利化學家、物理學家。1811年,他提出了阿伏加德羅定律,創立分子的概念,闡述了分子與原子的區別。這是對原子論的有益補充和重要發展。但直到1860年,分子論的觀點才被科學界接受。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人們把1mol物質所含有的微粒個數命名為阿伏加德羅常數。
傑出成就:阿伏伽德羅的重大貢獻,是他在1811年提出了一種分子假說:"同體積的氣體,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力時,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這一假說被稱為阿伏伽德羅定律。阿伏伽德羅在1811年的著作中寫道:"蓋-呂薩克在他的論文裡曾經說,氣體化合時,它們的體積成簡單的比例。如果所得的產物也是氣體的話,其體積也是簡單的比例。這說明了在這些體積中所作用的分子數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必須承認,氣體物質化合時,它們的分子數目是基本相同的。"阿伏伽德羅還反對當時流行的氣體分子由單原子構成的觀點,認為氮氣、氧氣、氫氣都是由兩個原子組成的氣體分子。
當時,化學界的權威瑞典化學家J.J.貝採利烏斯的電化學學說很盛行,在化學理論中占主導地位。電化學學說認為同種原子是不可能結合在一起的。因此,英、法、德國的科學家都不接受阿伏伽德羅的假說。一直到1860年,歐洲100多位化學家在德國的卡爾斯魯厄舉行學術討論會,會上S.坎尼扎羅散發了一篇短文《化學哲學教程概要》,才重新提起阿伏伽德羅假說。這篇短文引起了J.L.邁爾的注意,他在1864年出版了《近代化學理論》一書,許多科學家從這本書裡瞭解並接受了阿伏伽德羅假說。阿伏伽德羅定律已為全世界科學家所公認。阿伏伽德羅數是1摩爾物質所含的分子數,其數值是6.02×10,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的基本常數之一。
阿伏伽德羅一生從不追求名譽地位,只是默默地埋頭於科學研究工。但遺憾的是,阿伏伽德羅的卓越見解長期得不到化學界的承認,反而遭到了不少科學家的反對,被冷落了將近半個世紀。
由於不採納分子假說而引起的混亂在當時的化學領域中非常嚴重,各人都自行其事,碳的原子量有定為6的,也有定為12的,水的化學式有寫成HO的,也有寫成H2O的,醋酸的化學式竟有19種之多。當時的雜誌在發表化學論文時,也往往需要大量的註釋才能讓人讀懂。一直到了近50年之後,德國青年化學家邁耶爾認真研究了阿伏伽德羅的理論,於1864年出版了《近代化學理論》一書。許多科學家從這本書裡,懂得並接受了阿伏伽德羅的理論,才結束了這種混亂狀況。
9、鮑林——兩度獲得諾貝爾獎
人物簡介:鮑林(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國化學家。他將量子力學方法引入化學領域,從根本上改變了這個學科的面貌。化學鍵開創性的研究,使化學更精確,更嚴謹。1939年,《化學鍵的本質》一書出版,奠定了其一代宗師的地位。1954年因在化學鍵方面的工作,他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1962年因反對核彈在地面測試的行動,他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傑出成就:鮑林在探索化學鍵理論時,遇到了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的解釋問題。傳統理論認為,原子在未化合前外層有未成對的電子,這些未成對電子如果自旋反平行,則可兩兩結成電子對,在原子間形成共價鍵。一個電子與另一電子配對以後,就不能再與第三個電子配對。在原子相互結合成分子時,靠的是原子外層軌道重疊,重疊越多,形成的共價鍵就越穩定一這種理論,無法解釋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
為了解釋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說明碳原子四個鍵的等價性,鮑林在1928一1931年,提出了雜化軌道的理論。該理論的根據是電子運動不僅具有粒子性,同時還有波動性。而波又是可以疊加的。所以鮑林認為,碳原子和周圍四個氫原子成鍵時,所使用的軌道不是原來的s軌道或p軌道,而是二者經混雜、疊加而成的"雜化軌道",這種雜化軌道在能量和方向上的分配是對稱均衡的。雜化軌道理論,很好地解釋了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
在有機化學結構理論中,鮑林還提出過有名的"共振論" 共振論直觀易懂,在化學教學中易被接受,所以受到歡迎,在本世紀40年代以前,這種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到60年代,在以蘇聯為代表的集權國家,化學家的心理也發生了扭曲和畸變,他們不知道科學自由為何物,對共振論採取了疾風暴雨般的大批判,給鮑林扣上了"唯心主義"的帽子。
鮑林在研究量子化學和其他化學理論時,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新的概念。例如,共價半徑、金屬半徑、電負性標度等,這些概念的應用,對現代化學、凝聚態物理的發展都有巨大意義。1932年,鮑林預言,惰性氣體可以與其他元素化合生成化合物。惰性氣體原子最外層都被8個電子所填滿,形成穩定的電子層按傳統理論不能再與其他原子化合。但鮑林的量子化學觀點認為,較重的惰性氣體原子,可能會與那些特別易接受電子的元素形成化合物,這一預言,在1962年被證實。
鮑林還把化學研究推向生物學,他實際上是分子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他花了很多時間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別是蛋白質的分子結構,本世紀40年代初,他開始研究氨基酸和多肽鏈,發現多肽鏈分子內可能形成兩種螺旋體,一種是a -螺旋體,一種是g -螺旋體。經過研究他進而指出:一個螺旋是依靠氫鍵連線而保持其形狀的,也就是長的肽鍵螺旋纏繞,是因為在氨基酸長鏈中,某些氫原子形成氫鍵的結果。作為蛋白質二級結構的一種重要形式,a -螺旋體,已在晶體衍射圖上得到證實,這一發現為蛋白質空間構像打下了理論基礎。這些研究成果,是鮑林1954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專案。
1954年以後,鮑林開始轉向大腦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提出了有關麻醉和精神病的分子學基礎。他認為,對精神病分子學基礎的瞭解,有助於對精神病的治療,從而為精神病患者帶來福音。鮑林是第一個提出"分子病"概念的人,他透過研究發現,鐮刀形細胞貧血症,就是一種分子病,包括了由突變基因決定的血紅蛋白分子的變態。即在血紅蛋白的眾多氨基酸分子中,如果將其中的一個穀氨酸分子用纈氨酸替換,就會導致血紅蛋白分子變形,造成鐮刀形貧血病。鮑林透過研究,得出了鐮刀形紅細胞貧血症是分子病的結論。他還研究了分子醫學,寫了《矯形分子的精神病學》的論文,指出:分子醫學的研究,對解開記憶和意識之謎有著決定性的意義。鮑林學識淵博,興趣廣泛,他曾廣泛研究自然科學的前沿課題。他從事古生物和遺傳學的研究,希望這種研究能揭開生命起源的奧秘。他述於1965年提出原子核模型的設想,他提出的模型有許多獨到之處。
10、戴維——電化學的開拓者之一
人物簡介:漢弗萊·戴維,英國化學家、發明家,電化學的開拓者之一。1803年成為(英)皇家學會會員,1813年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1815年發明了在礦業中檢測易燃氣體的戴維燈。1820年任(英)皇家學會主席,1826年被封為爵士。
傑出成就:1778年出生於英國彭贊斯貧民家庭。17歲開始自修化學,1799年他發現笑氣的麻醉作用後開始引起關注。在化學上他的最大的貢獻是開闢了用電解法制取金屬元素的新途徑:即用伏打電池來研究電的化學效應。電解了之前不能分解的苛性鹼,從而發現了鉀和鈉,後來又製得了鋇、鎂、鈣、鍶等鹼土金屬。他被認為是發現元素最多的科學家。1815年發明了在礦業中檢測易燃氣體的戴維燈。1820年當選英國皇家化學會主席。戴維一生科學貢獻甚豐,其中較大的成果有:
(1)1802年開創農業化學。
(2)發明煤礦安全燈 : 產業革命時主要能源是煤,當時煤礦裝置簡陋,常發生瓦斯爆炸。1815年英英國成立"預防煤礦災禍協會",當年戴維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解決了瓦斯爆炸問題--用金屬絲罩罩在礦燈外,金屬絲導走熱能,礦井中可燃性氣體達不到燃點,就不會爆炸。煤礦安全燈沿用到20世紀30年代(此後,被電池燈逐漸取代)。
(3)用電解方法得到鹼金屬等 1807年戴維用250對鋅-銅原電池串聯作為電源電解得到鈉、鉀,1808年電解得到鎂、鈣、鍶、鋇、矽、硼。
(4)確定氯為單質 戴維研究氫氯酸時發現其中無氧,從而懷疑安託萬-洛朗·拉瓦錫的論點--酸中含氧。
(5)戴維本人認為,自己的最大貢獻是發現法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