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惡性腫瘤的複雜性,個體的特異性,單獨靠一種治療藥物或療法很難取得較佳的療效。因此我們開始將抗腫瘤藥物聯合和搭配使用,比如,PD-1/PD-L1抑制劑類免疫治療藥物,與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的聯合,在肝細胞癌、腎細胞癌、肺癌裡獲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但是聯合用藥應該遵循什麼原則呢?是一起上陣?還是先用一種藥物,再用另一種藥物?那麼藥物使用的先後順序應該如何判斷呢?帶著這些問題,癌度為大家解讀和分析下面的這篇研究。
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和免疫藥物聯合使用效果佳
抗腫瘤血管生成的靶向藥物有很多:侖伐替尼、阿帕替尼、索拉菲尼、舒尼替尼、安羅替尼、貝伐單抗等等。這些藥物透過阻斷腫瘤的血管生成,實現抗腫瘤的目的。這類藥物雖然稱之為靶向藥物,但是並不直接靶向腫瘤的驅動基因,對腫瘤的抑制作用為期不長。很多研究表明,抗腫瘤血管生成靶向藥物可調節腫瘤微環境,影響免疫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部分針對性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比如肝細胞癌使用PD-1/PD-L1抑制劑和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是一個主流的治療策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最近報道:在腎細胞癌裡,PD-1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聯合侖伐替尼達到了非常好的治療效果,遠超過了之前常用的舒尼替尼。為了進一步研究這兩類藥物的相互協同作用,研究者透過調研不同的文獻證據,對肺癌裡PD-1抑制劑和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的相互協同情況作出了分析。
先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藥,後用免疫藥物,效果不理想
研究者調研了2021年8月23日之前的文獻研究,主要分析免疫治療和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治療順序,對治療效果的相關影響。共計納入了13項臨床研究,涉及到2424名患者。結果表明:免疫治療和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的聯合治療應答率比單藥治療高,區別顯著。聯合治療的治療應答率達到了48.5%,而免疫治療單藥的治療應答率僅為32.2%。在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方面,聯合用藥也具有一定的優勢。研究者還對這兩種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的使用順序進行了分析:如果患者先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然後立即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無進展生存期或總生存期的表現方面,與使用免疫治療單藥相比,並沒有改善。由此得出,應該在免疫治療的同時進行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治療,或者在使用免疫治療藥物之後,立即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
啟示:謹慎對待實際治療的用藥選擇
腫瘤的治療本身就是很複雜的,不同藥物的相互作用機制也完全不同。在上面的研究中,為什麼先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再用免疫藥物的療效不佳,目前這個問題還沒有針對性的研究。我們推測: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的作用機制是透過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實現對抗腫瘤的目的。其缺點是隻能在短時間抑制,一旦腫瘤重新啟動其他機制誘導血管生成,藥物就失去作用了。如果患者一開始就選擇使用了這類藥物,不僅治標不治本,還會失去參加臨床試驗的機會,即使後期治療中搭配使用免疫藥物,療效也可能達不到預期。腫瘤治療正向著聯合用藥的趨勢發展,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找到最優的、最有效的組合療法,得到最佳的生存獲益。更多腫瘤防治知識,歡迎大家搜尋下載癌度app。
參考文獻:K. Matsumoto, T. et al., Impact of treatment timing and sequence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and anti-angiogenic agents for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ung Cancer(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