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雄師少年》又在網路引起了熱議。南北方長相又形成一股討論熱潮。而廣東人又由吃福建人的形象轉成唐氏綜合徵長相及小眼睛、迷迷眼和斜角眼等。
《雄師少年》導演張苗雄說:“這電影是在廣東實地採風廣東取材寫實廣東。還說他在廣東生活了十多年。叫觀眾關掉手機濾鏡,迴歸現實,回憶一下兒時的夥伴都是不是這個樣子。”
導演的表態確實一棍子打了所有廣東人,因為人的長相要像導演演得那麼誇張的樣子,千里挑一都很難。而把廣東人都描述成這樣,和拍迷迷眼、小眼睛的攝影師一樣故意討好外國審美觀是一樣的。
不過,除了張苗雄透過媒體和影響力炒作地域長相,各地方也時常誇讚自己地方長相好,別的地方長相醜的傳統。如北方人愛誇自己長得高大,南鄉人誇自己長的清秀等等。
那麼,地方差異真的那麼大麼?
在古代,可能差異相對明顯,首先從明清兩朝的帝王像對比一下。
明朝皇族是南方人,總體而言五官都比較公整,並沒出現迷迷眼等形象。
再看看清朝
清朝皇族長相就有所差別了,首先就是眼睛小、眼距大、三角眼尤為突出。而且通古斯人種比較矮小。而東北人長得高大,很大的原因是闖關東時有許多山東人前去定居。
再看看北方明星的長相
總體而言,北方的臉形較大,比較突出眼睛相對小,眼距相對寬以及單眼皮和三角眼較多。
再看南方明星
總體來看,南方明星,特別江浙一帶長相是比較精緻、膚色也比較白的。
再看看廣東明星
廣東明星長相也是帥氣,五官也是非常好看,特別是雙眼皮。因此,唐氏綜合症長相只是極少情況,而且那個地方都會有極少例。
而現代的社會,人口流動、跨省婚姻非常廣,各地的基因交流上千年,已重度融合。大家的身高已差不多一樣,影響身高的主要因素是營養。而影響膚色的是貧富和工作條件。
要說南北差異,小編最認同魯迅的《南人北人》,最後請大家欣賞魯迅的著作:
這是看了“京派”與“海派”的議論之後,牽連想到的——
北人的卑視南人,已經是一種傳統。這也並非因為風俗習慣的不同,我想,那大原因,是在歷來的侵入者多從北方來,先征服中國之北部,又攜了北人南征,所以南人在北人的眼中,也是被征服者。
二陸入晉,北方人士在歡欣之中,分明帶著輕薄,舉證太煩,姑且不談罷。容易看的是,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中,就常詆南人,並不視為同類。至於元,則人民截然分為四等,一蒙古人,二色目人,三漢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為他是最後投降的一夥。最後投降,從這邊說,是矢盡援絕,這才罷戰的南方之強,從那邊說,卻是不識順逆,久梗王師的賊。孑遺自然還是投降的,然而為奴隸的資格因此就最淺,因為淺,所以班次就最下,誰都不妨加以卑視了。到清朝,又重理了這一篇賬,至今還流衍著餘波;如果此後的歷史是不再回旋的,那真不獨是南人的如天之福。
當然,南人是有缺點的。權貴南遷,就帶了腐敗頹廢的風氣來,北方倒反而乾淨。性情也不同,有缺點,也有特長,正如北人的兼具二者一樣。據我所見,北人的優點是厚重,南人的優點是機靈。但厚重之弊也愚,機靈之弊也狡,所以某先生曾經指出缺點道:北方人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南方人是“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就有閒階級而言,我以為大體是的確的。
缺點可以改正,優點可以相師。相書上有一條說,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貴。我看這並不是妄語。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機靈,南人北相者,不消說是機靈而又能厚重。昔人之所謂“貴”,不過是當時的成功,在現在,那就是做成有益的事業了。這是中國人的一種小小的自新之路。
不過做文章的是南人多,北方卻受了影響。北京的報紙上,油嘴滑舌,吞吞吐吐,顧影自憐的文字不是比六七年前多了嗎?這倘和北方固有的“貧嘴”一結婚,產生出來的一定是一種不祥的新劣種!
一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