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代生物技術的革新發展,人類已進入生命3.0時代,這是一個將實現從“解碼基因”到“編碼基因”的全新階段。其中,工程生物學作為典型的前沿交叉學科,把設計、構建、測試、工程化的思維融入生命科學,為研究生命科學基本問題帶來了嶄新視野,將給21世紀的生命科學和生物產業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高瓴與這一領域結緣已久。12月23日,在深圳光明科學城舉辦的“第三屆工程生物創新大會”上,高瓴創始人張磊透過影片發表了演講,分享了對工程生物學產業化和對於如何支援科學家創業的思考。
張磊提出,當下這場科技革命浪潮中,來自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轉化是核心價值產出單元。因此,科技創業的核心是充分尊重科學家,讓科學家坐C位,與此同時吸引更多工程、資訊科技人員加入創新大軍,做科學家的最佳共創夥伴,讓科學家精神與企業家精神交匯。
以下為演講實錄:
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交流科學前沿的問題。站在歲末年初的交界點上,回憶起這一年的科學突破,總會讓我心潮澎湃。比如mRNA疫苗成為新冠抗擊先鋒,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人工合成澱粉,可降解塑膠大大地減少了環境負擔。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相信持續的科學創新是環境發展、經濟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當下,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的交融所誕生的無窮的創新潛力,又一次驗證了這一點,並且帶來了全新的想象空間。
作為典型的前沿交叉學科,工程生物學把設計、構建、測試、工程化的思維融入生命科學,為研究生命科學基本問題帶來了全新的視野,成為編寫生命密碼的全新工具。
作為一家長期支援科技創新的投資機構,高瓴與這一領域結緣已久。從生命健康、綠色化工、農業科技到新材料,我們支援了一大批用工程化的方式探尋生命密碼、尋找可持續解決方案的公司,他們是真正造物致知、造物致用的實踐者。
從領域上來看,高瓴投新、投硬、投科技,尋找那些在關鍵領域尋求技術突破的創新者。比如說,在創新型的疾病治療和研究領域,工程化手段是生物科技公司尋求突破的重要武器之一。
新冠疫情下,我們已經看到mRNA疫苗是非常重要的主力軍。在細胞治療領域,經過程式設計的工程細胞能夠精確地摧毀癌細胞,變成特種部隊。過去許多年,高瓴支援了多家中國公司,在細胞治療的多種技術路線上開展突破性研究,很多產品已經進入關鍵週期。
另一個關鍵領域,是碳中和大目標下技術創新的解決方案。我們支援了一批以合成生物學手段降低環境負擔,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公司。比如藍晶微生物,今天創始人張浩千也在現場,這支從清華、北大走出來的新銳團隊,正在致力於生產可以完全自然降解的生物材料PHA。
從階段上來看,投早、投小、投牛人,是我們關注的鮮明的投資主題。我們做了一些梳理,在我們所有投資的合成生物學相關企業裡面超過10家都是初創企業,這中間又有超過一半公司是科學家創業、科學成果轉化的結晶。高瓴是他們最早的投資人,可以說是科學家創業的初戀。
同時,我們也看到,這場工程技術帶來的生物科技革命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國內外不超過10家上市公司,可借鑑的成熟經驗也比較少。從基礎科研到產業化應用,從實驗室到廣袤的市場,諸多瓶頸需要突破,要邁過創新的死亡谷,絕非容易的事。在這個價值鏈上如何做創新,如何落地?怎麼發揮科學家精神和企業家精神?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第一,要尊重科學家,讓科學家坐C位。在這場生物科技革命的浪潮中,科學家是主力軍,來自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轉化,則是核心價值產出單元。因此,需要讓科學家把主要精力投進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中,讓他們做自己擅長的事情,解決核心問題,把融資、商業模式、銷售、智慧財產權等商務上的事情交給專業人士來做,從而大大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這一點上我們有點經驗,也願意來分享。
不完全的統計,我們支援了近百位科學家創業,特別是很多海歸科學家創業。我們總結了一整套的方法論,核心就是希望能夠幫助科學家解決從技術到產業的關鍵問題。比如,我們建設了一個科研成果的轉化服務平臺,將產業、投資資源與科技研發連結起來,初步形成了一些市場化的人才吸引和人才培育的機制。
另外,我們打造了 DVC(Deep Value Creation)深度價值創造的一個體系,把對企業家和科學家的多種投後服務做成工具包,包括全球獵頭服務、數字化升級、終身學習平臺、創新生態資源、併購/戰略賦能、精益製造、供應鏈管理等7種武器。
第二,搭建科研成果轉化的基礎設施非常重要。目前合成生物學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從實驗室走向產業的成功案例還不夠多,沒有形成共性,跑出相對成熟的模式。任何一個繁榮的創新生態,都離不開強大的公共基礎設施、政策支援和良性的投資機制。這一點上,我們也關注到深圳先進院作為新型研發機構的許多實踐,給了產業方很大的信心。
作為PE、VC投資機構,高瓴的探索就是透過建設區域性的創新中心,圍繞科學家在成果轉化不同階段的需求特點,逐步探索出一套“拎包入住式”的創業服務解決方案。
實際上,近年來高瓴透過在新基建領域的持續投入,不僅為科技企業提供空間服務解決方案,更是希望探索政府、企業、基金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形成助力科技企業不斷髮展成長的產業生態。
第三,科學家精神和企業家精神的交匯。工程生物學的無限魅力就在於多種前沿學科的交叉,以及來自產業界的一線實踐。所以,在充分尊重科學家精神的同時,也要吸引更多的工程、資訊科技人員加入創新大軍,充分尊重企業家精神的綻放。我們發現市場化的人才是科技創業者最需要的事業合作伙伴,也是他們最需要彌補的短板。所以我們透過高階市場人才的篩選、引進、培養和對接,構建起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橋樑,幫助科技創新不斷髮展。
最後,如果將目光以10年為單位放遠,我們相信,工程生物學描繪出了一個更可持續、更有無窮潛力的未來畫像。在科學家不斷探索創新原始碼,不斷探索未知疆域的過程中,我們致力於做科學家的最佳共創合作伙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