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12月23日召開的“Tech 7創新者新年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仙輝說:“材料是所有制造業和核心器件的基礎以及高技術的支撐,新材料的發現將推動科學發現和技術進步,改變人類文明。”
陳仙輝院士認為,當前,摩爾定律效力受到挑戰,新一代半導體材料如何發展是科學發展應該要解決的問題。人類從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走來,現在正處在矽基時代,未來支撐人類發展的將是量子材料。作為一項重要的量子材料,超導體具備零電阻、完全抗磁性等特徵,相關研究已5次10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有望發展出新一代低功耗資訊科技。
他說,超導體是1911年發現的,到現在已經110年,用武之地已經無處不在。他指出超導體的4個重要方向:
一是超導成為醫學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超高場磁共振成像磁體在腦科學研究、早期腦部疾病、早期心臟疾病、早期癌症診斷等領域獲得廣泛應用,隨著磁場強度的增大,其解析度越來越高,符合超高場磁共振成像系統解析度高的要求。
二是超導磁體成為高能量粒子加速器的關鍵。例如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建造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採用了1734個大型超導磁體,其中LHC使用了1200噸超導線,並利用130噸液氦提供磁體低溫環境。新的高能量粒子加速器需要更高磁場的超導磁體,因為環形粒子加速器對撞能量等很多引數都與二極磁體場強成正比,而高溫超導材料是進一步提高場強,同時控制造價的唯一選擇。
三是超導積體電路將成為後摩爾資訊科技的重要方向。當前,半導體積體電路已進入亞十奈米技術節點,在速度、功耗與製造等方面都正遭遇發展瓶頸,基於超導邏輯和低溫儲存器的計算機可以解決功率、空間和冷卻等高效能計算問題。
四是室溫超導體成為超導領域物理學家們的最終理想。超導輸電、超導限流以及大功率超導感應加熱等技術,能夠利用超導體高載流、低損耗特性實現節能降耗,尤其是超導輸電技術低壓大電流、傳輸損耗小、輸電走廊佔地少的特徵,對城市規劃以及“雙碳”目標有重要作用。超導支撐的可控核聚變和室溫超導體的實現成為科學家解決能源問題的絕美之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