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禁槍問題上的嚴厲程度,是眾所周知的。
之前有位19歲少年,因為購買模擬槍,而被判無期徒刑。
但是,在我國境內,有個村寨,那裡幾乎人手一把槍,而且還是合法的。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1
這個村寨的名字叫岜沙苗寨,位於貴州省。
傳說蚩尤有三個兒子,岜沙族人就是第三個兒子的後裔。
蚩尤當初與炎、黃二帝在河北逐鹿展開激戰,被打敗後,便率領部落開始往西南遷徙。
大遷徙的先頭部隊叫九黎部落,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九黎部落中的一支。他們開山劈路、和野獸征戰,非常勇武。
後來,岜沙先祖輾轉來到了貴州大山深處,在這裡安營紮寨、繁衍生息。
岜沙人認為,是茫茫大森林保護了岜沙祖先,所以,岜沙人自古以來都非常敬樹、愛樹。
寨子裡的人們缺油缺鹽時,可以上山修剪一些枝杈或者是砍一些枯樹,但是一次只能徒步挑一擔柴去城裡賣,不能以此盈利。
對於樹,祖先制定了極為嚴厲的規則,如果誰無故砍伐一棵樹,就要罰“3個120”,(120斤豬肉、120斤米、120斤酒),供全寨子的人食用。
據說,這是因為很久之前,岜沙族人曾經為了改善生活而大肆砍伐樹木,結果田中無水、林中無獸,環境急劇惡化。
寨裡的長老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苦思冥想之後,想出了一招“苦肉計”:把自己的兒子視為亂砍濫伐的罪魁禍首,然後重罰“3個120”,以儆效尤。
對於生活貧困的岜沙人來說,這樣的懲罰幾乎可以讓人一輩子翻不了身,所以後來沒人敢越雷池半步,若是有人毀林開荒,那就是與全族作對。
正是因為此,儘管這裡通車已經有幾十年,但該村公路兩旁依然是古樹藤纏、濃廕庇日,沒人敢到岜沙拉木材。
在岜沙,每出生一個孩子,父母就要為他種上一棵小樹苗,稱之為“生命樹”,並精心照料,讓其茁壯成長。
如果孩子生病或者遇到不順,父母就會帶著孩子來到代表著先祖的那棵大樹前祭拜,祈求祖先庇佑。
如果一個人死去,人們就將他的“生命樹”砍下,做成棺木,將去世的人放在裡面下葬,然後再在墓穴上重新種上一棵樹,代表逝者永生,這就叫“樹葬”。
前些年有部電影叫《滾拉拉的槍》,其中有個男孩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因為他的樹還小,做不成棺木,人們得到他父親的允許後,砍了屬於父親的那棵樹,給他做成棺木,他的那棵小樹,則留給父親將來使用。
如果去岜沙寨子裡參觀,大家會發現那裡沒有一處墳頭和墓碑。
因為他們先人的墓碑就是那一棵棵大樹,最老的樹就是最古老的祖宗,村前寨後的大森林就是祖先的陵園,老樹們就代表著祖宗,護佑著他們。
岜沙人一直固守著先祖的遺訓,從不濫伐樹木,但是1976年,他們卻公開舉行了一次砍樹行動。
那年,北京要修建毛主席紀念堂,需要大量木材,全國各族人民都踴躍捐獻。
岜沙族人懷著對毛主席的無上敬仰,決定將寨前小山頭上一棵古樹獻給毛主席紀念堂,那是被全寨視為“林中大神”、直徑有1.2米的千年香樟樹。
香樟樹出村時,全寨男女老少都跑到公路兩邊送行,一直到塵土徹底散去。
後來,人們特地在樹的原址建造了一座亭子,既為了紀念毛主席,也為了紀念這棵香樟樹。
由於生產環境極為惡劣,要時刻提防野獸攻擊,岜沙族對武器非常看重。
他們用的槍是鐵砂火槍。這種武器很古老,射程只有十幾米、二十幾米,就是傳統的土銃。
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全面管控民間槍支,也曾到岜沙苗寨來收繳,但是他們死活不願意交,而且他們自己就會造槍,就算是強制收繳,一樣無法杜絕。
後來,國家考慮到岜沙人世代以打獵為生,槍支在他們的傳統文化中意義非凡,而且鐵砂火槍的傷害性並不強,所以特批允許他們持槍,但是要求他們不能再狩獵野生動物,而且還要按照規定報備所持有的槍支彈藥的數量,不能用來傷人,否則全寨都要受到處罰。
現在,幾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家都擁有持槍證。
岜沙族的男人,在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父輩學習如何用槍。父輩還會製造專門給孩子用的槍械。
2
岜沙的男孩子在7-15歲之間,會舉行一次成年禮。
行成年禮的那天,男孩子通常會約上小夥伴們一起,上山打鳥、下水摸魚,打得鳥多、摸得魚多,就表明他的本事大、將來會有出息。
成人禮上,還有個重要儀式,就是把頭髮剃成“戶棍”。
所謂戶棍,就是剃掉頭部四周大部分的頭髮,只留下中部,然後盤起來。
他們的剃頭刀是鐮刀,幾乎每個岜沙男人都會這門剃頭手藝,鐮刀一滑,髮絲隨之飄落,站在一旁看的人覺得心驚膽戰,剃頭的和被剃頭的卻毫無俱意。
據說這種髮式是從蚩尤時代傳下來的,可以稱得上是迄今為止我國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男性發式了,岜沙族的男人終生都要保持這種髮式。
以前,曾經有日本民俗、民族學家尋根來到這裡,看到岜沙人之後,大為興奮,因為日本的武士裝束和岜沙人的極為相似,所以有人認為岜沙族或許是日本人的祖宗。
梳成戶棍之後,男孩子背上父親專門為他打造的槍,就算是長大成人,可以擔負起成家立業的重任了。
在電影《滾拉拉的槍》裡,男孩滾拉拉沒有父親,奶奶賣了她所有的銀飾,為孫子換來了一把槍。
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岜沙苗寨的旅遊業發展得如火如荼,岜沙男人手中的火槍,已經很少用來狩獵。
當慕名而來的遊客進入寨子裡時,岜沙人會列隊鳴槍,以示歡迎。
除此之外,火槍還是一種祭祀器具,他們認為透過火槍,可以和先祖的靈魂進行溝通。在葬禮上,岜沙的槍手們會一起朝天鳴槍,告慰先祖。
以前遊客去岜沙苗寨遊玩的時候,也可以操作槍支,但是得先簽署協議,後來為保險起見,不再允許遊客摸槍。
除了芭沙苗寨之外,還有一個可以用槍的民族,那就是東北地區的鄂倫春族,他們是全國唯一合法持有獵槍狩獵的民族。
鄂倫春族是一個狩獵民族,一年四季都在茫茫林海中游獵,世世代代都靠狩獵為生,直到50年代,才走出山林,開始半耕半獵的定居生活。
如今,對於獵槍的存放和領取使用已經有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只有在每年冬天狩獵季的時候,獵民們才有權領取槍支。
領槍之前,還需要簽訂責任書,等到冬季狩獵期結束之後,槍要如數上交。
也就是說,鄂倫春族有槍支的使用權,沒有保管權。
這一點,和岜沙族不太一樣。
中國地大物博,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先了解,才會有熱愛,只有互相理解,才會相互尊重。
參考文獻:
[1]吳正彪. 人與自然關係和諧的典範——貴州省從江縣岜沙社群苗族村寨調查報告[J].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09(1):8.
[2]莊勇. 岜沙苗族生活習俗簡介[J]. 貴州民族研究, 2005, 25(2):5.
[3]王林. “髮髻”與地方形象:民族旅遊地的文化符號建構分析——以廣西黃洛瑤寨和貴州岜沙苗寨為例[J]. 旅遊學刊, 2016.
[4]張國雲. 貴州從江岜沙男子服飾考察與研究[C]// 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年會暨"孫明經電影教育"學術研討會.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2011.
[5]寧銳. 蚩尤的後代之一支--叢林深處的岜沙人[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