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患上了抑鬱症,醫生去複診的時候,小孩正在看書。
醫生表揚她:“這孩子真用功。”
隨後母親接了一句:
“用功,假用功。”
醫生十分無奈,為什麼孩子都抑鬱了,父母還是改不了冷嘲熱諷的毛病。
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受原生家庭點點滴滴的影響。
自卑的孩子往往來源於這幾種家庭:
01
父母打擊式教育
父母信服“謙虛使人進步”,從不表揚孩子,不管孩子做得多麼好,也會告訴孩子“你做得不夠好。”
從來不誇獎認可孩子的行為,哪怕孩子在外人眼裡再優秀,父母也會一直鞭策孩子要繼續加油。
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打擊式教育就像一枚釘子,釘在孩子的心上,不管孩子擁有什麼樣的成就,這顆釘子,都會在孩子心裡提醒孩子:你不夠好。
哪怕傷口慢慢癒合,但釘子留下的疤痕卻永遠存在。
這道疤痕就叫作自卑。
小時候,父母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只會打擊他,否定他。
長大後,孩子會習慣性地自我否定,永遠走在追求更好的路上,成為一名“優秀的自卑者。”
姜文就是一名典型的代表。
姜文,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內地演員、導演、編劇。曾憑藉在《芙蓉鎮》中的表演獲得了1987年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之後的一系列作品也都產生了較大的反響。
很難想象,這麼優秀的姜文,卻從來沒有真正自信過。
姜文在《十三邀》中,說出了深藏心底多年的苦惱與秘密:處理不好與母親的關係,是他人生最大的失敗。
“我實在想不出任何能與母親處好關係的辦法”,當一個霸氣十足的硬漢,惆悵又迷茫的說出這句話時,足見他內心的那份無奈,那份淒涼!
姜文的父親是一名軍人,總是沉默寡言,母親是一名音樂教師,性格也不活潑。
姜文還有個弟弟,叫姜武,兩個男孩都很淘氣。
姜武膽小,屬於蔫淘型,總是揹著大人幹壞事,還不敢承認。
而姜文則是沒心沒肺型的,做事不懂得遮掩,於是,他成了母親最不喜歡的樣子。
可是還是孩子的姜文卻不懂得要“收斂”,依然大大咧咧,也一直得不到母親的喜愛。
在姜文的印象中,母親從來不對他笑,也從不誇讚他。
似乎姜文永遠是錯的那一個,於是他變得非常自卑。
後來,姜武用了三年都沒有考上電影學院,而姜文僅一次就考入了中戲,本來以為這下母親一定會認可自己。
可是當姜文高興地向母親展示自己的錄取通知書時,母親只是淡淡地掃了一眼。
隨後,把錄取通知書隨手丟到一邊,呵斥道:“快去把你那一盆衣服洗了,少說這些沒用的”。
後來,姜文因《紅高粱》一舉成名,本以為母親會因此而自豪,但是姜文依然沒等到他想要的反應。
成名的這一路,姜文使盡渾身的解數,不斷討好媽媽,但是始終不能讓她為自己開心。
姜文無奈,只能怨自己無能。
直到2018年3月,姜文的母親走了,永遠地離開了他。
他再也沒有機會去討好媽媽,他是多麼希望母親再給他一些時間,給她一個微笑,給他一個擁抱,給他一句認可!
02
有暴力的家庭
家庭暴力,是指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以毆打、捆綁、禁閉、殘害或者其它手段對家庭成員從身體、心理、性等方面進行傷害和摧殘的行為。
家庭暴力直接作用於受害者身體或精神,使受害者身體上或心理上感到痛苦,損害其身體健康和人格尊嚴。
不管是夫妻之間的暴力,還是父母對孩子的暴力。不管是行為暴力,還是心理暴力。
長期的家庭暴力,足以讓一個孩子自卑。
美國曾做過一項調查,長期生活在家暴中的孩子,會形成兩種極端的性格。
一種是變成施暴者,將自己受到的痛苦發洩在受害人身上,從別人恐懼的目光中,找到安全感。
另一種是成為一個極度懦弱的人,心理長期處於恐懼之中,有著童年陰影,一點小事就會產生害怕的情緒。
長大後,面對任何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是退縮。
在與人相處時,因為懦弱自卑,會經常受到各種不公平待遇卻不敢反抗。
03
過於節儉的家庭
有人信奉“窮養孩子”,就是限制孩子的物質條件。
經常會跟孩子灌輸節約的思想:
“爸爸媽媽賺錢不容易,你要省著點用知道嗎?”
“我們每天上班多辛苦?賺的錢都給你上學了!”
“要什麼玩具,家裡沒錢,不買!”
“這麼貴的東西,抵得上我們一天的工資了!”
認為讓孩子在童年多吃苦,就可以培養孩子的堅韌與不屈的性格。
於是,孩子從小就被要求節約。
一直沒有對金錢的支配權,孩子會形成自卑感、匱乏感和愧疚感。
就像我前幾期寫的“摳門達人”王神愛。《小富婆都是“摳搜”出來的,32歲寶媽“摳”出了兩套房》
其實父母工作穩定,物質並不匱乏,然而母親把錢全放在冰箱冷凍裡,不捨得花。
給王神愛錢的時候不是交到孩子手裡,而是扔在地上,讓孩子體會賺錢的“屈辱感”。
之後,她逃離原生家庭。
一直都在攢錢中尋求安全感,別的女孩子旅遊,逛街,買衣服。
在她眼裡這一切都是奢侈的行為。
她只能靠著手裡足夠多的金錢,才能獲得自信和安全感。
我有位朋友,父母從小就是這麼教育她的:要省吃儉用,不能浪費,別買那些花裡胡哨沒有用的東西。
小時候,其他小女孩有花裙子、小飾品,她想要從不敢和父母開口。
工作後,節約的習慣改不過來,朋友們邀她一起逛街,有的東西自己明明很喜歡,經濟條件也允許,但她總是看看吊牌還是放下了:
“我覺得我配不上這麼貴的東西。”
過度節儉讓孩子一花錢就覺得愧疚,永遠覺得自己比別人低一等,不如別人。
《少年派》中有句臺詞:“小孩也需要錢壓兜,身板才能直起來。”
孩子之間也有社會交往,父母在這方面過於嚴苛,很容易讓孩子在同齡人面前抬不起來頭來。
家庭物質條件差,是不會讓孩子感到自卑的。
只要家庭保持積極生活的態度,孩子也能自信、愉快地成長。
怕就怕,父母對孩子過度節儉的態度,把心理匱乏感強加給孩子。
04
愛孩子有條件的家庭
小時候有沒有被無條件愛過,才是影響一個人自信的關鍵。
有個學生在班上當班幹部,成績特別好,平時待人接物表現也很好。
在大家眼裡,他是一個很優秀的人。
但他的內心卻異常自卑,這一切都源於母親對他有條件的愛。
小時候,母親總是要求他要聽話,要懂事,要努力,不然就不要你了。
這種要挾式的愛,讓他覺得,只有自己足夠優秀,母親才能喜歡自己。
母親如果對他不認可,他就會懷疑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
而且母親性格的陰晴不定,也影響了他對自己的接納。
有時候明明做得跟之前一樣好,可是遇到母親心情不好時,也會挨一頓罵。
於是,成長的路上,他不敢放鬆警惕。
這種認知對他的自信心建立也產生了毀滅性的打擊。
“我媽關心的不是我,而是我優不優秀。”
每個孩子都有不完美的一面,如果總是和孩子的不完美較勁,孩子也會只看到自己缺點,慢慢低到塵埃裡。
05
孩子自信心的樹立,最初的場所是在家庭
教育家蔡元培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法的語氣和方式。”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語言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語氣是鼓勵還是諷刺,態度是溫和還是冷漠,都深深影響了孩子對生活的信心。
家庭裡的愛和鼓勵,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來自家人的愛和鼓勵,永遠是孩子成長之路的良藥。
在溫馨家庭長大的孩子,內心會更富足,更自信,因為父母對他的珍視,讓他們懂得珍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