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亂世開始之初,除了以董卓為首的涼州軍閥,以二袁為首的世家軍閥,最為強大的便是漢室宗親的劉姓諸侯,他們各據一方,全盛之時,佔據天下之半。
劉焉
劉焉是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歷任雒陽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等官。在漢靈帝年間,劉焉提出“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的建議,這個建議被漢靈帝採納,史稱廢史立牧,這個舉措造成地方權力大增,漢王朝中央集權旁落,至此一發不可收拾。劉焉也因此得以入主益州,對內休養生息,平定趙韙之亂,對外安撫張魯,結好中原,帶甲十餘萬。兩傳至劉璋,於建安十九年(214年)為劉備兼併。
劉焉
劉虞
劉虞是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也是漢末群雄中官位最高的一個,官至大司馬、太傅,於中平五年(188年)被封為幽州牧,對內務存寬政,勸督農植,對外結好烏桓、鮮卑等遊牧民族,深受民眾和各族愛戴,期間曾拒絕袁紹勸其稱帝的要求。後公孫瓚與其政策相悖,又多次侵擾百姓和搶劫劉虞賜給各族的物品,劉虞忍無可忍,於初平四年(193年)親率十萬大軍討伐,但由於劉虞“兵不習戰,又愛人廬舍”,被公孫瓚抓住時機一舉擊破,兵敗身死。
劉虞
劉表
劉表和劉焉一樣,也是魯恭王劉餘之後,漢末名士八俊之一。於初平元年(190年)被董卓任命為荊州刺史,劉表單騎前往,重用當地豪強蔡瑁、蒯氏兄弟等人,剷除荊州宗賊五十五人,成功上任。之後十數年時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里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
劉表採取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的政策,先殺孫堅,又常抗曹操。建安三年(198年),劉表擊敗遙應曹操的長沙太守張羨,使自己轄地“南接五嶺,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成為南方最強大的諸侯,兩傳至劉琮,於建安十三年(208年)為曹操所滅。
劉表
劉岱
劉岱是齊悼惠王劉肥之後,雖然是關係極遠的一支,但出身很不錯,他的爺爺是著名學者,父親擔任過太守,伯父官至太尉,此外他還與袁紹、公孫瓚結親(袁紹之妻劉夫人可能與劉岱沾親帶故),劉岱也於初平年間被任命為兗州刺史,由於他所擔任的刺史並不具備駕馭太守的權力,於是擊殺了東郡太守橋瑁,自行任命了王肱為太守。且從後面的發展情形來看,鮑信在商討對付青州黃巾時是以部下的口吻獻策,且公孫瓚進攻袁紹時也拉攏劉岱幫忙,可見劉岱已經逐漸確立了自己在兗州的統治地位,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可惜他本人於初平三年(192年)便被青州黃巾的所擊殺,兗州也由曹操所接管。
劉岱
劉繇
劉岱之弟,於興平元年(194年)被任命為揚州刺史,劉繇任職之初,整個江南被袁術視為囊中之物,因此雙方不斷交戰,於建安元年(196年)不敵孫策,大敗之後的劉繇接受名士許劭的建議逃到豫章投靠劉表,到豫章之後的劉繇先協助朱皓趕走諸葛玄當上太守,又與笮融幾次較量,但天不假年,還未東山再起的劉繇在逃往豫章的第二年便去世了。劉繇和劉岱雖然也是刺史,但比起劉表、劉焉他們是比較水的,對自己轄下州郡控制極其有限。
劉繇
劉寵
劉寵是漢明帝劉莊的玄孫,陳敬王劉羨的曾孫,陳頃王劉崇的孫子,陳孝王劉承之子。在其父劉承死後,繼承陳王爵位。劉寵是漢末群雄中唯一一個的諸侯王,也是大漢王朝四百年間最後一個驍勇的諸侯王,劉寵勇猛過人,善長使用弓弩,箭法非常高超,可以十發十中,而且都是射在同一處。
中平年間,黃巾軍起義,郡縣官兵都棄城逃走,當時劉寵擁有數千張強弩,於是徵召境內兵士,屯駐都亭,守衛陳國。陳國人平素知道劉寵善射,因而懼怕他,不敢叛變。再加上陳國國相駱俊善於理財安民,因此陳國在當時殘破的中原是一方淨土,鄰郡的百姓紛紛前去投靠,駱俊拿出全部資財賑濟他們,使他們得以保全性命。 陳國擁有的部眾達到十餘萬人。
建安二年(197年),劉寵和駱俊被袁術派遣的刺客張闓所殺。
劉寵
劉曄
劉曄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作為曹操謀士的他也曾是一方豪強,設計斬殺揚州豪強鄭寶,被鄭寶的部下推選為新的首領,但由於劉曄知道自己沒有爭霸天下的能耐,便將這些精兵交給廬江太守劉勳。
劉曄
也就是說,在初平三年之前,大漢十三州,共有益州、荊州、幽州、兗州、揚州五大州掌握在劉姓諸侯裡,此外劉備、劉寵、劉曄等也有各有兵馬,說是天下半數在手並不過分,然而幾年時間內劉岱、劉虞、劉繇、劉寵草草出局,劉焉、劉表無爭天下之心,只剩一個劉備蟄伏多年,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