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曾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情:春秋時期,吳國的卑梁城與楚國的鐘離城距離非常近(注:今安徽鳳陽境內),兩地老百姓都以種桑養蠶為業。
有一天,一個吳國小朋友與一個楚國小朋友因為爭奪一顆桑樹打了起來,小孩兒回家後都向自己的家裡人告狀,說在外面被人欺負了。
倆家大人一聽,這還了得,於是均抄起傢伙找對方算賬。約架的結果是吳國人吃了虧,吳國卑梁地方官得知後,又帶著人馬去攻打楚國城池給自己人報了仇。
楚王得知後也非常生氣,發兵攻滅了卑梁。吳王得知後同樣生氣,下令還擊楚國,於是一場大戰就這樣爆發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兩千多年後的朝鮮半島上,一群人也因為一棵樹打了起來。
1976年8月18日上午11點左右,6名美國士兵、5名韓國士兵和5名韓國工人,駕駛著幾輛軍車,來到韓國與朝鮮邊境地帶的板門店共同警備區,準備砍倒一棵白楊樹。
這個共同警備區於1953年停戰後設立,在行政管理上既不屬於韓國,也不屬於朝鮮,算是一塊“中立”土地。
朝鮮士兵與韓國以及“聯合國軍”士兵,都可以攜帶輕型武器在警備區內自由活動。
警備區周圍雙方都設定了哨所,時刻緊盯著對手的一舉一動。
但不湊巧的是,警備區內一棵白楊樹越長越大,枝繁葉茂的大樹成功擋住了美韓哨所一邊的觀察視線,讓他們無法察覺朝鮮一側的動靜,美國人便決定把這棵礙眼的樹給砍掉。
白楊樹擋住了美韓的視線,對朝鮮來說自然是好事,所以他們希望樹能繼續保持原狀。
於是當美韓士兵、工人準備動手砍樹時,17名朝鮮軍人遵照樸哲上校的命令,出面予以阻攔。
但這邊管事兒的美軍阿瑟上尉對此不予理會,下令手下人繼續砍樹。
樸哲上校非常生氣,又下令調來更多人手來到現場,勒令對方必須停止砍樹。
但美國人仍然一意孤行,抄起斧頭鋸子照幹不誤。樸哲上校已經出離憤怒了,他命令士兵給對方一些顏色看看。
於是手持木棍的朝鮮士兵朝美韓人員衝去,雙方很快就扭打在一起。結果因為朝鮮這邊人手眾多,扭打馬上就變成了單方面的毆打。
阿瑟上尉當場斃命,另有9名美韓官兵也被打傷,其中1名美軍中尉還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
可以說,在這場衝突中美國人吃了大虧,而歷史也已經告訴我們,美國人一旦吃虧往往很容易頭腦發昏,然後制定出一連串的戰爭計劃。
因為砍一棵樹而死掉兩名美軍軍官的訊息,很快就傳到了華盛頓。時任國務卿基辛格馬上告知了總統福特,同時先行與其他同僚討論如何處置此事。
基辛格的第一念頭是朝鮮蓄意為之,作為回擊,美國應當對朝鮮採取軍事手段。但副國務卿哈比布提醒基辛格,如果這樣做的話,盟友韓國可能也會遭來同樣的報復。
基辛格只好暫時放下了這念頭,轉而等待福特的進一步指示。
福特一邊下令在輿論宣傳上強烈譴責朝鮮,另一邊組織包括基辛格在內的軍政要員,舉行會議商討如何應對此事。
1976年的美國,前一年才剛剛從越南戰爭的泥坑中抽出身來,此時還窩在家裡舔舐越戰的創傷。
結果朝鮮這邊非常“適時”地給美國來了一記悶棍,讓美國人的臉上更加無光了。於是一眾參會的美國高官紛紛表態,要求對朝鮮採取強硬行動
一名中央情報局的官員就認為這是朝鮮發起的一次故意挑釁,是把美軍從朝鮮半島趕走的環節之一,不能讓朝鮮得逞。
福特聽完手下人的表態後,也認為美國必須要採取一些強硬行動。最終美國高層在會議上先行敲定了幾項報復措施,並馬上交由前線部隊執行。
20架可以執行戰略核轟炸任務的飛機從美國本土被部署到日本,一些原先部署在日本的轟炸機則轉移至韓國,在日本的美海軍中途島號航母特遣編隊也進入警戒狀態,為可能的軍事行動做好準備。
駐韓美軍提高戰備警戒等級,進入準戰爭狀態,這是1953年朝鮮停戰以來,駐韓美軍首次提升戰備等級。
當然,還有一項行動不能不提,那就是派人砍倒那棵搭上兩名美國軍官性命也未能砍倒的白楊樹。
美國為此制定了一項名為 “保羅·班揚”的行動,保羅·班揚是希臘神話裡以砍樹而聞名的巨人,所以此次行動又被稱為“砍樹”行動。
美國人動起來後,韓國自然也要有所表示。駐韓美軍司令史迪威(注:不是和蔣介石打交道的那個史迪威)通知韓國國防部長徐鍾喆,介紹了美國正在採取的報復手段以及“砍樹”行動,隨後兩人一同去青瓦臺面見總統朴正熙。
朴正熙希望能把事態儘量控制在一定範圍,如果只發生肢體衝突而不是大規模的武器交火就更好了。
為此朴正熙建議從韓國軍隊裡挑選50名跆拳道高手編入美軍,以便下次再發生鬥毆事件時,也能讓朝鮮人嘗一嘗拳腳棍棒的滋味。
但韓國畢竟處於美國的“保護”之下,朴正熙不敢公然採取反對美國的做法。
於是在發表完自己的意見後,朴正熙還是補充道,美國怎樣做,韓國就跟著怎樣做。於是史迪威返回部隊,著手製定更加詳細的砍樹行動方案。
可這時在美國國內,情況卻發生了變化。
美國一些媒體從國防部那裡得知了高層正在制定針對朝鮮軍事行動的訊息,然後便以國防部官員的名義表達了反對聲音。
這些訊息被力主報復朝鮮,甚至不惜再發動一場戰爭的基辛格得知後,他非常生氣。
基辛格對軍方吼道:對方打死了我們兩個人,你們難道忘了這一點麼!有了這一次說不定就會有下一次,如果我們毫無作為,他們也會把我們看成是西貢紙老虎!(注:西貢,原南越政權首都)
憤怒不已的基辛格還提出要用大炮轟擊朝鮮兵營,把那位下令對美軍動手的樸哲上校送上西天。
但軍方已然不願意再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轟炸機飛一飛,航母動一動,嚇唬嚇唬對方,然後把樹砍倒就可以了,沒有必要真刀真槍地幹。
正在忙於競選的福特總統也否決了炮擊兵營的設想,因為這樣會直接挑起大規模的戰爭,屆時美國將退無可退。
不過想要讓美國人徹底放棄戰爭的手段也非常困難,美國雖然不願意先動手,卻又制定了代號為“偶發計劃”的軍事方案。
雖然如此,但美國還是制定了代號為“偶發計劃”的軍事方案。從方案來看,美國動武的打算依然非常強烈。
因為只要有任何一件意外事件發生,那麼美國採取的手段,會讓衝突迅速擴大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而且這些坑全都是挖給朝鮮的,只要朝鮮踩了其中一個,那麼美國馬上就會發動戰爭機器,到時候再來一回朝鮮戰爭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下就要看朝鮮如何應對了。
1976年8月21日上午7點,一隊美韓人員根據制定好的計劃,開著車帶著工具前往共同警備區動手砍樹。
與之同時,美國的海軍、空軍以及地面部隊也做好了戰爭準備。
警備區外,50名帶著頭盔的朝鮮軍人密切注視著正在砍樹的對手,但直到美韓人員把活兒幹完以後,他們也沒有動手阻攔。
朝鮮這一回沒動手,美國也就找不到開戰的藉口了,已經出動的隊伍全都撤回原地,朝鮮半島就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
不過在板門店的共同警備區內,變化還是顯而易見的。一棵白楊樹被砍倒了,兩名美國軍官丟掉了性命,警備區也劃分出了分界線,軍事人員不得隨意進入對方區域,時至今日也依然如此。
如果從這一點來看,朝韓之間的分裂似乎又加深了一些,以往兩國軍人還能在這塊不大的地方並肩而行,以後則只能是相顧無言了。
話又說回來,多出一條分界線總比要再進行一場戰爭好得多。
這場戰爭最終沒有打起來,是涉事的美國、韓國、朝鮮利益博弈的結果,而更關鍵的還是“從未露面”的中國的緣故。
因為美國雖然打了越戰元氣大傷,但想動一動小國依然綽綽有餘。不過自從多年前那場抗美援朝戰爭之後,美國再想在朝鮮半島上興風作浪,顯然需要事先考慮一下中國的想法。
內容來源:
鄧峰:《無奈的選擇:福特政府對“板門店事件”的應對》,《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第4期
鄧峰:《1976年板門店事件的緣起於美國的反應》,《世界歷史》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