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20全球癌症統計》資料顯示,在全球範圍內惡性腫瘤新發病率為19,292,789,死亡率為9,958,133。而中國2020年癌症新發病率約佔全球的23.7%,約為4,568,754,死亡率約佔全球30.2%,約3,002,899[1]。
對於癌症患者及家屬,收到確診通知的那一瞬間,不應是全部幸福生活的終止,我們更期盼這可以是一個仍舊充滿希望的開始。
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說說,關於“幫助癌症患者少走彎路”這一話題。
1、如何不錯過癌症治療的好時機?
對於癌症患者,時間就是生命。
“中華民國第一夫人”宋美齡在40歲的時候確診了早期乳腺癌(女性發病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從自己察覺左乳腫脹到第一時間求醫,她及時接受了治療,所以療效非常好。
雖然乳腺癌術後生存率相對較高,但像宋美齡一樣健康活到106歲高齡的仍在少數。可以說,早期發現對於癌症治療有著很大幫助。一旦發現自己的身體有異常,儘快就醫去尋求專業幫助,非常值得重視。
然而我們注意到,部分患者對於“早診斷、早治療”的理念有所偏差,以為越快手術越好。實際上,“先確診,後治療”才是更為合理的順序。當患者病理不清、分期不明的時候就開始盲目治療,可能會伴隨巨大的風險。
那麼,如何能提高診療精準度?如何能在確診後儘快制定治療方案?如何不錯過癌症治療的好時機?不只患者,這也是許多臨床醫生的疑問,而“多學科會診”模式(MDT)正在幫助人們解決這一問題。
2、多個科室醫生在一起討論,就能制定更好的方案了嗎?
惡性腫瘤的治療手段越來越多,要根據不同型別、不同分期的腫瘤,來決定治療方案。雖然有醫學診療指南,但患者自身情況、個人訴求、醫生的臨床經驗、科室選擇等因素,都可能會影響到方案的制定。
美國前總統毛倫•里根先後被確診結腸癌、前列腺癌、面板癌,他諮詢了多個學科醫生的建議,而後接受了完整系統的抗癌治療,並獲得了良好的預後。
相比先後諮詢多個科室,MDT模式更高效地集結了醫生們就同一病例在同一時間展開討論。
其實,採用MDT並不是因為不信任某個科室或某位醫生,而是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 —— 每一位醫生都有自己的專長,在單個領域研究得越多越細,反而無法在快速變革的醫學發現中快速掌握非自己擅長方向的先進技術和治療方法。
所以,不以某個單一科室醫生為唯一治療方案制定者,而是透過MDT得出一個由多個科室醫生共識的綜合診療方案,能夠幫助患者獲取最大化的個體受益。
3、確診癌症後,先去外科還是腫瘤內科?
- 就診外科還是腫瘤內科?
- 動手術還是做放療?
- 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哪個好?
你是不是也在這些問題上有過糾結?其實,隨著MDT的開展,這類患者的痛點問題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
“多學科會診”模式能幫助患者免得週轉於多個科室之間,不用面對不同科室、不同判斷的反覆糾結。而且,癌症治療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是區域性治療,也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對長期生存質量的評估等因素來進行選擇。大多數情況下,癌症治療需要的是系統性的治療方案,需要由手術、化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放療等 “搭配組合”。
如果你讓一位腫瘤內科醫生來判斷選擇哪種放療技術、劑量用多少,顯然是不合理的。
癌症患者及其家庭,需要面對的是無數個“做選擇”的瞬間。我們提倡的,是把患者的時間和精力省下來,把專業的醫療難題交給 “抗癌智囊團” MDT團隊,在他們的幫助下做出更有利於患者療效、長期生存的選擇和決定。
為什麼向你推薦MDT服務?
多學科會診模式的提出已經約有半個世紀了。在過去的二十年裡,MDT已成為西方國家癌症治療的標準之一[2]。目前,多學科會診模式在我國已被廣泛應用於肝癌、乳腺癌、胃癌、結直腸癌、胰腺癌和甲狀腺癌等領域[3]。
在國內一項對胸腔滑膜肉瘤的研究中[4],研究者發現對比未接受MDT的患者,接受MDT的患者有更長的中位OS時間(46.0個月對比18.0個月),由此可見MDT對於患者獲得準確的診斷,並獲得合理的治療選擇有益。還有研究發現:MDT可以幫助患者提高生存率、改善預後[5]。
在一項瑞典基於全國人口的大型研究中,研究者發現接受MDT的區域性晚期結腸癌患者的3年特異性生存率高於未接受MDT評估的患者(80%對68%),並且術前MDT評估與改善區域性晚期結腸癌患者的長期存活率有關[6],可以說,MDT也為許多病情複雜及晚期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
在多位國際知名腫瘤學醫師的帶領下,嘉會國際腫瘤中心的多學科會診服務嚴格按照循證醫學的原則,真正做到:讓每一位嘉會國際腫瘤中心的腫瘤患者病例,都透過 MDT 討論來制定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協助患者做出更讓個體受益的診療決定。
除了嘉會國際腫瘤中心擁有的腫瘤醫護團隊,我們與國外和國內多所醫院建立戰略合作關係,相關疑難病例可透過國際腫瘤聯合討論委員會(International Tumor Board)來進行多學科診療,為在這裡治療的患者多了一支高規格的醫生隊伍來“多重把關”。
因為知道抗癌之路的艱辛和不易,所以,我們不願讓患者在許多抗癌的重要節點上反覆糾結“選擇題“怎麼做。在抗癌的這條路上,試試把那些“難題”交給多學科會診小組的醫生和專業人士們吧,儘可能少地耗費自己以及家人的寶貴時間和精力,然後將所有力氣都只用在“治療癌症”這一件事上!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參考文獻:
[1]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1.
[2] Fleissig A, Jenkins V, Catt S, Fallowfield L. Multidisciplinary teams in cancer care: are they effective in the UK? Lancet Oncol 2006;7:935-43.
[3] 黃偉章, 伍寶玲, 李林, 龔韓湘. 我國多學科聯合診療研究現狀與特徵分析. 江蘇衛生事業管理 2021;32:558-61+75.
[4] He H, Yang L, Peng Y, Liu L, Liu L, Xue Q et al. The value of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 management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intrathoracic synovial sarcomas: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J Thorac Dis 2021;13:600-12.
[5] Taylor C, Munro AJ, Glynne-Jones R, Griffith C, Trevatt P, Richards M et al. Multidisciplinary team working in cancer: what is the evidence? Brit Med J 2010;340.
[6] Rosander E, Holm T, Sjovall A, Hjern F, Weibull CE, Nordenvall C. Preoperative multidisciplinary team assessment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colon cancer;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3157 patients. Eur J Surg Oncol 2021.
感謝 祁慧薇醫生 專業指導與稽核
祁慧薇, MD, PhD
祁醫生現任嘉會國際腫瘤中心腫瘤科醫師。祁醫生201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獲得呼吸內科碩士學位,並於2017年自同濟大學醫學院獲得腫瘤學博士學位。2015-2016年間,祁醫生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任訪問學者。
加入嘉會醫療之前,祁醫生在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擔任副主任醫師。她擅長實體瘤,特別是肺癌的診治,在支氣管鏡檢查、CT引導下經皮胸部細針穿刺和粗針穿刺活檢方面積累了臨床經驗。
科研方面,祁醫生參與過幾項抗癌藥物的國內外多中心臨床試驗,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專案,並參與了肺癌抗藥性的研究。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期刊上發表了10餘篇透過同行評審的論文。
版權宣告
文章內容由嘉會醫療醫療團隊撰寫並稽核,任何其他機構或個人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