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人,一年四季都拿著保溫杯喝開水。哪怕是在炎炎夏日,也是隻喝開水,即便是常溫的水也不喝,更不用提那些冰凍的冷飲了。這些人吃飯也是熱飯熱菜,不吃冷盤。喝酒只喝白酒,還需要溫一下。吃涼東西肚子不舒服,甚至會肚子疼,拉肚子。
這些人一年四季都穿長袖,不穿短袖。不坐涼凳子,天再熱,凳子上都要放個棉墊子。要不然時間長了,肚子疼拉肚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這是因為脾陽虛了。
什麼是脾陽虛?
脾陽不足,功能減退,溫煦無力,運化失職,並虛寒內生的病理變化。
《臨證指南醫案》:脾陽虛,脘痺不飢,形寒怯冷,脾陽式微,不能運布氣機,非溫通焉能宣達。
脾陽虛是怎麼造成的?
1.感受外寒。夏天空調溫度過低。晚上睡覺,空調只對自己一個人吹,還不蓋毛毯或者薄被子。一天到晚,都在空調屋裡待著,不出去。冬天再冷也不穿棉衣秋褲。外寒傷了陽氣,是人體的抵抗力下降。
2.過食寒涼的食物。不管氣溫高低,都喜歡吃涼東西,酷愛冰凍食品。還有一些女孩子,甚至在例假期還吃冰激凌。
3.過量服用寒涼苦寒的藥物。人們一上火,就吃清熱瀉火的藥,恨不得吃上藥就好。而一些大夫迎合患者的需求或者辯證不清楚,用了過於苦寒的藥,傷了脾陽,長時間沒有恢復。
4.腎陽不足導致的脾陽不足。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
《醫宗必讀》有云:腎為先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是與脾為後天之本相對而言的。先天是指人體受胎時的胎元,《靈樞·決氣》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脾陽虛了怎麼治療?
脾陽虛常用理中丸治療,溫陽補虛。
理中丸出自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用藥有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
理中丸具有溫中祛寒,補氣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虛寒,自利不渴,嘔吐腹痛,不欲飲食,中寒霍亂,陽虛失血,胸痺虛證,病後喜唾,小兒慢驚風。
方中乾薑辛熱,溫中焦脾胃,助陽祛寒,為君藥。
乾薑是一味大辛大熱的藥材,主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乾薑就像太陽,能夠祛除脾胃中寒冷之氣。不論是外寒入侵之實寒之證,還是脾胃陽氣不足之虛寒之證,都可以用乾薑來溫暖我們的脾胃,溫熙我們的身體。
理中丸原方用的是乾薑,而不是生薑,也不是炮姜,更不是高良薑。
1.乾薑具有回陽通脈、溫中散寒、溫肺化飲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脘腹冷痛、肢冷脈微、寒飲喘咳、嘔吐、洩瀉等。
2.生薑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常用於風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嘔吐,肺寒咳嗽,解魚蟹毒。
3.炮姜具有溫中止痛、溫經止血的功效。炮姜可以用於治療脾胃虛寒、陽虛失血、吐衄崩漏、腹痛、腹瀉、產後惡露不盡等。
4.高良薑具有溫胃止嘔、散寒止痛的功效。高良薑可以用於治療脘腹冷痛、噯氣吞酸、胃寒嘔吐等。
人參益氣健脾,培補後天之本助運化為臣藥
人參能大補元氣,讓人體迅速恢復動力。脾胃動力足了,就能將乾薑產生的溫暖之氣運送到全身各處,祛除體內其它地方的寒氣,讓整個身體溫暖起來。
在臨床工作中,如果氣虛得不嚴重的話,或者減輕患者負擔,可以用黨參代替人參。
白朮健脾燥溼為佐藥。
白朮具有燥溼利水、健脾益氣、安胎、止汗的功效。白朮也有補氣的作用,也能幫助人參補氣。
如果患者脾胃功能太弱,可以用炒白朮代替白朮。白朮炮製之後,已經減少一些燥性,這樣可以減少對脾胃的再一次傷害。
炙甘草益氣和中,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為使藥。
四藥合用,溫中焦之陽氣,祛中焦之寒邪,健中焦之運化,吐瀉冷痛諸症悉可解除。
歷代醫家對理中丸的認識也不同。
《醫方集解》:此足太陰藥也。人參補氣益脾,故以為君;白朮健脾燥溼,故以為臣;甘草和中補土,故以為佐;乾薑溫胃散寒,故以為使。以脾土居中,故曰理中。
《溫病條辨》:理中湯溫中散寒,人參、甘草,胃之守藥;白朮、甘草,脾之守藥;乾薑能通能守,上下兩洩者,故脾胃兩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藥作通用,以通藥作守用。
《傷寒尋源》:蓋理中者,理中焦之寒也。寒在胃上,取丸藥之緩,逗留於上,以溫胃而散寒;若寒勝熱之霍亂,利在急溫,則不宜丸而宜湯。緩宜丸,急宜湯,此先聖之成法,不可紊也。
理中丸是治療中焦脾胃虛寒的基礎方,可以根據病情加減變化使用。
1.脾胃虛寒重者,可加附子、肉桂,增強溫陽祛寒的作用。
2.伴有嘔吐比較嚴重的,可加生薑、半夏,降逆和胃止嘔。
3.伴有拉肚子嚴重的,可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滲溼止瀉。
4.伴有出血問題,可將乾薑換成炮姜,同時加艾葉、灶心土,溫澀止血。
5.脾胃虛寒嚴重出現胸痺,可加薤白、桂枝、枳實,振奮胸陽,舒暢氣機。
我是八零後還在路上的中醫李大夫,堅持科普中醫,讓更多人實現自我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