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天氣。我們出釣前要看看天氣,看是否適宜釣魚,天氣不好時就不貿然出釣。比如: “炊煙低空繞,獲魚非常小”; “蜻蜒燕子低空跑,垂釣效果不會好”; “濃霧之時不張口,霧散之後狂咬鉤”等釣諺,這些諺語都是釣魚先輩們多年經驗的總結,運用、掌握好這些諺語,對大家出釣將起到巨大的幫助作用。這些耳熟能詳的釣諺對傳承和發展釣魚運動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除此之外,氣溫、風向、風力等因素對釣魚也有較大影響。鑑於此,為更好掌握和了解天氣,我們還經常注意收看天氣預報,將釣諺和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
二、調好釣組。出釣前,除錯好釣組。魚竿是槍,釣組就是子彈;好槍配上好的子彈,這樣才能兩全其美,否則就不會有好的效果。為提高魚的中鉤率,我們將釣組除錯到完美,非常靈敏得法,可謂一觸即發,提竿即中魚。此外,依據所釣魚種及個體大小,選擇較適宜線組進行垂釣,較好地解決鉤和魚相匹配的原則。
三、做好窩要守。做好窩點要認真守候,不要輕易棄窩,不要做窩後見無魚咬鉤就棄窩離去,另選他處。自然水域尤其魚稀水曠,更要有耐心坐守,才能有魚獲。魚進窩一般都有個過程,很少有剛做好窩就有魚前來覓食的情況發生。從這個角度看,耐心守候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個守是有一定時間和限度的,也不是無限期地守下去。比如夏季做窩後通常15~40分鐘即可發窩,若超過1小時或更長時間仍無魚問津,釣手就要考慮另選新點了。
四、釣魚要活。就是垂釣方法要活,釣魚動態化。方法活,就是不能總是用一種方法在同一個點施釣,要經常變換方法才能達到誘魚咬鉤目的。比如,餌鉤移動要輕緩,要隨時調整上提角度和幅度,也不能總是在窩點內引逗,必要時可到窩點外圍引逗,往往會有魚在此時品嚐鉤餌。另外,將釣餌始終保持動態狀非常重要,這是魚類生活習性所決定的。魚類喜歡食活體物,甭管用葷餌或素餌,保持釣餌動態感猶為重要,在釣手緩慢移動餌鉤時,往往魚兒會追食這些“活”餌,從而大大提高中鉤率。
五、打聽釣點的情況。我們每到一較陌生水域,在垂釣之前應該詢問當地農人或釣手,認真傾聽他們對水情、魚情等水域情況的介紹,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合理用餌、施釣。
六、聞魚腥味。到某個水域垂釣前,先用鼻子在下風處嗅一嗅,聞一聞。透過這一簡單易行而又經驗十足的動作,釣手可知曉水域中是否有魚及魚的密度等有關資訊。水域中有較多魚時,在下風處會散發出淡淡的魚腥味。若某片水域中魚的密度較大,空氣中也會夾帶濃濃的魚腥味,反之,魚的密度就小。
七、觀水情、魚情。無論是熟悉水域或陌生水域,我們作為釣魚人都要仔細觀察水域中的細微變化。世上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的,沒有不變的道理,水域中的魚類也不例外。即使你經常垂釣的水域,每天的水情、魚情亦不盡相同,有時甚至變化較大。比如,水位的高低,水體的渾濁度和溶氧量等都對魚類活動有較大影響。與此同時,可以透過觀察魚星來了解水域中有何種魚,個體多大,密度如何等相關資訊。這樣就為如何垂釣,選用什麼樣的釣組,以及用何種誘餌、釣餌等收集了詳細的資訊,為合理施釣提供可靠依據。
八、選釣位。選釣點是整個釣魚活動中的重頭戲,選釣點當否,直接關係到垂釣的效果。基於此,釣手到達垂釣場所都要斟酌水情,認真選擇釣點,用空鉤反覆測試深淺、是否有障礙物,力求做到了解水域中的真實情況。
俗話說:蝦有蝦道,魚有魚道。做一名釣手必須熟悉和掌握魚的行蹤才會有較好釣效。這就要求做到四勤:即:勤於用腦,勤於實踐,勤于思考,勤於總結。這樣才能選好點,巧釣魚。
九、選對魚餌。實踐證明:釣餌不是越精越好。釣魚用餌不在精,對路則成。言下之意,對魚類要做到投其所好,不要一味在求精上下功夫,這樣也許沒有好的效果。誘餌如此,釣餌也是這樣。釣餌不求精,保持鮮活和適合魚胃口的就是好餌。根據所釣魚種,有的放矢選用釣餌,這是基本要求。比如蚯蚓,不但要保持鮮活,更要保持其完整性,這樣才會有好的誘魚效果,提高咬鉤率。
十、中魚要耐心遛魚。在現實垂釣活動中,有些釣手尤其新手見大魚中鉤後喜不自勝,不能控制好激動的心情,總想將大魚儘快入護:於是,不注重遛魚或操之過急,用手提魚線,結果欲速則不達,發生魚逃鉤線損的局面。個人覺得,遛魚是整個釣魚活動中的關鍵環節,不可掉以輕心。較大的魚中鉤後,務必將魚遛疲乏後用抄網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