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陳金貴 謝玉江 報道) 寒冬時節,走進百里杜鵑管理區匯境花卉大棚基地,看到大棚裡一排排杜鵑花含苞待放,工人們正忙著澆水、除草,精心打理作為“年宵花”的杜鵑花盆景。
“這個基地離我家很近,比較方便,我們在裡面主要是打藥、噴水、除草,務工費是80塊錢一天,每個月能做二十多天,已經在裡面做了半年了。”務工群眾楊賢敏說。
花卉基地的建設不僅彌補了百里杜鵑商品杜鵑花市場的空白,讓杜鵑花經濟實現從旅遊觀光到旅遊產業化的轉變,延伸了杜鵑花的經濟價值,切實讓群眾享受到生態紅利和產業紅利。
“現在我們大棚裡有1500盆高山杜鵑正在催花,一個月後就可以往外銷售。催花主要採取人工加溫、補光、施肥、澆水等措施,把溫度控制在25度左右,溼度一般在80%以上,保證花開得更好。”匯境花卉技術員齊明明說,為保障“年宵花”能如期綻放,他每天都會到大棚裡檢視,實時監控著大棚內的溫度、溼度、光照強度等,確保杜鵑花能夠在預計時間段開放。
近年來,百里杜鵑管理區緊緊圍繞“旅遊產業化”的發展思路,立足杜鵑花資源,大力發展花卉產業,透過科學技術,讓杜鵑花的盛開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切實有效將資源變資產,促進產業發展向著生態化、綠色化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