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太爾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重型卡車的代名詞,它曾憑一己之力,改變了中國卡車行業的格局。彼時,很多卡車企業推出的產品都是基於斯太爾技術平臺研發製造的,甚至到現在,仍能從不少重卡車型上看到當年斯太爾的影子。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昔日的“中國重卡教父”卻逐漸落寞,退市、工廠轉賣等負面新聞纏身的它,如今已身陷囹圄。
1864年,約瑟夫·沃內特創立了約瑟夫和弗朗茨·沃內特公司(JosefundFranz Werndl&Company);1924年,該公司正式更名為斯太爾股份公司(Steyr-Werke AG),後經多次重組、合併,最終命名為斯太爾-戴姆勒-普赫集團(Steyr-Daimler-Puch AG),業務涉及轎車、卡車、客車、柴油機、變速器、車橋等。
說起斯太爾與中國的故事,則要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當時,國內卡車行業仍處於“缺重少輕”的局面,為了填補中國重型卡車的空白,經國務院批准,由當時的中國重型汽車工業聯營公司,從斯太爾全套引進了91系列重型汽車製造技術。1989年,第一輛國產斯太爾重卡下線。此後的很長時間內,中國生產的15噸以上的卡車中,每10輛就有8輛採用斯太爾卡車技術。彼時,斯太爾幾乎成了中國重型車的代名詞。
對於國內卡車領域而言,斯太爾帶來的影響和貢獻毋庸置疑。不過,隨著越來越多進口卡車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以及國內卡車企業透過合資合作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使得國內重卡領域對斯太爾技術的依賴度越來越低。同時,中國重汽等企業自主研發能力的不斷提升,致使斯太爾王、奧龍等熱銷車型在與其它品牌產品的競爭中,逐漸落入下風。
收購埋藏禍端 斯太爾轉型夢碎
近年來,斯太爾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也鮮有對該公司的報道。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斯太爾再次引起業內關注,卻是因為一些負面新聞。
1990年末,斯太爾-戴姆勒-普赫集團主要產業和技術相繼被拆分出售。其中,重型車板塊被德國曼恩公司收購。起初,曼恩延續了斯太爾的產品特性,但經過數次更新升級,斯太爾的印記被慢慢抹去,成為海外市場的“棄嬰”。近期,工廠虧損、倒閉出售等新聞不斷傳出,斯太爾在海外已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從母公司剝離出的Monoblock技術資產(連體機身發動機技術),則被斯太爾的管理層聯合出資收購,而後成立了斯太爾動力有限公司。2012年,武漢梧桐收購了斯太爾動力100%股權;隨後,又被來自湖北的一家車橋廠——博盈投資以15億元購得。至此,斯太爾再次開啟“中國之旅”。
然而,自收購之後,斯太爾多個柴油機本土化專案推進得並不順利。其中,建設年產11萬臺柴油發動機專案、關鍵零部件配套專案、燃油噴射系統專案以及V8/V12大功率發動機研發專案,最終均被迫停止。
除此之外,斯太爾近年來的業績也在持續下滑。相關資料顯示,2017年,國內22家車用柴油機企業累計銷量達357.5萬臺,同比增長23.98%,而斯太爾柴油機銷量卻只有678臺,國內收入僅為877萬元,佔總營收的5.79%,全年虧損額達到1.69億元。另外,僅2018年上半年,斯太爾的淨虧損就超1億元,導致公司中國市場業務開展近乎停滯。據斯太爾2020年三季報資料顯示,公司營業收入僅為62.42萬元,淨虧損1372.9萬元,經營上幾乎陷入崩潰。
在業內人士看來,博盈投資對斯太爾動力的收購,是其本土化的起點。但實際上,由於斯太爾產品技術含量較高,在本土化深入推進的過程中,產品在生產環節遇到了鑄造難、加工難的問題,無法保證大規模量產的品質要求。其次,斯太爾動力籌資能力有限,無法完全滿足本土化對資金的要求。
“不僅是生產、資金上面臨挑戰,新產品進入市場也需要完整的配套體系和售後服務作為支撐,這些方面需要大量的時間積累,而這也是斯太爾動力所欠缺的。”天津大學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副主任姚春德表示。
面對經營業績下滑的窘境,斯太爾採取了包括剝離車橋業務等一系列措施,自2017年5月至今,斯太爾甚至多次籌劃易主,但由於其管理層動盪、資金被凍結等風波不斷,導致無人願意接盤。今年3月31日,中國證監會作出《行政處罰決定》,認定*ST斯太2014年至2016年年度報告的財務資料存在虛假記載,再次將身陷困境的斯太爾推向了公眾視野。根據該認定事實及公司已披露的年度報告,公司2015年至2019年任意連續4個會計年度淨利潤為負值,也就是說這四年均為虧損狀態。而持續數年的財務造假,終使斯太爾走向退市之路。
昔日傳奇如何延續
“回顧斯太爾的資本市場歷程,似乎從2012年博盈投資的那場收購開始,就註定了它今日的慘淡收場。”在華泰證券分析師趙強東(化名)看來,斯太爾本土化之路,或許只是一場資本鬧劇。
值得注意的是,斯太爾在海外市場的發展也並非坦途。此前,曼恩商用車曾公開表示關閉斯太爾工廠的意向。今年3月,奧地利WSA曾提出收購斯太爾工廠的具體概念,但該提議在員工調查中被拒絕,曼恩商用車與WSA的談判隨後終止。直到上個月,雙方才恢復談判並就收購達成一致。WSA計劃在2023年,將斯太爾品牌再次推向全球市場,釋出7款新型商用車,這也意味著斯太爾品牌或將迎來重生。
“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的斯太爾都有重獲新生的機會。”商用車行業專家劉暢告訴記者,憑藉深厚的技術積累,以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深度佈局,斯太爾有能力走出泥潭,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如果此時再有資本助力,相信斯太爾的復甦之路將會更加平坦。
曾經影響中國30年的斯太爾,雖然如今已稍顯落寞,但它的底蘊與理念,已深深植入了中國卡車人的心中。斯太爾的時代,或許真的已經結束,但不可否認,它曾為中國重卡行業發展做出的貢獻。未來,斯太爾的影響或是以其他的形式繼續存在;也許,不久的將來,斯太爾還會捲土重來,再登高峰。
文:李亞楠 編輯:孫偉川 版式:王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