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我的旅行見聞,相比門票昂貴的全國各大知名景區,古村古鎮遊更吸引我。今天我們來到山西省襄汾的丁村,去探訪這裡丁氏家族的悠久歷史。
說起山西襄汾丁村的歷史,還有這麼一段小故事。元朝末年,河南發生戰亂。一個叫丁復的人為了躲避戰亂,隻身從河南來到這裡。當時這裡已經有任姓和陰姓兩戶居民,汾河岸邊到處是成片的荒地。但如果開墾出良田,以後良田的歸屬必然會成為三戶人家的隱患。這樣一想,丁復找到任姓和陰姓兩戶人家,一起協商如何開墾這片荒地。後來,他們效仿三國的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在村頭建起了三義廟,立志兄弟同心,共同開墾這片荒地。從此兄弟同心,和睦相處,成了丁村數百年的治村理念。
40多年前,老陶來到了丁村,從事丁村的文物考古和民俗學研究。40多年來,他與丁村相濡以沫,結下了濃厚的感情,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老陶展示了他收藏的地契、書信,這些都是丁村發展歷史的一個見證。這是一些清代的家譜,講述了丁村的歷史。
這是乾隆十九年丁村的一個武生,他撰寫的一部《丁氏家譜》。這個家譜反映了從明代早期他最早的始祖丁復,隻身從河南來到這個地方來創業的第一頁。這是丁村年代最早的家譜,它記述了佔丁村總人口70%的丁姓族群的傳承關係。其中以家譜撰寫人丁比彭的家族傳承最為詳細。丁氏家族從始祖丁復到丁比彭一共12代,家譜中不僅記錄了家族的傳承關係,而且還記載了家族內部生產生活的詳細內容。
丁村民俗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說,丁村民宅分北院、中院和南院,這裡是中院。進入中院之後,可以看到這個地面,地面上的圖案很有意思,能看到些什麼?有銅錢,有銀錠。丁村在明代的時候是耕讀為主,到清代開始經商。但是商業還離不開那個“農”字,主要是農商,賣它的糧食、布匹、大棗,賣到西北。賺了錢之後,它還是拿回來離不開“農”,要買地、建房,養一方水土。
丁村的經濟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從明初建村到清康熙年間主要以農耕為主,清康熙以後開始經商。不過,不管是種田還是經商,兄弟同心、和睦相處的祖訓,始終教導著丁村的後人不斷進取。以丁比彭的先祖丁諝為例,當時丁諝看到丁村的土地已經無法滿足家族的發展,就和兄長丁誠、二哥丁詔、三個丁謙商量,兄弟四人一起聯手收購周邊的土地。後來近丁諝一家就新增土地200多畝,加上原來的,一共擁有土地800多畝。靠耕田和地租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倉樸實而知禮節,丁氏家族在過上富裕生活之後,更加重視文化的傳承。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等古聖先賢的格言、警句,被鐫刻於家廟、廳堂之上,丁氏家族的後人在先賢的教化中成長。到了清朝康熙年間,丁村中院的丁溪賢考中舉人,成為丁村歷史上第一位舉人,丁村丁氏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