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35頭牛似乎不多,但對於沒有現代道路,沒有養牛業的舊中國來說,卻像是在快要被壓死的牛身上放稻草。
蔡非
1944年9月11日,蔣介石給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發了一篇電報,內容大意是,據美軍總部發的備忘錄,現在駐紮在昆明呈貢區的美軍已經增加到10600人,每天所需肉類供應為每天35頭牛、50頭豬、1000只雞,目前獲悉美軍並沒得到充足的供肉類供應,所以要求雲南省予以解決。
而龍雲覆電就有意思了,他說:雲南省向來非肉牛產區,近年來供應給盟軍的牛肉,大多是由貴州盤縣購買而來。據經手商人反映,因為盟軍人數日漸增多,要籌備所需肉牛已經越來越困難,所以才供不應求。至於豬雞兩項,只有農戶零星飼養,目前的消耗已經超過了生產量,所以我也無可奈何。
僅僅一萬名美軍就已經將雲南的耕牛吃光了,以至於要跨省到貴州去買。這一點看來確實不可思議,但我們去查當時的檔案資料,此事卻屬實。
實際上龍雲並不是第一次叫苦。在蔣介石發電報之前幾個月,駐華美軍最高指揮官史迪威當時提出建議,要求從雲南運輸牛肉到印度,以供訓練中的駐印軍所用。龍雲同樣予以拒絕,理由和9個月後回覆蔣介石的理由完全一樣。
粗略計算一下。按每頭牛產肉80公斤,每頭豬產肉40公斤,每隻雞產肉3公斤計算。駐華美軍每天每人消費的牛豬雞肉量合計為0.7公斤。但這個標準實際上並沒有得到滿足,史迪威在這一年的4月曾經給夫人寫信,信中提到自己非常想念醃牛肉、鮭魚和新鮮水果。
平心而論,美國人的吃肉要求並不算太為過,畢竟美軍那是出了名的奢侈,而當時中美結盟,美國人也確實是出錢出人來援助抗戰。不過這仍不能改變一個事實:當時供養一名美軍的費用,和供養500名中國士兵相當。
當時雲南真的沒有耕牛了嗎?其實也不是,根據民國時期農商部的《農商統計表》,1944年,雲南共有水牛87萬頭,黃牛167萬頭。但是當時內地養牛卻不是為了吃,而是用來耕田和馱運的,僅僅是耕牛死亡後,才會拉到市場上去賣。當時的雲南,除了少數民族外,漢族大多沒有吃牛肉的習慣。所以牛肉沒有產業化,龍雲不可能強迫宰殺幹活的耕牛來滿足美國人,因為那意味著糧食產量的減少,對抗戰影響更大,這就是“雲南供不起美軍牛肉”的真實情況。
最後還有一點,為何龍雲提到要去貴州盤縣,而不是其他省份買牛肉?這點上只有瞭解當時雲南地理才會明白。1910年到1936年,日本東亞同文學院,組織歷屆學生對雲南進行了十四次徒步實地考察,幾乎走遍了雲南所有的國道省道,對於當時雲南的商業地理作出了詳細記錄。當時記述,昆明通向國內其他省份的道路,主要有三條。
第一條是昆明經東川、昭通,再到達四川敘州的道路。這條道路根本無法行走牛車、馬車等運輸工具,因為說是道路,但其實路上經常找不到路,經常要徒步涉足田地和沒有橋樑的河流。在雨季時,完全就是沼澤中步行。從昆明到四川敘州需要21天。
第二條是昆明到蒙自,再到廣西百色。從昆明到蒙自有火車,接下來就要步行了。這條路甚至更為難走,是有名的瘴癘之地,路非常險峻還經常有土匪出沒。山道上都是紅土,一下雨就非常滑,稍不小心就會掉到山崖下。1935年,日本考察隊走了22天才從昆明達到廣西百色。
第三條就是昆明到貴州盤縣(六盤水)買牛的道路了。這條路其實是清代昆明通向省外的唯一一條驛道,曾經商旅不斷,但在1910年滇越鐵路通車後慢慢蕭條,但作為驛道行走條件還是略好一些。把貴州的牛運往昆明,當時只需要10天時間。所以這是唯一可行的選擇。
美國人楊格從1927年起擔任國民政府的財政顧問,他的著作中曾經透露,當時供養一名駐華美軍的開支費用,相當於供養500名中國士兵。這背後表現得是工業化和未工業化的傳統國家之間的巨大差距。
從數字看,每天提供35頭牛似乎不過分,但對於沒有現代道路,沒有養牛業的舊中國來說,卻像是在快要被壓死的牛身上放稻草,沉重得難以支撐。
(作者系武漢歷史文化學者)
以上文章發表的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證券時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