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日本關東軍炮轟瀋陽北大營,東北軍執行上級的“不抵抗政策”,紛紛撤到關內。隨後半年時間裡,東北三省全部淪陷,中國人民從此踏上了艱苦的抗日戰爭歷程。
國人悲憤於張學良的不抵抗,空有全中國最精銳的軍隊,卻將大好河山拱手相送。
那麼這就連帶出一個問題:如果以當時的情勢,東北軍奮起抵抗的話,能否將日軍擊敗,改寫歷史?(本篇是純技術層面分析,並非宣揚亡國論)
關於東北軍的戰鬥力,網上眾說紛紜。這裡從軍隊數量、裝備水平、士兵素質、戰鬥意志等方面對當時的東北軍和關東軍做一個簡單比較。
一、軍隊數量
九一八事變時,關東軍包括第2師團、旅順重炮兵大隊、鐵路獨立守備隊、關東軍憲兵以及海軍兩個艦隊。其中第2師團下轄兩個旅團,分駐旅順、遼陽、瀋陽、公主嶺、長春等要地,總計約1.04萬人。
6個鐵路獨立守備隊約為4800人,分駐大石橋、鞍山、瀋陽、鐵嶺、公主嶺和連山關等鐵路沿線。此外,東北還有大量日本警察以及義勇團、自衛團等所謂的“民間組織”。其中在瀋陽的日本警察就有415人,日本憲兵近700人。1931年6月,全東北的日本“義勇團”達6萬餘人,還有2萬名在鄉軍人。
所以,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前,日本在中國東北共有近10萬人的軍事力量。
九一八事變前夕,東北軍總人數約30萬。其中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下轄獨立步兵28個旅、79個團,獨立騎兵1個師、7個旅,炮兵3個旅、2個獨立團,1個工兵團、2個工兵營,1個鐵甲車隊。
國民革命軍序列之外還有遼寧省邊防軍步兵3個團、騎兵4個團,黑龍江邊防軍步兵3個旅、騎兵4個團,熱河陸軍1個師、3個旅,並配有炮兵兩個團、騎兵兩個旅和輜重營、工兵營、特務隊,河北、察哈爾駐軍12個旅,東北憲兵9個大隊。
1931年7月20日,受到張學良庇護的國民革命軍第13路軍總指揮石友三倒戈,投靠汪精衛的廣州政府。張學良分出8個陸軍旅、2個騎兵旅、兩個炮兵旅前往關內鎮壓。
留守三省的東北軍尚有17個步兵旅、3個騎兵旅和1個步兵師,總計19萬兵力,對於不足10萬人的日本關東軍仍然佔有人數上的絕對優勢。
就事變發生地瀋陽而言,駐紮著日軍第2師團步兵第29聯隊,兵力為888人。瀋陽市內東北軍及警察有約8000人,其主力是王以哲的步兵第7旅,約6800人,同時配有騎兵連、重迫擊炮連、坦克車隊(輕型坦克12輛)和通訊連、特務連。由此可見,在瀋陽東北軍對日軍的兵力優勢更是具有壓倒性的。
二、武器裝備
日軍第2師團屬於甲種裝備師團(下轄8個步兵大隊、2個騎兵中隊、4個野炮中隊、1個工兵中隊),擁有374挺輕機槍、83挺重機槍、72只擲彈筒、2400枚曳光手榴彈、8門平射步兵炮、16門曲射步兵炮、16門野炮和4門山炮,此外還有裝甲列車和裝甲軌道車,7釐米半速加農炮、24釐米榴彈炮和200發炮彈,輕重武器裝備精良,配備齊全。
日軍的鐵路獨立守備隊配備了144挺輕機槍、48挺重機槍、72只擲彈筒、2400枚手榴彈、8門輕迫擊炮、1600發炮彈、14 門平射步兵炮、8門曲射步兵炮、7 門狙擊炮、16門輕迫擊炮、10門山炮、1200 發炮彈。
東北軍方面,從張作霖時代就建立的東三省兵工廠,號稱“遠東克虜伯”,確保了武器彈藥充足——每個團均下轄1 個重機槍連,裝備12 挺馬克沁重機槍;1個迫擊炮連,裝備6門8.2公分口徑迫擊炮;1個平射炮連,裝備4門3.7公分口徑的平射炮。各步兵連則配備120支步槍,12 挺輕機槍,2門擲彈筒,12支擲彈槍。
此外,東北軍也有裝甲車隊,裝備一批雷諾FT-17型坦克。
此外,東北軍擁有獨立於南京政府的空軍,共一個航空大隊,下轄5隊,有飛機260架。東北海軍有3個艦隊、兩個海軍陸戰大隊和海軍補充隊、水上飛行隊、水道測量隊,甚至有水上飛機航空母艦。
透過比較發現,東北軍的裝備水平遠超當時中國其他軍隊,甚至超過蔣介石嫡系軍隊,與關東軍相比也不遜色。
三、士兵素質和戰鬥意志
第2師團是日本建立的最早的部隊之一,始建於1873年,先後參加過西南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單兵作戰能力之強自不必說。關東軍與其他日本軍隊一樣,長期被灌輸軍國主義思想以及效忠天皇和國家的武士道精神,其戰鬥意志較為堅韌。
東北軍擁有自己的軍事學校:東北陸軍講武堂(瀋陽)、吉林省軍官教練處和黑龍江省陸軍講武堂分校(齊齊哈爾),對官兵進行訓練。
東北軍本是奉張集團的私產,但由於張學良本人早年便受新思潮影響,具有強烈的民族救亡意識和反日思想,加之身負家仇,對日本勢力深入東北深感憂慮,故一直沒有鬆懈對軍隊的愛國教育。尤其是第7旅旅長王以哲親自編寫“旅訓”“旅歌”,多次鼓勵部下“共赴國難”。所以,東北軍抗日熱情十分高漲,戰鬥意志較強。
士兵素質與戰鬥意志無法量化,難於對比。但還好有戰例可供參考。
九一八事變前兩年,即1929年的中東路戰爭中,東北軍出動了26000餘精銳,被蘇軍打得滿地找牙,40多天時間裡先後丟失同江、滿洲里、扎賚諾爾、海拉爾等地,傷亡和被俘2萬餘人,而蘇軍傷亡不足1000人。
而在1938年張鼓峰之戰中,日軍被蘇軍擊敗。此役,蘇軍參戰22950人,傷亡4200餘人;日軍參戰6814人,傷亡1400餘人。此役日軍傷亡率高於蘇軍,但卻是以蘇軍出動優勢兵力、實際損失更大為前提代價,蘇軍出動了飛機、海軍等,裝備水平明顯超過參戰日軍。加之雙方反覆拉鋸,戰況之激烈與中東路事件相比不可同日而語。由此可見,關東軍戰鬥力與蘇聯紅軍相差不會太大。
透過比較以上兩個戰役,將蘇軍作為參照物,可以基本判定:東北軍的訓練素質和戰鬥意志應該是遜於日軍。即在同等兵力、裝備水平下,東北軍是不敵日軍的。
四、小結
不過凡事因時而異,九一八事變當天,進攻北大營的僅日軍第二大隊300餘人,要知道北大營東北軍則有8000人之多。
而日軍之所以如此囂張,就是看到了東北軍在中東路之戰中的虛弱表現,於是,關東軍少壯派未經大本營同意便冒險挑起事變。
所以,如果8000多東北軍沒有執行“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命令的話,那麼這300多日軍基本上是有去無回,即使再加上19日凌晨趕來增援的日軍第五大隊,東北軍也完全可以守住北大營。
即便不能打敗日軍,但也能遲滯日軍的進攻,使其氣焰有所收斂,為其他部隊備戰爭取時間,並起到鼓舞士氣、消除恐日情緒的積極作用。
要知道,日軍向來以“冒險”作為看家本領,但如果發現其損失或對方抵抗程度超出預料,則大本營會及時糾偏,被迫停止擴大侵略。日俄戰爭就是明證。
歷史不能假設,但可以避免重演。勿忘國恥,振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