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區司令員對調,是毛主席深思熟慮後的曠世大手筆。它不僅是一紙軍事調令,背後更有著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未雨綢繆的思考。1973年,丁盛少將奉命北調到南京,同許世友上將互換了一下位置。丁盛在廣州軍區擔任司令員時,協助他的副手多達十幾個。其中大多數人在軍銜上跟他平級,為開國少將,但也有三個人情況特殊。他們不僅年紀大、資歷深,而且軍銜還高出一級,為開國中將。這三人是誰,他們各自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
丁盛空降廣州軍區,首開少將先河
軍事區的劃分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國內國際形勢,我軍番號的變化,軍區的調整和縮減都是為了同外部環境保持同一步調。大軍區管轄範圍廣,多則數省,駐防兵力雄厚,超過幾十萬人,肩負的責任自然就重,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處尊居顯。
大軍區的第一批司令員基本上是從上將中選定,比如瀋陽軍區司令員鄧華上將,最不濟也得是開國中將。上將和中將是部隊的中流砥柱,他們的革命鬥爭經驗豐富,自身能力出類拔萃,又正值年富力強的年紀,坐鎮一方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開國少將們擔任大軍區司令員,還要等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李德生少將深受毛主席信任,55歲時出任北京軍區司令員,已經算是少將中的佼佼者了。可有一個人卻比他還要快,這個人就是丁盛少將。他赴廣州出任司令員時,剛滿56歲。在一千多名開國少將之中,他也是第一個擔任大軍區司令員的人,算是開了先河。
丁盛緣何有此際遇,能夠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信任?要知道,那個時候尚有很多開國上將和開國中將健在,為什麼忽略了他們而選擇軍銜較低的丁盛呢?
丁盛出身江西于都縣,是來自長征精神發源地的紅小鬼。1934年,8.6萬中央紅軍在這裡誓師出發,他們跨過老百姓架起的浮橋,此一去便是兩萬五千裡,多少英傑埋骨他鄉。21歲的丁盛端著槍站在隊伍當中,在家鄉親友們的歡送聲中踏上了長征之路。
丁盛一路摸爬滾打,從普通戰士做起,憑藉著戰功逐步得到提拔。他初期是紅軍中的扛旗手,常常揮舞著紅旗衝鋒在前。這份職責光榮而危險,旗幟指引著戰士們前進的方向,往往要衝在隊伍最前方,極易受到敵人的攻擊,傷亡率很高。丁盛年輕膽大,每次戰鬥總是身先士卒,一杆鮮紅的大旗在最前線飄揚,極大鼓舞著戰士們計程車氣。
二渡赤水,重佔遵義,這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神來之筆。為了打亂敵人的圍剿部署,贏得寶貴的休整時間,中央紅軍於1935年2月發起了著名的婁山關戰役。此時的丁盛已經是一名連級基層幹部,不用扛著紅旗衝鋒在最前面了。可眼見天險婁山關難以攻克,丁盛坐不住了,他再次衝在最前面,帶著戰士們向黔軍發起最猛烈的進攻。後方指揮部裡的毛主席看到後,連忙向彭德懷詢問此人是誰?彭德懷笑著說道:“是丁盛,丁大膽!”
這是丁盛第一次走進毛主席的視野裡,他的外號是如此的恰如其分,很快便在軍中傳遍了。解放戰爭開始後,丁盛奔赴東北,同行的還有眾多悍將,他們在白山黑水之間轉戰奔襲,解放了廣大東北地域。丁盛參加了四平、遼瀋等諸多戰役,在遼西一戰中,他率部殲滅廖耀湘三千多人,配合其他主力部隊成功消滅了廖耀湘兵團。
入關以後,丁盛參加了平津戰役,在北方戰事宣告結束後,他率部渡過長江,向著南方各省大踏步前進。在衡寶戰役中,丁盛行軍過快,他帶著135師一馬當先,越過了兄弟部隊,直接深入到了桂系的心臟地帶。白崇禧察覺以後,急令附近的四個師前去圍攻135師。雙方武器裝備程度在伯仲之間,但兵力卻是四比一。在重重包圍之下,丁盛率領部隊左突右擊,硬是打退了敵人的好幾次進攻,成功遲滯了白崇禧的撤退步伐。
這一戰,丁盛率領的135師像是一把鋒利的快刀,乾淨利落地將白崇禧的精銳部隊斬成數截, 為全殲五萬桂系主力創造了有利戰機。
抗美援朝期間,丁盛率領54軍開赴朝鮮前線。在金城戰役中,54軍配合20兵團開展夏季攻勢,一共進行了兩百多次戰鬥,殲滅了七千多敵軍,戰果頗豐。
1962年,丁盛率部進入西藏,他指揮部隊在海拔數千米的高原上痛擊印度侵略軍。其中瓦弄之戰是中印邊境衝突的收官之戰,戰鬥爆發在喜馬拉雅山麓的原始密林中。此戰,丁盛以較小的傷亡殲滅了印軍1200餘人,用一次酣暢淋漓的大捷回應了外界的質疑。瓦弄之戰,粉碎了尼赫魯不切實際的幻想,將盲目自信的印度人拉回了談判桌。
丁盛在建國以後並沒有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從東北亞的朝鮮半島到喜馬拉雅山麓的中印邊境,他多次與外國侵略者作戰,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捍衛了祖國的利益。
1968年,丁盛空降廣州軍區出任副司令員,一年後轉正,正式主持南方最大軍區的軍事領導工作。他的麾下人才濟濟,其中不乏名震全軍的沙場宿將。三位中將給少將當副手,恐怕說出去都不會有人相信,畢竟肩膀上少一顆金星,就顯得有些分量不足。外人難免懷疑,少將能指揮得動中將嗎?
詹才芳中將:滿門忠烈,麾下人才眾多
他出身湖北黃安縣,少年時期便父母雙亡,他的父親和二姐還是因為野菜中毒而死。接踵而至的變故把整個家庭衝擊的支離破碎,詹才芳帶著年幼的弟弟給人放牛,以此艱難度日。17歲是詹才芳人生的轉折點,當時革命思想廣泛傳播於湘鄂地區,出身貧苦的農家子弟們找尋到了一條新的道路。
詹才芳兄弟姐妹五人,四個參加了革命,大哥詹才華參加過黃麻起義,後來慘遭清鄉團凌虐致死。他被殘忍地挖去雙眼,鼻子也被割下,心肝被活活挖出,最後被砍下頭顱懸掛於黃安縣城門樓上。他的四弟和大姐也都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至親的先後犧牲,並沒有擊垮詹才芳,他化悲痛為力量,更加專注於革命工作。
詹才芳本人數次陷入險境,但他機智過人,屢次化險為夷,因此被人稱為打不死的飛毛腿。1931年,24歲的詹才芳參加黃安戰役,這一仗歷時一個多月,1.5萬國民黨軍被殲滅,其中俘虜就多達一萬餘人,強烈震懾了湘鄂地區的反動派政府。
詹才芳聰明機智,時刻追求進步,26歲時已經是一個師的政委了,半年後又被提拔為軍部的政委,儼然是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詹才芳參加了川陝蘇區的反六路圍攻,粉碎了川軍的圍剿陰謀,隨後他參加了強渡嘉陵江戰役,名震川陝甘地區。
1947年,詹才芳調任東北9縱任司令員,此時的丁盛正在8縱當師長。1955年,詹才芳擔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憑藉這一身份,他被授予了中將軍銜。
詹才芳不僅本人出色,更有著軍中伯樂的好名聲,他麾下的部隊還湧現出了好幾位將軍。其中陳錫聯是開國上將,軍銜最高。要知道詹才芳長期是陳錫聯的上級,他當團政委時,陳錫聯還只是警衛排排長。兩人同樣出自黃安縣,詹才芳對陳錫聯還有救命之恩。
除了上將陳錫聯之外,中將王近山同樣出自詹才芳麾下。王近山參加革命時只有15歲,年紀小,身體瘦弱,詹才芳見到後,主動把他調到身邊當警衛員。在詹才芳的悉心培養下,王近山迅速成長,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已經縱橫中原的常勝猛將了。
詹才芳長期紮根廣州軍區,在副司令員的位置上幹了20年,他性情豁達,不為名利地位所惱,始終甘於充當綠葉。他積極配合丁盛工作,沒有擺架子耍資歷,將共產黨人高風亮節的品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楊梅生中將:敢阻攔毛主席進屋的耿直班長
楊梅生是湖南湘潭人,他不僅是毛主席的小老鄉,還曾參與過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楊梅生出自藥商之家,只是他家的藥鋪規模太小,不足以支撐全家人的生活用度。他上過兩年私塾,但拮据的家境還是支撐不起求學的夢想。
1927年,楊梅生離開家鄉,跑到長沙尋找出路。他沒什麼文化,在長沙城裡難以謀生。在這種進退維谷的窘境下,長沙爆發了規模龐大的示威遊行,十萬人湧上街頭,年輕的楊梅生深受鼓舞,他同眾多示威者一起高喊反帝反壓迫的口號,對於軍警的打罵視若無睹。這次遊行徹底改變了楊梅生的人生軌跡,事後他拿著路費前往武漢參軍,進入的部隊正好是共產黨控制的革命武裝。
秋收起義受挫以後,毛澤東審時度勢,認為部隊不能在大城市跟敵人硬拼,命令起義軍向文家市集結,準備召開會議商量起義軍的前途問題,就在毛澤東要進入會場時卻被攔了下來,阻攔他的人正是楊梅生。楊梅生職務不高,沒有見過毛澤東,他負責會場的安保工作,眼見一個不認識的人要進入會場,他便立馬將人攔了下來。
楊梅生讓毛澤東在門口等著,他先進去向營長彙報。營長陳浩出門一看,院子裡站著的正是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陳浩連忙向眾人介紹,楊梅生聽完後趕緊敬禮道歉,他認真履職的精神受到了毛澤東的表揚。
在長征途中,楊梅生創造性地用機槍打下了一架飛機,成為了一樁趣聞。
楊梅生長期跟詹才芳搭檔,在東北期間,詹才芳是9縱司令員,楊梅生是副司令員。解放軍挺進湖南以後,楊梅生繼續協助詹才芳開展剿匪工作。僅僅用了四個月時間,湖南的土匪基本被肅清,地方重歸安寧。
1954年,楊梅生被任命為湖南軍區司令員,憑藉這一身份,他被授予中將軍銜。楊梅生年長丁盛兩歲,還是參加秋收起義的老革命,但在平常工作中,他恪守本分,積極協助司令員丁盛,從不把資歷掛在嘴邊,也不以身份壓人。楊梅生早年征戰四方,留下了一身暗疾,他的健康狀況一直不好,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仕途。
鍾赤兵中將:獨腿將軍意志堅如鋼,三度截肢的硬漢
鍾赤兵出身湖南平江縣,是個十足的紅小鬼,這一點從他的名字中就能看出端倪。鍾赤兵的年齡比丁盛小,但入黨時間卻要早於他。鍾赤兵打仗英勇無比,悍不畏死。婁山關戰役中,已經是團政委的鐘赤兵帶著戰士們猛撲敵陣,在攻打敵人指揮所時,他的腿部中彈,頃刻間血流如注。
鍾赤兵不顧警衛員勸阻,毅然爬起來繼續戰鬥,等把敵人打跑後就直接昏倒在了戰場上。由於傷勢嚴重,醫生決定給他截肢。當時的紅軍醫療條件極差,不僅沒有正規的截肢工具,就連麻藥也沒有。
在生死緊要關頭,醫生只好借用了老百姓的柴刀和鋸子給他做截肢手術。手術期間,21歲的鐘赤兵強忍劇痛,始終一聲不吭,他頑強的意志力簡直如同鋼鐵一般,幾個打下手的小護士看到後都忍不住哭了起來。
由於醫療條件差,鍾赤兵前後做了三次截肢手術,失去了整條左腿。一般人很難想象他是如何咬緊牙關,忍受住了這種非人的折磨,最後成功死裡逃生。
因為身體殘疾,很多人建議把他留在群眾家裡休養,鍾赤兵知道以後,立即向軍團長彭德懷錶明瞭自己的決心。從參加了紅軍那一刻起,他就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如今只是少了一條腿罷了,哪怕在地上爬,他也要跟上紅軍的隊伍。鍾赤兵堅定的革命信念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彭德懷聽後大為動容,當即決定就是抬也要把鍾赤兵帶上。
鍾赤兵三次鋸腿的事情在全軍傳播開來,毛澤東、周恩來和劉少奇一起來看望他,勉勵他打起精神,不要消極悲觀,為了讓他更好的休養,毛主席下令將鍾赤兵調到了中央直屬縱隊。
因為身體原因,鍾赤兵後來便轉做後勤工作,他廢寢忘食,有力保障了所屬部隊的物資供給,為前線打勝仗解決了後顧之憂。
1955年,鍾赤兵被任命為貴州軍區司令員,同年被授予了中將軍銜。20年前他在貴州丟了條腿,20年後他帶著大軍回來解放了這個讓他又愛又恨的西南大省。
鍾赤兵跟軍神劉伯承一樣,有著鋼鐵般的意志力和百折不撓的革命信念。
這三位中將都有著堪稱傳奇的個人經歷,他們服從組織安排,不計較個人的名利得失,寬闊的胸懷讓人肅然起敬。丁盛少將能夠順利展開工作,離不開三位前輩的鼎力相助,而一個團結和睦的領導班子,無疑會增強整支部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