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一書中提到消除焦慮的方法有提升能力和保持耐心,前面討論瞭如何保持耐心,今天來說一說如何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
你有時候是不是很困惑,總會做一些自己不理解的事情,比如明明想去學習,結果卻轉身拿了手機;明知道有些擔憂毫無意義,卻總是忍不住陷入焦慮。就像身後有個影子,它能影響你,但自己卻不知道它是什麼?回頭看去一片“模糊”。
這種“模糊”就是人和機器人的區別,這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潛意識”。
這種“模糊”會讓自己心生迷茫和恐懼,使得我們的認知、情緒和行動遭遇各種困擾,影響人生的走向。
那麼,如何消除這種模糊呢?
第一,學習知識,提升認知能力,不斷明確核心困難和心得感悟,消除認知模糊。
因為主動學習這件事極其耗能,所以人類天生不喜歡學習。人的潛意識只有本能,它會讓身體走低能耗路線,誘導我們娛樂、享受。
比如,我們總習慣在舒適區兜圈,重複做已經掌握的事情,對真正的困難視而不見?因為這樣“耗能低”,符合人類本能。
比如優秀的同學更願意花時間明確錯誤,並集中精力攻克,而成績一般的同學更喜歡勤奮地重複已經掌握的部分,對真正困難的選擇睜隻眼閉隻眼,結果“模糊”點越來越多。
下面分享一些消除"模糊"的方法:
"丟棄所以已經消化的資訊,讓問題的核心浮出水面"—《思考力》作者田正仁
“不要重複練習已經會的,要不斷尋找那些稍有難度的部分”—《刻意練習》中的核心方法論
“想要擁有清晰的邏輯,就堅持一點,凡事不要憑模糊的感覺判斷,要尋找清晰的證據”—《超越感覺》
所以,我們要主動學習知識,主動反本能,消除模糊。
第二,主動拆解煩惱或者痛苦,消除情緒模糊
人的一生中會面臨很多煩惱或者痛苦,但是多數人習慣被動承受,少有人主動面對或者去拆解,魯迅有句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描述的也很貼切,那為什麼寧願受苦也不願改變?
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靈這樣描述人們對痛苦的態度:“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追求幸福來得簡單”因為解決問題需要耗能,而承受痛苦只需陷在那裡不動。
然而,迴避痛苦,會讓自己的潛意識更加模糊,具體的事件一旦變模糊,邊界就會無線擴大,原來並不困難的小事,也會在模糊的意識裡變得難以解決。
比如,在3000米跑步考核開始前,那種不知名的恐懼會讓人緊張得全身發抖,而我們一旦開跑、不得不與這種恐懼正面交鋒時,就會發現3 000米考核也不過如此。
我們拖延、糾結、恐懼、害怕的根本原因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難,而是內心的想法“模糊”。
所以,主動拆解煩惱或者痛苦,看清它,不讓它進入潛意識,變成一種模糊。已經進入潛意識的,也要想辦法將它挖出來。
遇到感覺困難的事情,要主動向自己提問:
是什麼讓自己煩躁不安?是上臺演講、會見某人,還是思維紛亂?
具體是什麼讓自己恐懼擔憂?是能力不足、準備不夠,還是害怕什麼事發生?
面對困境,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如果做不到或者搞砸了,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直面情緒不會讓痛苦馬上消失,甚至短時間內會讓痛苦加劇,但你至少不會被情緒無端恐嚇,可以主導形勢。
恐懼是一個欺軟怕硬的貨色,你躲避它,它就張牙舞爪,你正視它,它就原形畢露。一旦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消除情緒模糊,你的生活將會舒暢無比。
第三,目標清晰,消除行動模糊
前面透過消除認知模糊和情緒,我們明確自己了的核心問題,並正視自己的情緒,找到了原因,接下來就是消除行動模糊。
比如,當你心中有很多欲望、腦中有很多頭緒,你就會進入“既想做這個,又想做那個;既可以做這個,又可以做那個”的狀態,不知道該往哪裡去,進入“尋找模糊”,而選擇模糊是行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因此,將目標和過程細化、具體化,在諸多可行通道中建立單行通道,讓自己沒得選,必須行動。具體的目方法在《認知覺醒》第六章第一節,下次再學習。
在人生這條賽道上,我們就是要不斷消除認知、情緒和行動的模糊,拿起主動反本能的武器,越走越清晰,不再迷茫。
消除模糊三步走的方法,同樣推薦給初中生和初中生的家長。前幾天我還和網友討論如何幫助我家初一的娃突破“進取心弱,緊迫感不夠”、成績在“中上游”的狀態,現在我有點眉目了,就是消除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