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差別不大,但差距卻很大。
喜好社交的人,充電的方式是交朋友、應酬、聚會等等。而內向的人更喜歡獨處,透過獨處來恢復自己的精力。
但也有這樣一部分人,明明並不是那麼喜歡,卻熱衷與外界的一切社交。內心深處並不感到充電,反而是一種內耗。社交之後,回到家裡,,每一次社交完都覺得又累又孤獨。
亦如梭羅說:“衡量孤獨不是人與人相隔的距離。心靈的空虛,靈魂的空白才是真正的孤獨。”
那為什麼要社交呢?那是因為人的內心有渴求,渴望與人鏈接,渴望與人建立關係。這是人的天性。
與人建立關係,滿足人情感的期待,當然也有一些是功利的需要,熱鬧解決了暫時的寂寞,但也帶來了煩惱。
還有一種情況,為什麼有一些人寧願在一個壞的關係中,互相折磨,卻不願意離開呢?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一切的問題,是人際關係的問題。
因為對有的人來說,沒有關係,比壞的關係,更讓人不能接受。對他們來說,哪怕塑膠關係也比沒有關係好。
當人沒有和真實的自己建立好的關係時候,社交就會變成一種逃避。虛假的繁榮。
面對真實的自己,這話聽過去簡單,但卻是相當需要勇氣的。特別是要建立和諧悅納的自我關係。要比與別人建立關係難得多。
當面對自己時,自己的感受會提示你和你自己真實的關係:你怎麼看待自己的呢?欣賞自己?喜歡自己?滿意?不滿意?挫敗?否定?貶低?
人的疲累和耗竭,並不是太過於忙碌,而往往來自於自我的攻擊和不滿。
面對自己,對有的人來說,難度不亞於應對恐怖事件。
但是,終究,做真實自己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捷徑。想想自己忙碌一生,到底想要的是什麼?面對自己,瞭解自己真實的想法,是必經之路。
只有建立起與自己信任和悅納的關係,才真正有能力與外界連結起真實的社交關係。才能夠被真實的關係而滋養到。凡是真實的東西,才是力量的源頭。
餘華在《在細雨中呼喊》中寫道:“我不再裝模作樣的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獨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獨自的生活。”
但做自己是很需要勇氣的。卸掉偽裝,卸掉面具,袒露出真實的自己,也意味著會看到真實的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
但是,看見即是療愈。試想下,多少成年人的崩潰都是那麼的悄無聲息。如果別人無暇看到自己的難過。那麼自己更應該去愛自己,看見自己。
面對,看見,就足以帶來新生的欣喜。內心就像一面鏡子。只要擦拭掉上面的灰塵,就能夠輕裝上陣。亦如佛家所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