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年輕人與父母難相處怎麼辦?不僅現實社會中,近年來,影視作品對這一現象也有諸多展現,《歡樂頌》中樊勝美的母親壓榨女兒、寵愛兒子;《都挺好》中的蘇大強在妻子去世後變得“作天作地”;《喬家的兒女》中喬祖望更是被觀眾稱為“渣爹”……在心理諮詢師王梓軒看來,藝術作品中的誇張角色之所以能引起年輕人的共鳴,是因為與年老父母的關係確實是當代青年常遇到的“隱痛”。
在日常心理諮詢中,王梓軒遇到過很多前來“吐槽”父母的年輕人,也有少數和子女處不好關係的老年人來尋求專業幫助。面對難以改善的關係,雙方應該怎麼辦?
王梓軒說,發展心理學認為,人在每個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老年人的共性心理需求是“自我完整感”,這表現為他們經常回顧過去。
她分析說:“對老年人來說,懷舊、反省是一個獲得人生意義的過程,性格積極樂觀的老人會明白遺憾也是人生意義的一部分,而悲觀消極的老人容易陷入過去的遺憾和痛苦經歷中,覺得沒有機會和時間來彌補缺憾,甚至進入絕望狀態。”
她建議,年輕人要體諒父母的心態,老年人在退休後可以積極投身於家庭、社群和同輩活動中,多關注外在的、未來的事物和活動。
王梓軒說,有些老年人沒有處理好“自戀”問題,表現出“自我中心”的傾向,對子女時有指責、挑剔,這可能是他們自身絕望感的反映,這在母女矛盾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母親把期待投射到女兒身上,把女兒當成自己的附屬品,過分愛面子,忽視女兒的感受,會讓女兒覺得不舒服。
她說:“母親也是普通人,帶有自己人生的成長烙印,既有整合好的部分,也有自身的各種侷限。年輕人要認識和了解這一點,明白完美父母並不存在,在此基礎上,甄別他們的指責和挑剔的到底是什麼。不必把這種責備全部內化到自己的情緒中,總是心懷內疚。”
遇到父母“偏心”怎麼破?王梓軒說,很多父母關注了子女的需求,但可能會忽視了對待子女的公平性。她建議:“如果在父母這裡體會到的是有偏差的愛,作為成年人就要學會自己愛自己,擁有自己的信念感、過好自己的生活,不必一味取悅父母。什麼是對自己的愛?這也是成年人要不斷覺察和學習的。”
王梓軒指出,父母子女之間的依戀關係是人一生中安全感和價值感的來源,為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奠定基礎。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支援和愛,會覺得自己值得被愛,也擁有愛別人的能力;如果父母的指責和打壓過多,子女比較難以獲得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長大後與伴侶的親密關係可能也會產生問題。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當意識到自己深受關係的困擾時,可以積極尋求專業幫助。
“父母年老後難以相處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為父母年邁後,感到人生中還有一些未完成事要處理,呈現出老年心理的特點;也可能是跟過去的性格特質有關,是過去關係狀況的延續;當然,也有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的精神狀況和思維方式發生改變,表現出脾氣差、猜忌等特點,這時候就需要子女帶他們去醫院做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篩查。
“當然,關係的建設從來都需要雙方的努力,你和父母之間流動的真愛將是你們破解關係難題的動力。”王梓軒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