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有了給予生命溫暖和衣物,有了給予生命營養的糧食,還有彩陶文化的“底氣”或者底色,黃金與美玉的相遇更加地高貴和優雅,並在互動的路上被人們生生不息地傳承了下來。說到這裡,中國人為什麼喜歡“金鑲玉”的答案,其實非常簡單了:因為有過,而且被持續不斷地擁有過。
“金鑲玉”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獎牌設計所採用的式樣,喻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金玉良緣”,體現了中國人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禮讚和對運動員的褒獎。
今天,人們給它的評價是:設計方案創意十分新穎,突破了以往任何一屆奧運會獎牌設計單一材質的傳統,又融入了典型的中國文化元素。又說:以“金鑲玉”為創意的北京奧運會獎牌掛鉤由中國傳統玉雙龍蒲紋璜演變而成;整個獎牌尊貴典雅,中國特色濃郁,既體現了對獲勝者的禮讚,也形象詮釋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玉”比“德”的價值觀,是中華文明與奧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奧運會形象景觀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然而,“金鑲玉”的設計真是“中西合璧”嗎?在當下的珠寶商場,還可以看到“金鑲玉”的項鍊、手鍊等,就歷史的源頭來說,跟西方卻沒有多少關係,在我們的新疆,不僅有玉山,還有金山,而它們就是黃金與美玉在我們的文化源頭上,相伴相隨的見證。
崑崙山是一座玉山,這麼叫它一點也不為過。崑崙山出產的種田美玉至少在商代就傳入了中原。婦好墓位於安陽市殷墟宮殿宗廟區丙組基址西南,是殷墟科學發掘以來發現的唯一儲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隨葬品極為豐富,僅玉器就達755件,是迄今商代單墓中出土玉器數量最多、品種最豐富、製作最精美的。玉器玉料以軟玉為主,青玉居多,白玉較少,主要來自新疆和田、河南獨山、遼寧岫巖等,此外還有少數屬矽質板岩和大理岩。而新疆和田玉佔了大多數,這是目前所知確切的新疆玉最早輸入中原的證據。
崑崙玉,是今青海省格爾木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又稱青海玉,產自崑崙山脈東緣進入青海省部分,與和田玉同處於一個成礦帶上。崑崙山以東稱之為崑崙玉,山以北稱之為和田玉,兩者直線距離約三百千米。青海玉質地細潤、淡雅清爽、油性好,透明度高。可分為白玉、灰玉、青玉、白帶綠、糖包白等。以晶瑩圓潤、純潔無瑕、無裂紋、無雜質者為上品。北京奧運會獎牌用玉就是青海玉。但是,青海玉開發很晚,現代學者多數認為,新疆和田和葉爾羌地區的崑崙山上與和田河谷中是我國古代產玉的中心。
與新疆美玉傳入中原相伴的還有成語,如李斯《上書秦始皇》:“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用崑崙山的美玉,來比喻傑出的人才。還有昆岡之火,出自《尚書·胤徵》:“火炎昆岡;玉石俱焚。”意思是崑崙山失火,將玉和石頭一起燒掉。比喻不分好壞,同歸於盡。等等。在這些成語的背後,都是崑山之玉傳入中原的歷史文化風景,很顯然地,要比人們將傳播的路線以絲綢命名早得多得多。
絲綢之路
金山就是阿爾泰山。“阿爾泰”蒙語的意思是“金山”,在古代文獻《周書》裡,阿爾泰山也被稱為金山。礦產豐富,盛產黃金、寶石、有色金屬等。有諺語說:“阿爾泰山七十二條溝,溝溝有黃金。”從漢代開始就有中原人來到這裡開採金礦,清代規模空前,已是“金夫逾萬,產金逾萬,列廠十區,礦工數萬”的局面。
阿爾泰山是連線北方西伯利亞和蒙古大草原的重要紐帶,也是在亞歐草原通道中開發最早的草原絲綢之路,是由漠北大草原經由阿爾泰山向西延伸的路線。在絲綢之路尚未開通之際,這條路上就有了文化的交流與物產的貿易,雖然今天的人們不知道是因為草原絲綢之路的開闢帶出了黃金的被發現,還是因為黃金的被發現才有了草原絲綢之路,但一定知道黃金與絲綢之路是相伴相隨的。
草原絲綢之路的“動脈”是由中原地區向北越過古陰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帶的長城沿線,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亞北部,直達地中海北陸的歐洲地區。但在這條“動脈”之下,沿阿爾泰山兩側,草原絲綢之路的“毛細血管”幾乎是無處不在,是它連線起了中國東北、正北和西北與西方的交流貿易線路。
對於草原絲綢之路來說,大宗商品交換的需求起源於原始社會農業與畜牧業的分工,中原旱作農業地區以農業為主,盛產糧食、麻、絲及手工製品,而農業的發展則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馬等);北方草原地區以畜牧業為主,盛產牛、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產品,而缺少糧食、紡織品、手工製品等。這種中原地區與草原地區在經濟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關係,是形成草原絲綢之路的基礎條件。因而草原絲綢之路則因其特點還有“皮毛路”、“茶馬路”的稱謂。
黃金在草原絲綢之路上是不可以被忽略的。至少是在2500年前,中國古籍裡所說的塞人在阿爾泰山地區開採寶石與黃金,並將它們作為最豪華的裝飾品進行貿易,深得草原遊牧民族的喜愛。比塞人更早的是,《山海經》裡記載的獨目人,他們很早就生活在阿爾泰山地區,將黃金打造或冶煉成馬、鹿等動物的形象,希望生命像黃金和火焰一樣光芒萬丈,生生不息。而這在後來深刻地影響到了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對黃金的喜愛,除了人們熟知的匈奴民族,還有後來的契丹、蒙古等等民族。
由阿爾泰山向西,後來開闢的絲綢之路還有一條路叫黃金之路,具體走向是:沿著阿爾泰山向東南方向,經過哈薩克,走過烏拉爾山南北草原,可以進入裡海、黑海以北沿岸的南俄草原。但黃金在這條路上的傳播事實要比漢代開闢的絲綢之路時間更早,在新疆、在中原以及中原以及北方草原乃至東北、外東北,黃金一直都是與美玉相伴著傳播的。這也讓我們今天在博物館裡才能看到的漢代的金縷玉衣成了當時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成了黃金與美玉相遇後最為珍貴的歷史文物之一。
就地理的角度而言,新疆東部的吐魯番、哈密一帶,應該是中國黃金與美玉相遇的最佳地區之一。玉山崑崙山、金山阿爾泰山把新疆夾成了一個大盆地,又被中間的天山分成了南北兩個部分,新疆大盆地向中原地區的出口就在吐魯番、哈密的東疆地區,連線它的通道即是著名的河西走廊。在東疆地區有兩處墓地最值得一說:一是魚兒溝古墓,位於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礦區魚兒溝;二是洋海古墓群,位於鄯善縣吐峪溝鄉洋海夏買裡村北約1.5公里,火焰山南坡的戈壁地帶上。
魚兒溝古墓為春秋至戰國時期古墓群(一說是車師國墓葬遺存),是1976年修建魚兒溝火車站時發現的,出土了200多件黃金文物,被一些人稱為“天山黃金大墓”,還有彩陶器、木器、小件銅器、海具、獸骨等。洋海墓群總面積5.4萬平方米,是1981年冬當地一位村民在遠離村莊的戈壁灘上挖鑿坎兒井時發現的。2003年,考古人員搶救性挖掘中發現,這裡早期墓葬距今3000年上下,屬青銅時代後期至早期鐵器時代,出土文物豐富,主要有石器、陶器、木器、毛織等生活用品及狩獵工具。
玉器在這兩處墓葬中是沒有被少了的,除了崑崙玉,人們還在這兩處墓葬中以及東疆地區其他墓葬,如艾丁湖墓地、交河溝北墓地、加依墓地、英亞依拉克古墓、喀格恰克墓地、阿拉溝、博斯坦鄉古墓、三個橋古墓、蘇貝希古墓、勝金店古墓等等墓地發現了玉珠。這種玉珠的主產區在新疆的戈壁,南疆和北疆都有,古代被稱為五彩玉、彩玉、珠玉等,現在人們把它叫做金絲玉,主要是因為它沒有瑪瑙的綢帶紋。在東疆這個地方,它們與崑崙山的玉、阿爾泰山的金相遇,一起扮靚了當時人們的生活。
我們留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即:不管歷史記載還是今天發現,除了阿爾泰山,新疆境內甚至包括中亞都沒有大量出產自然金的地方,這就說明,至少是在2500年前阿爾泰山的黃金就被發現開採,並讓吐魯番、哈密一帶成了黃金與美玉相遇的最早區域之一。儘管,從這裡向河西走廊延伸的過程中,在很多墓葬裡崑崙玉和新疆彩玉被祁連玉替代了,但祁連山在古人的意識當中也是崑崙山,是崑崙山的一部分。黃金與美玉就這樣站上了中國人審美的歷史源頭風景,一步步地深入中國人的心靈和骨髓,不但在歷史的長河裡會被隨時喚醒,也影響著中國人審美的當下和未來。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這是因為,自從黃金與美玉相遇的那一刻,兩者之間的融合之美從來就沒有被中斷過,伴隨它的是能夠給予人們生命營養的糧食以及為生命提供保護的物產。在洋海墓地,當年的人們貼身的衣物都是絨做的,可與現代的羊絨衫相媲美,中間是毛衣,外面是皮衣。考古學家根據一些乾屍的穿著及形象,推測出了他們的長相:
男子披髮,頭戴護耳氈帽;上身穿白色毛紗內衣,或穿圓領毛織衫,內衣袖口和領部有的加縫紅色毛滌帶;外套為左衽大翻領綿羊毛皮短大衣,或穿開襟綿羊皮大氅,上衣無扣,用皮帶繫緊;下身穿斜紋本色粗毛布長褲,或穿斜紋粗厚毛織褲,大寬襠;腳上多穿毛皮內翻、高至大腿的長筒靴。
時髦的女郎們則頭戴高尖頂氈帽,有的高尖部分達五六十釐米;梳辮,粗辮子中夾有各色毛線裝飾;上身穿白色毛紗內衣,有的上身內穿圓領紅邊毛紗長衫;下穿粗毛布拖地筒裙,筒裙毛布一般為彩色;足穿野羊皮翻毛短筒皮鞋;外套一件羊皮大衣,皮大衣袖口窄小至酒杯口大小,完全演變成一種裝飾。
想想,在這樣的形象之上,再加上黃金與美玉的飾物,該有多麼美好!更重要的是,在黃金與美玉的這種相遇裡,小麥、小米以及葡萄都在這條路上進行了傳播,這就說明,早在先秦時期,中原內地與西域就有著密切往來。而關於這一區域乃至南北疆一些地方的彩陶特徵和圖案,河西走廊地區一些古代文化的影響,對此,專家們給出的答案是:1.應是古代中原農業部落遠道而來西域的遺存;2.應有當年陝甘一帶西進的採玉隊伍留下的遺存。
有了給予生命溫暖和衣物,有了給予生命營養的糧食,還有彩陶文化的“底氣”或者底色,黃金與美玉的相遇更加地高貴和優雅,並在互動的路上被人們生生不息地傳承了下來。說到這裡,中國人為什麼喜歡“金鑲玉”的答案,其實非常簡單了:因為有過,而且被持續不斷地擁有過。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