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有很多老玩家不知道,當南夢宮(NAMCOT)於1985年在紅白機上推出《坦克大戰》時,它就已經是個移植自家街機遊戲《Tank Battalion》的重製作品,論系列歷史,還要比許多後發的知名家用主機遊戲大作系列長遠許多。而無論是大型街機版或家用版,遊戲的進行方式都相當單純。玩家只要操縱自己的戰車,利用地形掩蔽巧妙地躲過敵人的炮彈,然後一一擊破進擊而來的敵方坦克,守護住位於畫面下方的總部就好。
說起來簡單,但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大部分人第一次玩《坦克大戰》時,多半會對第一關下方那個由磚牆圍起來的「老鷹」標誌感到疑惑,掉轉車頭,開個兩炮——咦,磚牆可以打破耶,然後就多開一炮——砰!GAME OVER。不管你殘機累積再多,也一樣無條件遊戲結束。即使是自己的戰車被打爆,玩家都還有機會力挽狂瀾努力重建戰力(儘管在越後面的關卡要做到這點就越難),但一旦司令部沒了,遊戲也就沒了,無論吃幾顆星星,把戰車強化到什麼程度都沒用。
也因此,如何一邊保護好總部,一邊打倒敵人,就成了這個遊戲最大的重點。《坦克大戰》中,會出現四種性能、性質各異的敵戰車,從最普通的雜魚車、加強過射速的強化坦克、跑得跟炮彈一樣快,令玩家無所適從的輪型裝甲車(當時我們這些小孩,出於反應力低落所帶來的棘手與厭惡感,都把它叫作「蟑螂車」),乃至於裝甲強化,必須打中四發炮彈才能擊毀的重型戰車。
為了幫助玩家對抗這些威脅,遊戲也設計了各種輔助道具,但總體來說,它們多半都有一些副作用。例如外形是一個鋼盔的「防護罩」,雖然能讓玩家的坦克暫時刀槍不入,但當它失效前是沒有提示的,一時得意忘形因為暫時無敵而殺入敵陣的結果,往往就是在原形畢露之後顧此失彼,慘遭擊毀(這還不算在無敵時間內沉迷殺敵而不慎讓總部失守的風險)。
能一次秒殺畫面上所有敵軍坦克的「手榴彈」道具,由於道具擊殺不列入計分,對於想突破高分紀錄的玩家來說也是一把雙面刃。就連最受玩家歡迎,可升級火力及裝甲的「星星」,也往往會在雙打玩家之間埋下不和的火種——達到最高火力時,可以擊破鋼製牆壁的玩家主炮,經常會在一陣連射之後破壞總部的防禦,甚至一炮打爆司令部,然後接著就會在螢幕外上演一陣口角甚至「肉搏戰」全武行。
除了道具的機制設計讓玩家必須小心使用之外,畫面中的地形也必須多加留心。特別是會妨礙玩家視線的森林、會打滑影響操控性的結冰路面,以及只有炮彈能透過的河川,都讓這個舞臺大小固定、每關登場的敵方車輛總數不變的單純遊戲,變得更有戰略性及挑戰性。
另外,《坦克大戰》也有關卡編輯模式。但比起如何設計出複雜、有趣的關卡,到後來大家往往只是非常懶惰地將總部圍上一圈鋼鐵,就開始在空無一物的關卡中大殺特殺。這時候,玩家之間友軍互擊會令對方暫時動彈不得的系統設計,就更加惱人了。過去,不知道多少場在「戰場」上與朋友或家人之間的口角糾紛,往往都是《坦克大戰》中的一顆流彈,或是道具分配談不攏,於是一言不合就「炮打總司令部」。
無論是預設的關卡,或是自行編輯的關卡,《坦克大戰》都是一款雙打樂趣(與風險)遠遠大過於單打對抗電腦的遊戲。時至今日,我在與其他人協力玩《坦克大戰》時,還是會努力維持好氣氛,免得無辜的司令部淪為2P的出氣筒。
八九年前左右,在智慧手機興起時,現在的萬代南夢宮也曾經在手機平臺上推出《坦克大戰》的半立體現代加強版本,甚至還引進了付費扭蛋抽戰車的系統。但我雖然也曾經沉迷過一段短時間,後來還是覺得沒有實體操作按鈕的手機螢幕,玩起坦克大戰就是少了點味道,更別說付費扭蛋抽戰車這跟其他卡牌遊戲一樣也都是錢坑。後來,我還是回頭去玩那雖然畫面單純簡陋,但最熟悉,也最對味的FC《坦克大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