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和石濤同為“遺民”處世方式不同
一、遺民畫家
1、身份特殊
八大花鳥畫創作中有著極其強烈的遺民精神,他的傳奇人生更為後世所稱道。八大出身皇族,父輩皆擅詩文書畫。八大自幼聰慧好學,加之受家庭影響,八歲便可作詩,十一歲就善書法繪畫。作為皇族子孫,八大一出生就享受著王室世襲的爵位,但在明朝明文規定,王室子孫不得參加科舉考試,這使得八大不得不放棄原有的爵位,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參加科舉。可以想象當時八大的內心是洶湧澎湃的,他對報效明王朝充滿了滿腔熱情。年少便聰穎過人的他順利取得科舉考試上的巨大成功。#國學#
可惜禍隨福至,原本前途一片光明的八大迎來了明王朝的滅頂之災。明朝的滅亡對八大來說是一道永不可逾越的心理屏障,他對異族入侵的恨已深入骨髓,而清政府不擇手段極盡殘忍的剿滅又對八大的身心造成更大的傷害,於是八大選擇退隱山林。在八大退隱期間,他常在門上貼以“啞”字,這正表現了對清政府的不滿,用裝聾作啞不聞世事來對清政府進行無聲的反抗。這種無聲的反抗也正是八大“遺民”身份的最顯著體現。
石濤則為明朝靖江王后裔。明亡後,其父朱亨嘉在南明自封“監國”,當時的南明朝正直內亂,本來就沒有多少兵力的朱亨嘉以造反的罪名遭仇家殺害。年僅五歲的石濤則由僕人帶出,並剃度出家。原本擁有著貴族身份的石濤,一夜間由王室貴胄變為一介草民,且揹負著巨大的國仇家恨。雖身披僧袍,石濤從小卻對詩文古籍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從小便學習書法繪畫,並不斷在他人的建議中更換著臨習的古帖。這時,帶領請兵入關的吳三桂怕遭到明王朝遺民的報復而向清政府提出徹底剿滅明遺民的建議。石濤雖為僧人,但因為身世的特殊仍是清政府所監督的物件。於是他在這種恐慌中走出佛門,雲遊四方。
八大與石濤雖然在身世上幾近相似,但就其人生經歷來看,還是有區別的。八大成年喪國,石濤則年幼目睹國破家亡。從年齡差距上看,似乎石濤比八大更為悲慘,畢竟石濤還未成人就已是孤身一人、孑然一身,正是清政府的入關造就了石濤自幼就悽慘的人生。但是石濤年幼,少不更事,從孩童的身份根本無法體會那種山河破碎的痛苦。成年後的八大則不然,他目睹了清兵入關、明朝滅亡、崇禎帝自殺這一系列鉅變,他對清政府的恨就如刀刃直擊內心。八大為逃避災禍隱蔽山林、出家為僧,從一個有著皇室血統的貴族到平民百姓,這種身世的浮塵決定了他與清政府水火不容,並誓不與其同流合汙。明朝的舊江山在八大的眼中,盡是滿目瘡痍,這種“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悲愴之情無處發洩,只能透過手中的畫筆書寫於紙上。正是在這種獨特社會背景的支配下,八大與石濤將各自的內心思想融入花鳥畫創作,把中國大寫意花鳥畫創作發揮到極致。
2、改名換姓
明清之際,社會上對於文人無故“隱逸”是持鄙視態度的。因為在明清時期,科舉制盛行,儒家思想作為當時的主流思想佔據著整個文壇。儒家思想中原本就有“入世”的思想,而八大與石濤自年幼就受儒學洗禮,這種報國思想更為強烈。但是作為明遺民的八大和石濤卻是一種被迫的“隱逸”。他們都出身於明朝名門望族,與清廷原本就有著家國之仇、君父之恨。這種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使他們不能在社會主流中順流前行,可奮起反抗也不是他們一介文人可以做到的。無奈之下,只得用各自的方式“隱逸度世”。對於八大而言,是消極避世,隱忍不發;而對於石濤而言,則是直面現實,展其鋒芒。
哀者如八大,八大並不是從開始就是一位“隱逸者”,只不過現實給了他太多壓力,具有特殊社會背景的他無法像其他文人那樣坦然面對社會鉅變,更無法忘記自己作為前朝皇族貴胄的特殊身份。他對清政府奪政不是一份單純的厭惡,而更多的夾雜的是一份曠世仇怨,除了他自身不願面對山河破碎外,清廷也不允許這樣的前朝遺民存活於世。於是他佯狂、憤世、嫉恨。在多重情感的交織下,不得不選擇改換姓名,隱逸人間。
八大有過很多的字號和別號,如雪個、個山、個山驢等。八大原名朱耷,有傳八大生來耳大,於是其父母為其取乳名“耷子”,後又以朱耷作為其姓名。但從後來的文獻記載上,古人對八大的形象描述並未提及其耳朵大這一特徵,甚至從佚名畫家傳世的肖像畫上也沒有表現他耳朵大的特徵,因此這一名字的由來並不確切。明亡後,八大的父親、妻兒相繼離世,在這種國破家亡的悲慘境遇下,八大遁入空門,並改名雪個。此次姓名的變更除了為躲避清政府追殺,掩人耳目外,還有另一層意思。“雪”本身寓意為純潔,這表現了八大雖身在清政府的統治之下,但並不與其同流合汙的內心情感,同時“雪”又是白色的,取名“雪個”表明自己要為明朝滅亡服喪的態度。“個”則是孤單、寂寥的意思,表現自己明皇族遺民的獨特身份。八大的為人除了當時社會背景下,身世上固有的悲慼外,他本人還是很富有幽默感的。
民間經常叫和尚“禿驢”,他剃度後摸著自己的光頭自嘲,並以“驢”字作為自己的名號,後又取別號“個山驢”,這種自己為逃避災禍遁入空門的調侃之情不言而喻。在八大所有的名號中,最被人所熟知就是“八大山人”。後人對這個名號的出現各說不一,但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取自元代書畫家趙子昂書寫的《八大山人覺經》。八大對此書愛不釋手,終日誦讀,於是自號八大來表現“我自獨我大”的思想追求。二是其在畫上題款“八大山人”四字似“哭之”、“笑之”。
據文獻考證,八大在題“八大山人”字號八年後才見到《八大山人覺經》,因此第一種說法並不確切。中國文人自古就有品玩文字,故弄玄虛的愛好,八大作為文人雅士也不例外。“八大山人”四字原本就是隱晦難懂的,再加上異於常態的寫法,更加體現出八大不同於常人的身世背景。但這是否就是“八大山人”名號由來的最終原因,學術界還尚無定論。但無論字號如何變更,對八大來說,這種消極避世的做法都是悲愴而無奈的。
同樣的,石濤的隱世也是情非得已。石濤,原名朱若極,自稱苦瓜和尚。同八大一樣,他幼年隨僕入佛寺也只是形勢所迫。石濤雖已入佛門,但內心並未真正隱世,在儒學“學而優則仕”的影響下,不斷流露出對世俗生活的無限渴望。石濤出家時並未成年,年幼無知的他只顧保全性命,直到長大成人後才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社會意識,於是他急待找到一個人生的突破口來改變現有的生活軌跡。早年他曾想入世為官,而他唯一所能被統治者看中的才華就是他的繪畫功力。他常常羨慕那些受嘉獎、賜封號的佛學禪師,也希望自己能透過文學繪畫才能為後世揚名。
但是年歲尚淺的石濤過度的揣度了“聖意”,畢竟宗教在清帝眼中只是統治社會的工具。看不清形勢的石濤在多次面聖後不得重用,屢受打擊而變得心灰意冷,於是放棄了入仕念頭,選擇改名換姓,逍遙度日。有相關資料曾記載,石濤尤愛吃苦瓜,每日把苦瓜供奉在案,並自嘲曰“苦瓜和尚”。但歷史是否確有其事,藝術史並沒有確切記載。石濤又號大滌子,據石濤自己翻譯“滌”的含義為“向上一齊滌”,意思是要與前塵往事告別,開啟新的人生。於是石濤開始遊歷名山大川,以大自然為繪畫創作的主要物件,這也為他以後的山水和花鳥畫創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處世思想
八大和石濤都曾為了保住性命而剃度出家,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大部分漢人是在清政府“剃髮令”的頒佈下強留髮辮。中國自古就有身體髮膚授之於父母的說法,“剃髮令”的頒佈帶給整個漢族人民的傷害遠比異族入侵的傷害更大。明遺民同以前的南宋遺民有所不同,南宋遺民講究的是“獨善其身”,而明遺民卻極力的去保留漢族文化。雖然家國不在,但在明遺民看來,漢族的文化是不可僭越的。他們奔走相告並著書立說以求得民族的再次復興。所以大部分明遺民都將精力投入到文化創作中去。但是又因為清政府大興“文字獄”,詩文的傳寫一不留神就會招致滅門之災,這就使得繪畫藝術從廣度與深度上達到前所未有的興盛。八大與石濤就是這部分文人的代表。他們專注於繪畫藝術創作,在師法古人的基礎上不斷開闢蹊徑,並提出新的藝術主張。雖然他們超越時代特徵的繪畫藝術不被當時的主流社會所接納,但在整個中國繪畫藝術史上卻有著深遠的影響。
八大的思想表現在花鳥畫創作上無疑是沉蓄而內斂的。這種繪畫特色從他的性格上就可見一斑。八大原本就有口吃,明亡後,面對山河飄搖、身世浮沈,歸隱後的八大一度選擇裝聾作啞,不聞世事,不諳政治。從山林出來後又選擇出家,這也是當時很多明遺民既不願為新朝服務,又要躲避清政府剿殺最可行的辦法。八大在這時的癲疾應該不是佯裝,因為他在清政府對明遺民態度緩和的條件下走出山林剃度為僧,原以為可以安度餘生,但不曾想清王朝在吳三桂等人的挑撥下又加強了對明遺民的迫害。在一種放鬆後突然又高度緊張的狀態下,八大自然在心理上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於是便有了癲狂之舉。
八大五十四歲時第二次發瘋是因為不願為清政府服務,裝瘋賣傻以得到自由之身。他自焚僧袍重返塵世,直到其侄收留,數年後癲疾不醫而愈。八大一生不忘亡國之痛,他由學習儒家典籍到入禪門,又因無法隔絕塵世煩擾而入道教,雖然信仰不斷改變,但內心始終不忘其遺民身份,一心想光復故國、收復失地,這也正體現了他對明亡後清政府對明遺民採取清剿和勸降態度的悲憤不滿。相對八大而言,石濤的繪畫特色則多表現為一種抑鬱不得志的外在特徵。面對山河破碎,石濤在肉體上是痛苦的,但在精神上又是清高的。他沒有像八大那樣裝瘋賣傻、消極避世。
八大山人山水畫作品欣賞
八大山人山水畫作品欣賞細節1
八大山人山水畫作品欣賞細節2
八大山人山水畫作品欣賞細節3
八大山人山水畫作品欣賞細節4
他不願將自己的才華埋沒於世間,而是極力的想要表現自己的才華,甚至萌發出出仕新朝的想法。暫且不論這種想法是否有悖於當時明遺民堅貞不屈的個性,僅從個人追求來看,石濤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只是理想與現實總是存在差距,石濤的才華並未被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原本“即興而去”,現在只得“敗興而歸”。石濤一直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立即讓現實給了沉重的一擊。這種內心的苦悶無法言說,只能透過繪畫創作體現出來。
從處世思想來對比石濤和八大可見,八大的花鳥畫作品中將冷峻和絕望發揮到了極致,而石濤花鳥畫中更多的是表達憤懣抑鬱不得志,他早前作品是充滿了對委以重任的希冀,而後則是歸於平寂後的落寞。作者:江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