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家所熟悉的畢福劍是集製片人、籌劃、導演、主持人於一身的名人,而他的藝術人生背後有一位默默無聞的總導演,就是他的父親畢作恩。
他的成長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歷程?他的父親對他的成功有什麼幫助呢?
畢作恩也是一名小有名氣的教育工作者,他對兒子的教育不同於一般的家長,可以說是別具一格。
畢福劍小時候非常調皮,在幼兒園裡經常鬧得天翻地覆,老師都頭痛,招架不住,覺得他比猴子還要淘氣。
經常叫父母來把他領回家, 畢作恩卻笑著對老師說:“小孩子嘛,淘氣都是天性,你沒聽說過嗎?淘氣小子出好,淘氣丫頭出巧。”。
這下連幼兒園園長聽了都哭笑不得:“虧你還是搞教育的領導,沒見過像你這麼寵孩子,慣孩子的家長。”。
就這樣父親一直“縱容”著他,給他“撐腰”。那畢福劍就更加我行我素,不按老師的要求,趴著寫字,歪著拿筆,作文天馬行空,書上隨便塗鴉。
可這些在父親看來卻是優點,他認為孩子的教育無形就是有形,應該有自由發展的空間,因此畢福劍的父親成了他非常親密的朋友,自己無拘無束地成長。
1975年,隨下放的父親到新津縣插隊報名參軍,體檢合格成為北海艦隊水兵。在部隊裡也是表現優異,入黨提幹。
1986年,畢福劍退伍回到大連,家裡面一家9口,可是隻有父親一人在工作。母親劉桂英就希望他早點工作,減輕家裡的經濟壓力。
可是當時的畢福劍還不想工作,只想去考大學,他的父親非常支援兒子對他說路是自己走的,唸書才有出路。
在那個時候高校考生的年齡規定25歲以下,可是那時候的畢福劍已經26歲了,就只能報考藝術類的院校。
當時北京廣播學院導演系正在招生,最後在近千名的報名者當中只錄取了畢福劍一人。
他知道這個訊息後,對父親說:“要是知道只錄取一人,打死我也不敢報。”
父親卻不以為然地笑了笑:“你能考上我一點兒也不驚訝,還記得我常說無形就是有形嗎?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順其自然,反而就是成功之道。”
畢福劍的父親正是遵循教育的規律,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這樣做保護了孩子的創新思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感受到的更多是快樂,也形成了良好的性格。
我曾經看到過一位美國母親教育孩子的故事:
10歲的男孩因為要去野營訓練,在臨走的當天晚上母親偷偷檢查了孩子的行李。
卻發現少了一個手電筒和一些禦寒的衣服,但他並沒有告訴孩子。
第2天一早孩子就出發了,一週訓練結束之後,母親問孩子野營的感受。
孩子說有兩個問題:
第一,沒有手電筒以後晚上出去要借同學的一起用,很不方便。
第二,以後如果再出去,一定要事先了解好當地的氣溫,要把隨身帶的物品列舉出來,便於檢查,不然會忘東西。
我在想,如果我遇到同樣的事情肯定會告訴孩子,因為我擔心孩子會吃苦頭。
可是仔細想想,正因為如此,孩子才會自我總結,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才能夠更好地成長。
一個寬鬆的家庭環境可以更好地保護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的慾望。
我想作為家長來說,除了要求孩子達成教育目標以外,更主要的是理解尊重孩子,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
讓孩子能夠快樂主動地成長,我們只需要要懷揣著一份平和適度的期望去看待和欣賞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只是花期不同,靜心教育,靜待花開。
歡迎點贊、收藏和轉發哦,我是夏玲,堅持做學習型媽媽,和孩子一起成長。關注我,持續為您分享更多育兒乾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