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之後,讀書已經是一種習慣,也是獲取快樂的一種方式。因此,已經不用提“堅持”之類的字眼了。
有些進步的,是現在讀書,沒那麼多的功利心。也沒那麼多的貪求心。不求多,不求快,但求能夠有所得有所樂。
一、《人類簡史》,這個以色列人,年齡不大,卻能夠以厲害的思維和視角(接近上帝視角),詮釋人類變遷興亡的過程。讀完,感覺人真是滄海一粟。
二、《萬曆十五年》,一段時間裡,讓它幾乎成為一本“網紅書”。但多少人真正投入讀過,不好說。500年前的中國,其中的一年裡,選取幾個代表性的人物,如何影響著大明帝國的秩序。太獨特的一本歷史著作了。
三、《資治通鑑》。目前讀到80卷。據說毛主席讀過17遍。很多牛人,在司馬光的描述中,只有短短几行文字。歷史在變,人性沒變,手段沒變。人相砍、人相食、人相鬥、人相愛.......悲憫之心、惡毒之心、滑稽之心,各種心生出各種行結出各種果。因果迴圈,令人嘆息。
四、《中國通史》。呂思敏先生的著作,有些不好讀,但是真的好。
五、《蔡東藩歷史通俗演義》。可以不讀二十四史(確實浩如煙海),讀讀這個,也不錯的。
六、《史記》,如同醇酒的美好。漢朝之前的中國人,雖不無粗野,卻元氣淋漓,大氣磅礴,如同一個健壯的少年。司馬遷筆下有著讓人無法割捨的歷史文學之美。
錢穆先生說:“《史記》須全讀不宜選讀,遇不易解處,約略讀過,遇能解又愛讀處,則須反覆多讀,仍盼能背誦。”,這個要求太高,但爭取熟讀,還是可能的。
七、《毛澤東選集》,不是歷史書,卻比不少現代歷史著作都牛。毛主席是對近現代中國理解最深的人。
八、《魯迅選集》,魯迅先生的深刻,到現在或者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