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宗歐陽修私人藏書一萬卷,明朝楊慎號稱無書不讀,清代曾國藩的富厚堂藏書達30多萬卷,先賢可謂坐擁書城,我輩“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年過而立的我,常用“不讀書,無以立”六字鞭策自己。
讀書立趣
清朝才子金聖嘆稱《三國演義》為“第一才子書”,冰心的啟蒙讀物亦是《三國演義》,而引發我濃厚閱讀興趣的書籍正是《三國演義》。尚在始齔之齡便耳聞三國之事,源於祖父每日必聽三國評書。少年時終於購入一部字號較小的《三國演義》,此後如獲至寶,為其廢寢忘食。
後來,終於在教材中遇到《三國演義》節選部分,編者題為《楊修之死》與《失街亭》。在語文課上我聲情並茂地朗讀了相關章節,並作了闡述,老師頗為驚喜。大學時,由於選擇的是中文專業,又在袁行霈先生編訂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再次與《三國演義》相會。時常在宿舍與同窗縱論三國好不開心。工作之後,正本清源,購入一套方北辰先生譯註的《三國志全本今譯註》,又一頭扎進三國史,自娛自樂。而立之年的我,依然保持著每年讀一至兩部有關三國的書籍的習慣。
我對於三國的狂熱趣味也充盈於課上課下。講授伏筆的技巧時,便引用《三國演義》中的伏筆技巧作為例子,如龐統領兵出征前,劉備對其說:“吾夜夢一神人,手執鐵棒擊吾右臂,覺來猶自臂疼”,送行之時,馬兒又將龐統掀下,劉備便將的盧寶馬贈予龐統,龐統表示萬死亦不能報其恩,這些描寫暗示龐統將死。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瞬間明白何為伏筆。講授外貌描寫時,也隨即引用《三國演義》中人物出場的描寫。學以致用,致使本班老師的容貌在學生作文中皆與三國人物相似。閱讀課上,學生聚精會神自讀《三國演義》,讀後也總要與我討論一二,課後依然沉浸於三國的世界中,時不時還寫些讀書心得。在2016年校園話劇節中,學生自編自演了一出有關三國的歷史劇,服飾之講究,佈景之考究,臺詞之深究,讓觀者嘖嘖稱奇。特別是其中的貂蟬一角,由本班學生邵籽超反串出演,大開大合,演技炸裂,最終拿下全場最佳演員的獎項,觀者爭相與其合影留念。我相信這一天,對於這些小演員是不平凡的一天,對於三國這段歷史也是最好的銘記。
作為愛書之人,《三國演義》對我有著獨特的意義,它打開了我的閱讀之門,將我引向更深邃的地方,故說讀書立趣。
讀書立德
《論語》自西漢以來,為文人志士必讀之書,讀《論語》必兼讀注。歷代諸儒註釋不絕,據錢穆先生所言,“最著者有三書:一為何晏《集解》,網羅漢儒舊義。又有黃侃《義疏》,廣輯自魏迄梁諸家。兩書相配,可謂《論語》古注之淵藪。二為朱熹《集註》,宋儒理學家言,大體具是。三為劉寶楠《論語正義》,為清代考據家言一集結”,古之治《論語》學者,必讀錢先生所言古注。《論語》只有萬言,但隨著讀經教育的廢除,使用古注讀《論語》恐怕是難上加難。故而,可以先讀一些入門級的今人譯註,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便是不二選擇。楊伯峻先生專攻《左傳》,早年隨叔父楊樹達學習,後又拜入黃侃門下學習,博覽群書,註疏精良。
《論語》一書,貫穿著“文行忠信”四字,即《論語》所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此教育門人弟子,其賢者如:顏淵、冉有、子貢、子夏等人。孔子一生為人,即在悅於學而樂於教,即《論語》所言“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時異而義同,“文行忠信”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今天依然可作為師生立身、處世、為學、從教的基本原則。
若想讀懂《論語》,只讀《論語》肯定是行不通的,還需要讀一讀思想史、哲學史等相關著作。先秦諸子的思想燦若星河、爛如繁花,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一文中精確指出各家優劣。易中天在《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中也曾寫道“墨家留下了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智慧結晶;法家留下了變革手段;儒家留下了價值體系”。
作為好書之人,讀書之時便是養浩然正氣之際,故說讀書立德。
讀書立教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文明誕生之時,教育便隨之而來。錢穆先生在《文化與教育》一書中指明中國文化現代轉向之途徑,並以教育實施之弊端及其改革為特別關心所在,尋求民族健康發展之正途。書中曾說:“中國創辦新教育有兩大弊病,一為實利主義,一為模仿主義。實利主義之病,在乎眼光短淺,不從本源處下手。模仿主義之病,則在依樣葫蘆,不能對症發藥。”針對兩大弊病,錢穆先生又提出兩個解決的辦法,“一曰文化教育,一曰人才教育”。兩個口號互為表裡,以國家傳統文化陶冶人才,人才因受傳統文化的陶冶,進而更加了解本國,使得人才有用武之地。
今日觀之,錢穆先生的觀點依然切中肯綮。反躬自省,我們不能僅僅注重專業學科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注重健康體魄的鍛鍊,廣博知識的貫通,良好品性的陶冶,獨立人格的養成。有了健康的體魄,精力方能充沛,學習效率才能提升。在10年班主任工作中,我從不霸佔音體美等課程,反而真誠勸說學生積極學習這些課程。語文知識絕不只是在語文學科中,例如《漢書》中蘇武牧羊的故事,語文課上學生也許並不能透徹理解其深意,反而音樂課上蘇武牧羊的曲子使得學生茅塞頓開。學文學者不能不知歷史,學歷史者不能不識哲學,學哲學者不能不曉文學,所謂“君子不器”。良好品性與獨立人格的培養,往往透過錢穆先生所說的文字教育達成。在起始年級時,我便為學生制訂3年讀書計劃,每屆必讀書目為節選註釋本的《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這些書籍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寶,沉潛玩索之久,心胸視野自然不同。
作為教育工作者,讀書之時便是反躬自省之際,使得教術日日精進,拒絕變成“冬烘先生”,故說讀書立教。
讀書繼絕學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說“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在高中時,我花費20元買了一本由嶽麓書社出版的《史記》,只翻了幾頁便放下了,回憶起來,我卻覺得是在那時種下了一顆《史記》的種子。大學時期,應老師要求寫讀書筆記,我所選之書便是《史記》。工作之後,我購入一套韓兆琦先生註釋的九卷本《史記》。韓兆琦先生師從歷史名家蔣天樞先生,蔣天樞先生師從陳寅恪和梁啟超,如此師學淵源,讓人欣羨不已。我在閱讀中做了有關《史記》的筆記20萬字,閱讀時長近一年。
《史記》的閱讀經歷,對於我的語文教學可謂是如虎添翼。在教授選自《史記·項羽本紀》的《鴻門宴》一文時,其中提到“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學生一頭霧水,我適時引導,拓展了《史記·南越列傳》中的一段“使者皆東鄉,太后南鄉,王北鄉,相嘉、大臣皆西鄉,侍坐飲”,補充了相關背景,比較講解,學生最終明瞭於心。
通過幾次教材中《史記》節選篇章的學習,學生對《史記》有了淺顯的認識,主動要求上一堂有關《史記》的專題課。我欣然應承,學生聽後意猶未盡,再次要求開設與《史記》相關的閱讀課,自此閱讀《史記》成了校園一景。
作為語文教師,我時常以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自居,希望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至每一個學生,故說讀書繼絕學。
讀書開太平
子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詩云:“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如此看來,讀書最重要的是讓前人之智慧為己所用,知行合一。高三閒逛新華書店時,購買了一本《五代史通俗演義》,讀後意猶未盡,不久便購買了一套蔡東藩著的《歷朝通俗演義》。蔡東藩被稱為“中國近現代歷史小說史上‘正史演義’創作的集大成者”,其《歷朝通俗演義》多達600餘萬字,從前漢敘述至民國,共11部,全書採用章回體的形式,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讀後夜不能寐,思接千載。其間又對唐宋歷史極具興趣,廣泛閱讀了有關唐宋歷史的書籍,三聯書店出版的雜誌書《唐: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與《宋:風雅美學的十個側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隨日增,溯本求源,我一度產生了閱讀“二十四史”的野心,但苦於“二十四史”卷帙浩繁,自己才疏智淺,也只能在“前四史”中施施而行。忽而購得一部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二十四史鑑賞辭典》,閱讀之後大喜過望,頻頻推薦此書與友人。華夏文明能夠綿延不斷,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便是史籍對文化的記錄,修史的傳統是國人應自豪之處,我們要繼承此種傳統。陳寅恪先生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我輩當為華夏文化復振努力終身。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還可“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為後世指明道路,故說讀書開太平。
餘華曾說:“世界上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也沒有一個人生是可以代替的。每一個人都在經歷著只屬於自己的生活,世界的豐富多彩和個人空間的狹窄使閱讀浮現在了我們的眼前,閱讀打開了我們的個人空間,讓我們意識到天空的寬廣和大地的遼闊,讓我們的人生道路由單數變成了複數。”誠然如此,讀書可以立趣,讀書可以立德,讀書可以立教,讀書可以繼絕學,讀書可以開太平,攤書自可傲百城!
(溫旭東,新疆巴州庫爾勒市實驗中學語文教師,現為庫爾勒市第二十三中輪崗教師。市級教學能手、骨幹教師,巴州州級優秀班主任,喜愛讀書,尤好文史)
十本書書單:
《三國演義》
羅貫中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三國志全本今譯註》
方北辰 譯註
陝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論語譯註》
楊伯峻 譯註
中華書局2004年版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易中天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
《文化與教育》
錢穆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
《史記》
司馬遷 著
韓兆琦 譯註
中華書局2009年版
《歷朝通俗演義》
蔡東藩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年版
《唐: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 榮新江 等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年版
《宋:風雅美學的十個側面》
鄧小南 等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年版
《二十四史鑑賞辭典》
顧曉鳴 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版
《中國教師報》2021年11月10日第8版
作者:溫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