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為《中國外匯》專欄文章,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歲末年初,又到了回顧與展望的時節。2020年全球經濟在新冠疫情爆發下陷入深度衰退,2021年全球經濟迎來了控制疫情後的顯著復甦。根據IMF今年秋季的最新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將會增長5.9%,顯著高於2020年的-3.1%。不過,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會回落至4.9%。筆者認為,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會面臨三大不確定性。在這些不確定性的衝擊下,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最終可能再次低於IMF的預測。
2022年全球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之一,是新冠疫情的持續時間與強度再度超出預期。在2021年年初,隨著全球範圍內有效疫苗的推出,市場普遍認為,到2021年下半年,疫情將會得到全面控制。但沒有想到的是,在2021年,新冠病毒的變種德爾塔(Delta)再次肆虐全球,導致全球疫情防控形勢重新變得嚴重。這一點從全球範圍內新冠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來。根據WHO的資料,到2020年底,全球範圍內有8284萬人確診新冠,有190萬人因此而死亡。而截至2021年12月3日,全球確診人數上升至2.64億人,全球死亡人數上升至523萬人。這就意味著,2021年的新冠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顯著超過了2020年。
近期,在南非發現了新冠病毒的最新變種奧密克戎(Omicron)。WHO的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日,奧密克戎病毒已經蔓延至38個國家。相關研究表明,與之前的毒株相比,奧密克戎更會躲避抗體,對現有疫苗具有更強的抗藥性。從目前來看,2022年新冠疫情的全球演進形勢並不樂觀,對疫苗注射進度滯後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而言更是如此。如果新冠疫情繼續肆虐,那麼2022年的全球經濟增速就可能不及預期。
2022年全球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之二,是美聯儲退出寬鬆貨幣政策的真實速度。眾所周知,在新冠疫情爆發後,美國政府使用了史無前例、極其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用於救市。例如,在不到兩年時間內,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總規模翻了一倍以上,從4萬億美元逼近9萬億美元。在寬鬆政策刺激下,美國通貨膨脹形勢顯著惡化。截至2021年10月,美國經過季節調整後的CPI與核心CPI同比增速分別達到6.2%與4.6%。在通脹形勢惡化的背景下,美聯儲在2021年11月初宣佈開始縮減量化寬鬆規模。按照最初的計劃,美聯儲將會在每個月縮減購債150億美元,到2022年6月底縮減完畢。在2021年12月中旬,美聯儲宣佈,從2022年1月起,就縮減購債速度由每月150億美元加快至每月300億美元。同時美聯儲的點陣圖顯示,美聯儲委員預計將在2022年與2023年分別加息3次。
從歷史上來看,每當美聯儲進入貨幣政策緊縮的週期後,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都會面臨短期資本大量外流、本幣匯率面臨貶值壓力、國內風險資產價格下跌、本國經濟增速放緩的不利衝擊。在嚴重的情形下,甚至可能引發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如果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速度超出市場預期,那麼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外部負面衝擊將會更加猛烈。
2022年全球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之三,是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飆升造成的輸入性通貨膨脹的持續時間究竟幾何。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造成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暴跌。2021年,全球經濟反彈導致的需求面復甦,疫情衝擊下造成的供給短缺以及全球運力不足,共同導致了大宗商品價格飆升,並給大宗商品的進口國造成了嚴峻的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目前,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已經逼近甚至創下了歷史性峰值。
市場原本預期,隨著疫情的消退,在高企的價格下,大宗商品生產國將會增加產能,由此將會有效緩解供需缺口,從而導致大宗商品價格回落。然而,隨著疫情再起波瀾,以及全球海運體系面臨的瓶頸短期內難以得到解決,2022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依然面臨較強的不確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大不確定性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的正反聯絡。例如,如果新冠疫情再度加劇,那麼美國經濟增速將會放緩,這會降低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速度。然而,如果疫情加劇使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上升,進而推動美國通貨膨脹飆升,那麼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速度則可能提速。
對中國經濟而言,在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下,更重要的是加快雙迴圈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以我為主,由內促外,透過內迴圈來帶動外迴圈,實現內外迴圈相互促進。中國政府應在強力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加快結構性改革步伐,透過逆週期宏觀經濟政策來保證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在增長中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正如十多年前在全球金融危機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一樣,中國經濟將在新冠疫情下繼續擔任全球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