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藥,你已經被包圍了。
新藥研發九死一生,每年投入上億元,甚至10億元,不一定能成功。即使成功,還要面臨靈魂砍價,始終處於降價通道中,不一定能收回研發成本。出海求生,卻可能面臨FDA的靈魂否定,似乎已經無路可走。
而中藥重在繼承,以片仔癀、安宮牛黃丸為代表的頭部產品,不研發不創新不淘汰,價值隨著時間沉澱,擁有自主提價權。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激勵機制,將其引向何方?
來源:中國證券報
01 中藥無敵模式
創新藥產業鏈(創新藥企+CXO)邏輯自12月15日鬆動以來,藥明康德A股下跌16.57%,而中證中藥指數上漲7.11%。
今年初至12月20日,中藥在醫藥細分板塊中行業指數漲幅居於第2位(+19.56%),僅次於原料藥(+25.11%)。
我們來看當前炙手可熱的健民集團、羚銳製藥、同仁堂、片仔癀、中新藥業、九芝堂、江中藥業、仁和藥業、馬應龍、廣譽遠、雲南白藥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0.98%、3.02%、0.93%、1.61%、1.76%、2.67%、2.46%、1.17%、1.87%、3.12%、0.69%。
如果一家創新藥企研發費率低於10%,都無顏見同行,而研發費用率高於5%的中藥企業,鳳毛麟角。
在這種情況下,中藥創新藥呈加速上市的態勢。
今年已有11箇中藥新藥獲批,包括虎貞清風膠囊、解鬱除煩膠囊、玄七健骨片、芪蛭益腎膠囊和坤心寧顆粒、銀翹清熱片、益氣通竅丸、益腎養心安神片,以及透過特別審批程式應急批准的清肺排毒顆粒、化溼敗毒顆粒、宣肺敗毒顆粒。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國內獲批上市的各類創新藥共計39款,中藥太給力了。
中藥是醫藥板塊中除醫藥流通之外估值最低的板塊。我們來看業績,61家中藥企業今年Q3營業收入總額同比增長7.2%,扣非淨利潤總額同比增長7.4%,增速略有回落。
低估值與低增速是匹配的。
但今年中藥可以說:我的名字叫漲價。從上游原材料、下游終端產品到股價,都在上漲,價格傳導機制如此順暢。
今年中藥材價格呈現普漲的態勢,不少品種價格漲幅超過100%,有些甚至超過300%,然後,片仔癀線上售價一度由590元/粒漲至1500元/粒,同仁堂安宮牛黃丸漲價10%,從780元提到860元,華潤三九安宮牛黃丸出廠價也順勢上漲。太極集團藿香正氣口服液出廠價上調12%。
這叫做中藥獨家提價權。
仿製藥集採續約原則是,在穩定價格水平和臨床用藥的基礎上開展詢價。
隴神戎發是一家虧損的中藥企業,主要產品元胡止痛滴丸、酸棗仁油滴丸、鞣酸小檗鹼膜和七味溫陽膠囊均為獨家品種,連續3個20CM漲停。
其實,我們都清楚,當需要救命時應該怎麼吃藥。
02 創新藥痛苦中升級
一部叫《成癮劑量》的美劇被稱為“美國近一段時間以來最良心的劇”。
普渡製藥的阿片類藥物奧施康定釀成280萬受害者,FDA 批准的標籤中寫著這樣一句話:奧施康定片的延遲吸收被認為可以減少藥物濫用的可能性。
以往麻醉類管制藥品說明書中從未出現類似表達,而實際上FDA 沒有要求普渡提供任何研究支援。
然後,成癮危機席捲全美。
這件事情告訴我們,FDA並不總是客觀公正的,可能會受到利益集團的影響。
今日凌晨,臨床階段生物技術公司Allakos股價下跌 89.87%,新藥主攻方向為治療各種嗜酸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相關疾病,但研究未能實現統計學意義。
此前,萬春醫藥普那布林獲得FDA突破性療法認定,上市申請獲優先審評資格,但最後仍然被拒絕批准上市,股價第一天下跌61%,第二天再跌10%,當前市值僅有1.89億美元.
萬春醫藥折射的是美股未盈利生物科技的常態,也預示著國內創新藥逐步美股化,投資模式接近於風投。
當前多箇中國創新藥進入FDA特別審批通道,明年將是國際化元年。
中國創新藥到跨國藥企的大本營去搶食市場,面臨的標準非常苛刻,FDA尺度有待觀察。
信達生物股價不穩,PD-1明年2月10日將接受FDA審評,上市申請基於國內開展的三期臨床試驗結果,沒有做國際多中心臨床。而FDA會不會打擊這個軟肋,存在不確定性。
國內創新藥企以License-out實現出海第一步,可能是相對穩妥的做法,把新藥授權給跨國藥企,獲得首付、里程碑付款以及收益提成。12月21日,百濟神州腫瘤藥物TIGIT抗體以最高29億美元授權給諾華。
歐雷強說,中國創新藥企出海,要思考怎樣進行商業化,是打造自主團隊還是透過合作的途徑。
內憂外患。
但創新藥賽道內卷不是絕境,而是常態,屬於完全競爭市場,我們要習慣於大部分Biotech消失,習慣於IPO失敗,這些是新陳代謝的正常生態,屬於中性事件,無需貼上悲觀的標籤。
池子足夠大,資本蜂擁而入,管線重複、賽道擁擠是不可避免的,同時這也是一個行業繁榮的標誌。
國內醫藥起點低,底子薄,而國人應用能力強於基礎研究,跟隨式創新將長期存在。
這些註定創新藥天然內卷,應儘量降低人為調控和干預成分,由市場來優勝劣汰,自然出清。
危中有機,國內創新藥企正在競爭中升級,轉向技術能力與商業轉化並重,從同質化到差異化、從跟隨創新到源頭創新進階。
醫療器械海外收入佔比高
03 器械是出海的榜樣
在國際化上,藥不如械。
現實不是被改變的,而是逐漸浸潤的,醫療器械可給予出海時間尚短的創新藥以啟示和信心。
據2020年營收口徑,A股20家醫療器械企業海外收入佔比超過30%,其中有新冠防控業務催化的作用,但有實力才會抓住風口。東方生物2019年海外收入佔比達到95%,其中來自美國地區收入比重為55%,擁有核心生物原料的製備能力。
美國市場作為世界最大體外診斷市場,是IVD廠商的兵家必爭之地,東方生物自設立初期即前瞻性地在美國休斯頓設立了全資子公司美國衡健,並以其作為國際化擴張和體外診斷業務多元化發展的橋頭堡,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輻射墨西哥、加拿大、巴西市場的國際銷售網路。
南微醫學內鏡診療耗材以價效比和創新優勢,覆蓋85個以上國家和地區,海外銷售佔比一直維持在40%左右。在美國進入1000多家門診手術中心、200多家醫院,並銷往梅奧診所、西達賽奈醫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在美國、歐洲依託全資子公司 MTU、MTE 設立直銷團隊,可以快速響應客戶需求。
邁瑞醫療今年上半年境外銷售收入佔比40.40%,在北美、歐洲、亞洲、非洲、拉美地區的超過30個國家設有43家境外子公司,產品遠銷190多個國家及地區,已成為美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德國、法國的領先醫療機構的長期合作伙伴。
微創醫療遭遇集採重創後,加速出海,全系列冠脈支架系統2021年度前10個月全球累計訂單量與發貨量雙雙突破100萬件,進入全球近40個國家的2200餘家醫院,可望博得全球市佔率前二。
擁有國際化能力的醫療器械逐步走出泥潭,可以考慮為明年播種佈局了。醫療器械ETF(159883)本週前三天連漲,資金連續7天淨申購,訊號比較明確。此外注意到一個細節,醫療器械ETF 12月以來成交明顯放大,日均成交額超4000多萬,這說明關注這塊的資金確實在增多,最近規模已近7億。
12月初標的指數調倉換血,納入了龍頭股金域醫學、奕瑞科技、華大基因、愛博醫療,行業代表性更強。調整過後,醫療器械指數有16只科創板、27只創業板股票,基本上集合了雙創裡的器械龍頭。如果沒有證券賬戶,可以透過聯接基金(A:013415,C:013416)進行申購/定投,也比較省心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