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公佈全國糧食生產資料,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實現“十八連豐”。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連續11年位居全國第一,黑龍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作用突出。
成績來之不易。今年,黑龍江克服局地發生疫情、農資價格上漲、局地旱澇等不利因素影響,糧食總產量達1573.54億斤,佔全國的11.5%,新增糧食產量65.34億斤,佔全國增量的24.47%。黑龍江糧食總產量連續11年位居全國第一,怎麼做到的?訣竅是什麼?
高標準農田建設助力增產
龍江碧水東流進,潤育萬頃稻花香。地處三江平原的北大荒集團前進農場,新建的灌溉水渠四通八達,今年51萬畝耕地還首次引黑龍江水灌溉,實現水稻豐收、品質提升。
“江水灌溉上水速度快、溫度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高且可持續。江水蘊含微量元素、礦物質,能減少肥料投入,還能促進水稻根系生長,增加水稻抗病性。”前進農場有限公司農業技術員李曉露告訴記者,使用電井抽地下水,水溫一般為6攝氏度至8攝氏度,需要曬水增溫。江水水溫能達到17攝氏度至18攝氏度,可以直接灌溉,增加水稻生長所需的有效積溫,更有利於水稻生長。
實現江水灌溉,得益於青龍山灌區前進農場田間配套工程。該工程設計灌溉75.47萬畝,建設溝渠1355條,長度1767公里,透過江水灌溉能置換地下水2.03億立方米。前進農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巖告訴記者,江水灌溉使稻米品質有較大提升。經測產,江水灌溉畝增產達30公斤以上,全場增產近2萬噸,增效5200餘萬元。
近年來,黑龍江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目前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平均質量提升1個等級,每畝平均增加糧食產能100斤左右。黑龍江出臺的《關於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2年,黑龍江將建成1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
“水田是旱澇保收田。透過高標準水田建設,黑龍江水田面積達5800多萬畝,一些低窪易澇的不穩定性耕地變成了穩定性耕地,保證了水稻穩產。”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建設專家指導組副組長韓曉增說,透過高標準旱田建設,農業機械可以順利作業,以前播種時間可能需要1個月,現在只要10天左右時間,搶了20天左右的積溫,有利於農作物生長。
韓曉增認為,未來,黑龍江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提高標準,建設“超標準農田”,加大黑土地保護科技投入力度,持續開展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嫩江、松花江等地表水灌溉利用率。透過多措並舉,還能釋放糧食生產潛能約20%。
科技賦能推動提質增效
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黑龍江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在前端打好種業翻身仗,讓農業裝上“中國芯”;在中端透過農業機械化、智慧化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升糧食生產效率和水平;在末端收穫環節節糧減損,減損就是增產。透過從種到收全過程發力,確保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黑龍江作為我國重要的水稻主產區,如何選育出優質、高產、多抗、適應性強的水稻品種,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龍粳31’在超級稻驗收中,畝產746.4公斤,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超級稻品種。‘龍粳31’年最大種植面積達1692.3萬畝,創我國粳稻品種年種植面積的歷史紀錄,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億畝。”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二級研究員、農業農村部水稻專家指導組副組長潘國君認為,優良新品種的選育和推廣,為黑龍江糧食豐產提供了“種源”保障。
田裡農機挑大樑,農民省力又省錢。今年,佳木斯市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水稻喜獲豐收,總產量6500噸,比去年多產300噸。“今年春季雨水大,給育苗帶來很大困難,透過大型粉土機、運土車,提高育苗效率。後來,無人駕駛插秧機、手扶插秧機齊上陣,一點沒耽誤農時。”合作社理事長李玉成高興地說。
北大荒集團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國家隊、主力軍,今年實現糧食總產量460億斤,比上年增加約30億斤。如今,北大荒集團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機械化作業程度高達99.7%,地理資訊系統(GIS)及遙感技術(RS)實現全覆蓋,監測精度達85%以上。智慧育種、精量點播、葉齡管理、變數施肥、衛星導航、自動駕駛、無人駕駛、農情監測等先進技術廣泛應用。
在秋收生產中,北大荒集團將減少機收環節損耗作為確保糧食穩產增產的重要措施之一,水稻、玉米收穫綜合損失率控制在3%以內,大豆控制在2%以內。“今年,北大荒集團整體減少糧食損失2.67億斤,相當於增加了26萬畝耕地的糧食產能。”北大荒集團農業發展部總經理梁道滿說。
重點農業技術推廣也為糧食豐產貢獻了力量。“今年,玉米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推廣3008萬畝,平均畝增產26.6公斤,增產4.7%。大豆110釐米大壟窄行密植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625萬畝,平均畝增產16.7公斤,增產11.7%。”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站推廣研究員楊微告訴記者。
壓實責任推進糧食生產
今年秋收時節,哈爾濱市巴彥縣暴發疫情。針對隔離人員及特殊群體秋收難,巴彥縣迅速成立了百餘支“保收服務隊”,打響“秋收保衛戰”,實現萬畝水稻顆粒歸倉。這背後,離不開黑龍江自上而下夯實糧食生產責任目標。
“黑龍江全面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制,將糧食播種面積、產量目標分解到市地縣,按季度對各地工作進行考核,進一步完善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行業部門協調推進的‘抓糧’機制。”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兆憲說。
在備耕、春耕、夏管和秋收等關鍵農時階段,黑龍江重點加強糧食生產排程指導,成立12個工作指導組,帶動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全過程、全環節跟進指導服務,為全省糧食生產有序開展提供保障。針對今年6月黑龍江西部發生洪澇的情況,第一時間指導農民開展生產自救補種毀種。針對8月東部局地發生夏伏旱的情況,積極採取人工增雨、架泵澆灌等措施,最大限度減少旱情影響,實現“龍口奪糧”。黑龍江植保無人機保有量達1.7萬臺,今年作業面積達到2.08億畝次,實現“蟲口奪糧”。
土地生產潛能是糧食穩產、增產的根本。“黑龍江作為東北黑土區核心區域,有1.56億畝的典型黑土耕地,佔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的56.1%,這也是實現連續增產的最大保證。”黑龍江省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院長劉傑說。
近年來,黑龍江加快黑土地保護模式探索創新和推廣應用,摸索出一套符合當地實際,以秸稈翻埋還田、碎混還田、少免耕覆蓋還田、坡耕地治理等為核心內容的黑土地綜合治理模式。
透過紮實開展黑土地保護工作,黑龍江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為3.46等,高出東北黑土區0.13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36.2g/kg,部分割槽域有機質實現恢復性增長;秸稈翻埋或深松地塊耕層達到30釐米以上。
今年,《黑龍江省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田長制”工作方案(試行)》出臺,在全國率先建立省、市、縣、鄉、村和網格、戶“5+2”七級“田長制”責任體系,為黑土地保護築牢責任之堤。
“以往我們只管種田打糧,沒有愛土、護土意識。現在不一樣了,無論是流轉來的土地,還是自家的土地,我都是“田長制”最基層的責任人。黑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我們要看好自家地、守好子孫田。”四方臺區太保鎮四合村村民白雲龍說。(本報記者 吳 浩)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