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整理=獨居江南
最近看了《被討厭的勇氣》,雖然不完全認同書中的觀點,但也承認這本書提供了另一個看世界的視角。尤其是對於精神內耗十分嚴重的INFP而言,書中的某些觀點的確會減輕過去、人際關係以及未來所帶來的壓力,甚至幫助我們從這些枷鎖中掙脫出來。因此,我把全書中對自己有所啟發的觀點梳理了一遍,以問答的形式跟大家分享。
問:這個世界為什麼這麼複雜?
答:並非「世界」本身複雜,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複雜。人並不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裡。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於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與任何人共有的世界。如果你自身發生了變化,世界就會恢復其簡單姿態。因為,問題不在於世界如何,而在於你自己怎樣。
問:原生家庭和過去的經歷會給人留下心理創傷嗎?
答: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學說的確很有趣。他認為心靈過去所受的傷害(心理創傷)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當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幕大型戲劇的時候,它那因果規律的簡單邏輯和戲劇性的發展程序自然而然地就會散發出攝人心魄的魅力。
但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說,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如果你成了原因論的信徒,那就會在過去的束縛之下永遠無法獲得幸福。
阿德勒心理學是明確否定心理創傷的,這一點具有劃時代的創新意義。他認為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也就是說,問題不在於「發生了什麼」,而在於「如何詮釋」。
問: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
答: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母親和女兒在大聲爭吵。正在這時候,電話鈴響了起來。「喂喂?」慌忙拿起話筒的母親的聲音中依然帶有一絲怒氣。但是,打電話的人是女兒學校的班主任。意識到這一點後,母親的語氣馬上變得彬彬有禮了。就這樣,母親用客客氣氣的語氣交談了大約5分鐘之後掛了電話,接著又勃然變色,開始訓斥女兒。
所謂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電話的瞬間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結束通話電話之後再次釋放出來。這位母親並不是因為怒不可遏而大發雷霆,她只不過是為了用高聲震懾住女兒,進而使其聽自己的話才採用了憤怒這種感情。
問:自卑感和自卑情結有什麼區別?
答:自卑感本身並不是壞事。就像阿德勒說過的那樣,自卑感也可以成為促成努力和進步的契機。例如,雖然對學歷抱有自卑感,但因此下定「我學歷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之類的決心,那反而成了好事。而另一方面,自卑情結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具體就像「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或者「我因為長得不漂亮所以結不了婚」之類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揚「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這樣的理論,這已經超出了自卑感的範疇,它是一種自卑情結。
問:人為什麼會討厭自己?
答:那是因為你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由於太懼怕人際關係所以才會變得討厭自己,你是在透過自我厭棄來逃避人際關係。你認為與其陷入那種窘境倒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與任何人有關聯。也就是說,你的「目的」是避免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受傷。如何實現這種目的呢?答案很簡單。只要變成一個只看自己的缺點、極其厭惡自我、儘量不涉入人際關係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來,只要躲在自己的殼裡就可以不與任何人發生關聯,而且萬一遭到別人的拒絕,還可以以此為理由來安慰自己。心裡就會想:因為我有這樣的缺點才會遭人拒絕,只要我沒有這個缺點也會很討人喜歡。
問:人可以改變自己嗎?
答:阿德勒心理學中用「生活方式」一詞來說明性格或秉性。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這些「賦予意義的方式」彙集起來的概念就可以理解為生活方式。從狹義上來講可以理解為性格;從廣義上來說,這個詞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觀或人生觀。假設有一個人正在為「我的性格是悲觀的」而苦惱,我們可以試著把他的話換成「我具有悲觀的‘世界觀’」。我認為問題不在於自己的性格,而在於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觀。性格一詞或許會帶有「不可改變」這一感覺,但如果是世界觀的話,那就有改變的可能性。
很多人認為秉性或性格不會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改變。但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人無論在何時也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中都可以改變。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要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面對變化產生的「不安」與不變帶來的「不滿」,你一定是選擇了後者。
問:如何面對別人的討厭?
答: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毫不討人嫌地活著,想要盡力滿足自己的認可欲求。但是,不管你怎麼努力,都會有人討厭你。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係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被討厭的勇氣」。一旦擁有了這種勇氣,你的人際關係也會一下子變得輕鬆起來。
問:如何擺脫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
答: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不管是同事、朋友還是家人,要有意識地去進行課題分離。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既不要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就連信任這一行為也需要進行課題分離。信任別人,這是你的課題。但是,如何對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對方的課題了。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別人的話,那就變成粗暴的「干涉」了。
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例如孩子「不學習」這一課題,由此帶來成績不好的後果最終的承擔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所以學習是孩子的課題。父母要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在他想學習的時候要隨時準備給予幫助,但在孩子沒有求助的時候不可以指手畫腳。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
關於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問:人怎樣才能獲得「勇氣」?
答:課題分離是人際關係的出發點,共同體感覺是人際關係的終點。如果他人是夥伴,我們生活在夥伴中間,那就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還可以認為自己在為夥伴們——也就是共同體——做著貢獻。像這樣把他人看作夥伴並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就叫共同體感覺。共同體不僅僅包括家庭、學校、單位、地域社會,甚至包括宇宙的一切。
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就可以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這需要從以下三點做起:自我接納(接受真實的自我)、他者信賴(對他人給予無條件的信賴)、他者貢獻(對作為夥伴的他人給予影響、作出貢獻)。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問: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答: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此時此刻」。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為剎那的此時此刻,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
最後,跟你分享這些讀書筆記是我的課題,但要不要看那就是你的課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