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女心理師》裡嗑CP的糖,有人磕精湛的演技,我則是在一個個心理案例中,經常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並努力去安慰那些影子。
我在讀書時候,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小才女”,就是那種成績尚可,有點偏科,偶爾能客串“別人家的孩子”,但並不具備能考上清華北大能力的學生,那一點點的才氣,經常能勾得父母想入非非,以為擁有一個不是普通人的女兒。在家裡的高期待值中,我偶爾會能力爆發,大多時候則是非常普通。
我的父母並不是唯利是圖的人,他們只是按觀察到的樣子和自己的想法,在努力的培養我,等到高中結束,我的性格已經變得有些極端,習慣用盡全力去生活,所以偶爾情緒會失控,出現短暫的極度自卑或極度自負。
就如同《女心理師》第一個案例的尤娜,不能接受父母離婚的事實,想透過自殺來獲取他們的關注。第二個案例的蔣靜,被單親母親窒息式的愛逼出了暴食症。她們都因為一些看起來彷彿無關緊要的事情,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也許很多人覺得這樣很矯情,但往往這樣的人,在孩提時都非常乖巧,十分懂得看父母的眼色,並在父母的誇讚下變得更敏感、更乖巧,他們不敢認為父母的愛是沒有條件的,而是認為懂事才是自己獲得愛的原因,也就是沒有安全感。
但人都要長大的,長大後會有更多的慾望,需要處理更復雜的人際關係,每每遇到不開心的事時,只會想到,父母已經勞累那麼多年,不應該再讓他們擔心;而朋友都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業,也不好意思麻煩別人,漸漸的,所有的心事都封存在心裡,心則變成一座巨大的墳場,只有進,沒有出。日復一日,情緒慢慢崩壞,在別人看來,就是難以溝通,無法交流,敬而遠之。
所幸我接受過高等教育,在覺察到自己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後,依靠還算堅挺的三觀,理性的透過各種方法進行自我疏導,從情緒的泥沼中走了出來 ,但偶爾還是會情緒爆發,等情緒過去,總會產生一種 “再婚果然不如原配般配,後天矯正的脾氣果然不如原生的脾氣健康”的荒誕感。
《女心理師》豆瓣評分5.1,知乎評分8.9,大致看了看,低分的原因主要是覺得片子的節奏感、鏡頭感、特效等不盡如人意,而高分的原因主要是覺得劇的立意好,或是跟我一樣容易對此產生共情。其實我挺羨慕單純的覺得劇不好看的觀眾,心理上創傷越少的人,應該越不容易產生顧影自憐的情緒,他們能及時“自愈”,當然就不需要“治癒”了。
顧影自憐矯情嗎?矯情的。但其實矯情的人也不快樂,既不招人喜歡,還有害健康,須知心理健康也是身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拿大詩人、藝術家萊昂納德.科恩說:“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本劇的原作者畢淑敏老師也說:“生命有裂縫,陽光才照得進來。”
題外話,當年的《血玲瓏》看得我差點致鬱,我堅信畢淑敏老師在心理學方面,一定是拿捏得死死的。所以《女心理師》的案例那些溫暖的結局,在我看來還是挺有說服力的。
有陽光的地方,就能生長萬物,期盼那些原生心理狀態不太好的朋友們,都能從心裡開出一條縫隙,讓陽光照起來,從情緒的泥沼走出去,保持穩定的情緒,幹好自己的事業,愛護好自己的家庭,過好自己的人生。
最後分享汪曾祺在《人間草木》裡寫的一首小詩,這也是我期望的,自己能在下一個十年從“治癒”跨越到“自愈”的狀態: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