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 王世彪
我有一個患者,患慢性咽炎多年,平時痰很多,卡在喉嚨裡難受,吃了許多化痰藥無效,後來找我看,我告訴她:“你吃的僅僅是化痰藥,治標不治本,要想祛痰必須先順氣。”古人云:“見痰不治痰,見血不治血。”意思是說,善治痰者必善治氣,方為上乘。
痰既是病理物,亦是致病物質,分有形和無形。產生痰的原因很多,但隨氣病而生者更多。中醫認為,氣屬功能活動,痰乃水津所化。正常情況下,水液代謝經胃、脾、肺、腎、膀胱等輸布,而發揮滋養臟腑經絡等作用。若臟腑功能失調,水津不布,必致津液停蓄而生痰。如肺氣失宣,水不佈散,則氣壅為痰;肝氣鬱結,疏洩失職,則氣滯成痰;脾失運化,水不轉輸,則水溼停聚,凝而成痰;三焦壅滯,氣化失司,則氣結生痰。氣病可生痰,痰亦可阻氣,兩者互為因果。《丹溪心法》雲:“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因此,臨證中遇到痰飲之病,順氣是治療的關鍵一環。順氣就是通暢氣機,使機體氣機壅滯的症狀改善,令痰飲隨氣執行而消散排出。
肺氣不宣者宜宣肺氣。肺氣主宣,宜通不宜壅,壅則肺氣鬱而生痰。常表現為咳嗽痰多、胸膈脹滿,多見於肺氣腫、阻塞性肺病等患者,治療宜用桔梗枳殼湯,或服用中成藥通宣理肺丸。
脾胃氣滯者宜理脾氣。脾主升運化精微,若脾胃氣滯,升運失調,精微不行,留而化痰,常表現為肥胖、頭重身困、眩暈,多見於三高患者,治療宜用順氣化痰湯、平陳湯或中成藥參苓白朮丸、平胃丸等理氣健脾以消痰。
肝鬱氣滯者宜疏肝氣。肝氣鬱滯亦可致痰凝,導致氣機不利,津聚成痰,痰搏氣結,逆於咽喉,常表現為咽中如有異物,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之症,多見於梅核氣(慢性咽炎)患者,治療宜用半夏厚朴湯,或中成藥逍遙丸和清喉咽顆粒等理氣宣肺、降逆祛痰。
肺胃不降者宜降逆氣。痰阻氣道,肺氣上逆時多表現為咳嗽、哮喘、痰多不出,多見於哮喘患者,治療宜用蘇子降氣湯、三子養親湯等,方用蘇子、萊菔子、白芥子等降肺氣以強攻涎。痰阻中焦,多表現為胸悶、噁心、嘔吐,多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療可選小半夏加茯苓湯。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