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作為人們日常交流的媒介,它的形成與發展是本地區文化傳承的載體,同時文化的認同與選擇又作用於地區語言的變革。北京話有著巨大的魅力和表現力。
文字與聲音記錄下的北京話
翻閱有關北京地區的文學作品及相關記錄,單憑從北京話的書寫,便可大致領略到京方言的特徵。金克木曾談到《紅樓夢》《兒女英雄傳》,滿族統治者所推行的北京語的“官話”的文學語言已經不可動搖地要在全國勝過各種方言。
鄧友梅的《“四海居”軼話》中寫道,說著“一口嘣響溜脆的北京話”,“一口京片子甜亮脆生”。這“嘣響溜脆”“甜亮脆生”較之其他,可能更可作為北京人身份標識。《四世同堂》寫韻梅,“小順兒的媽的北平話,遇到理直氣壯振振有詞的時候,是詞彙豐富,而語調輕脆,像清夜的小梆子似的。”《正紅旗下》寫人物福海,也不忘強調他的“說的藝術”,“至於北京話呀,他說的是那麼漂亮,以至使人認為他是這種高貴語言的創造者。即使這與歷史不大相合,至少他也應該分享‘京腔’創作者的一份兒榮譽”。《京華煙雲》寫道:“北京的男女老幼說話的腔調兒上,都顯而易見的平靜安閒,就足以證明此種人文與生活的舒適愉快。因為說話的腔調兒,就是全民精神上的聲音。”
清代筆記《燕京雜記》記載商人叫賣言,“京師荷擔賣物者,每曼聲婉轉動人聽聞,有發語數十字而不知其賣何物者。……呼賣物者,高唱入雲,旁觀喚買,殊不聽聞,惟以掌虛復其耳無不聞者。”同樣,在《四世同堂》中,中秋前後北平的果販精心地把攤子擺好,而後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調的“果贊”:唉——一毛錢兒來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兒,皮兒又嫩,水兒又甜,沒有一個蟲眼兒,我的小嫩白梨兒耶”,語調婉轉悠揚,京味十足。清乾隆六十年(1795)王廷紹輯錄的《霓裳續編)中有一首《樹葉兒嬌》可謂北京地區叫賣糕點的代表作,“樹葉兒嬌,呀呀喲!忽聽門外吆喝了一聲酸棗兒糕。吆喝的好不奇巧,聽我從頭訴說他的根苗,不是容易走這一遭。高山古洞深澗溝壕,老虎打盹兒狼睡覺,上了樹兒搖兩搖,搖在地下用擔挑。回家轉把皮兒剝,磨成面羅兒打了,兌了糖,做成糕。姑娘們吃了做針指,阿哥們吃了讀書高,老爺吃了增福延壽,老太太吃了不貓腰,瞎子吃了睜開眼,聾子吃了聽見了,啞巴吃了會說話,禿子吃了長出毛。又酸又甜又去暑,賽過西洋的甜葡萄,這是健脾開胃的酸棗兒糕”。詞曲生動俏皮,將走街串巷的老北京商販形象生動顯映出來。
總之,無論是書面記錄下的北京話,抑或是聲音表現的北京歷史遺存及文化,在百轉千回的京味腔調中,構成了有關這座城市特有的紅牆綠瓦、五方雜處的北京記憶。
北京話的形成過程
古代中國國土廣闊,各地方言眾多,初為行政及交流需要,產生了較為通行的“雅言”,也就是俗稱的官方話。隋唐時期,北京地區屬幽州,這裡居住著相當數量的少數民族居民。公元936年,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幽州地區脫離漢族併入契丹,成為重要的軍事重鎮。遼金元代以後,隨著北京作為中國統一政權所在,北京地區通行語言產生,即所謂的“大都話”。關於大都話的特點,可從元代諸多生活在大都地區的文人所著的大量元雜劇及散曲中窺其一斑。
明代以後遷都北京,大量人口移居北京,和北京話接觸最頻繁的已經不再是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語言,而是來自中原和長江以南的各地漢語方言。由此,大都話逐漸衰落,而北京話在與其他地區方言的交流與融合中逐漸有了新的變化。例如,現在北京話裡經常將“n”和“l”不分,便是受“皖南話”的影響。
清代中期之前,滿語作為官方通用語言,民間則由旗下話、土話及官話三者糅合而成的語言,這便是北京話的起源。清中期以後規定官方一律以北京話作為日常交流語言,滿語不再是官話。雍正六年(1728)創設“正音書館”,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北京話。下達之後,各地遵照執行。1902年張之洞、張百熙上疏倡導全國統一語言,1909年清政府資政院提出將“官話”正名為“國語”。民國年間教育界提出以北京音為國語標準音,但未獲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1955年正式進行全國文字改革,並最終確定了北京話作為全國通用語言的地位。
北京話的特徵及傳承
正如北京身份標籤,北京地方話的特徵十分明顯,如兒化音的運用,某些北京話特有的詞語、北京口音等。正如學者所言,北京話以大河北方言作為基礎,吸收了多種方言的精華並加以綜合完善。
第一,北京話最大的特徵是結尾的兒化音處理。名著《紅樓夢》中,即多有這種詞句,“方才姑媽有什麼事,巴巴兒的打發香菱來?”這裡的“巴巴兒”便用疊聲詞加重語氣,又不顯生硬。
第二,北京話的輕聲處理。隨著北京國際都市地位的不斷提升,地道的北京話也不再是北京城市日常交流語言,日漸成為北京歷史文化遺存,成為所謂“老北京人”的身份標識。正如一位在北京居住了十一代的居民所言:“從順治爺那輩兒起我們就溜達到北京了,要我說啊,北京話要保留的不光是方言土語,還應該是北京味兒、京韻。”作為北京歷史文化遺存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於北京話的發掘與保護,理應得到重視。目前,為搶救、保護北京的語言文化遺產,北京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料有聲資料庫北京庫建設專案。
(來源:北京社科普及讀物《北京歷史文化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