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心情煩悶,翻出《全球通史》又通讀了一遍。此番閱讀後新增的思考不少,這次分享一些關於與宗教有關的內容。
【1】從那位美人的。。。老公說開去
1912年,考古學家路德維希·博哈特發現了一位古埃及女士的七彩半身像。
她的名字叫納芙蒂蒂(Nefertiti,公元前1370年-前1330年),是古埃及著名法老阿肯納頓的王后。即使時隔3300多年,我們依舊能從這尊雕像中感受到她那傳說中令人驚豔的絕世美貌。
據說,在大約公元前1336年的時候,30歲的她突然從歷史上銷聲匿跡,而在此之前,納芙蒂蒂受到民眾膜拜女神般的崇敬,她的名字和畫像出現在很多神廟和壁畫上,足以見其地位。
這樣的異常很容易讓人想到最高權力階層出現了變動,而納芙蒂蒂究竟做了什麼,至今無從知曉,大概是因為那場著名的宗教改革。
納芙蒂蒂(Nefertiti,公元前1370年-前1330年)
納芙蒂蒂的老公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
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位期間,做了一件驚世駭俗的事兒——宗教改革。說來也比較簡單,就是將原來的多主神制度改為單一主神制度,立阿頓(阿吞神,太陽神)為新主神。當然,激進的他最後改成了“單一神制度”(注意這個概念)。
為此,阿蒙霍特普四世還給自己改了名字,叫【阿肯那頓】,意為“阿頓之僕”。
其實這種大動干戈的宗教改革,更像是以此之名對權力階層進行重新洗牌。只有如此,才能削弱原本勢力盤根錯節的祭司組織對王權的威脅。這種改革法老就是對利益的強行剝奪(收回),暗地裡的阻力和秘而不宣的怨念之大可想而知。
考慮到繼任者圖坦卡蒙年僅18歲就暴死,沒準兒,那個年代的權鬥也是波瀾壯闊,只是,目前能找到的史料未能讓我們知曉歷史的真相。
之後的法老自然是恢復了古埃及傳統的多主神制度,但理念一旦被植入人們的思想,就有可能被傳播並擴大。於是,很多猜測就認為,傳說中的【摩西】就是受到了“單一神制度”的影響,成為這種理念的發揚光大者。
【摩西】被視為猶太教創始者,其受到神的啟示的傳說,現在讀起來與中國曆代帝王出生有異象、農民反抗暴力起義前難免有圖讖一樣,都有借“超自然力量”【造勢】的意思。
考慮到摩西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歷史)中都有出現,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其實都是從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單一神制度”演化出來的——這就和同一個宗教有不同的派別一樣。
【2】宗教的發展與異化
先人創立宗教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利用一個個故事來統一大眾的信仰。這其實與當代的輿論宣傳有異曲同工之妙。摩西創立猶太教,初衷肯定是希望猶太人能團結到一起,細想起來,這已經有弘揚民族主義的考慮了。
當許多人因為共同的信仰而走到一起,勢必要有幾個寡頭擁有話語權,權力就如此誕生。接著,如果誰能在俗世成為神的代言人,誰就擁有權力,而這個代言人的等級越高,相對擁有的權力就越大,於是,古代有太多政教合一的國家。
這裡就要說到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他為何信仰【基督教】?要知道,古羅馬的宗教體系可是多神制啊!能說得通的解釋,就是為了權力。
畢竟,當時從民眾到軍隊有大量的基督教信徒,如果打壓勢必造成政局不穩,當局者權衡之下,覺得不如給予其合法地位,甚至讓其成為國教,這樣還能借宗教之名抵禦或侵略外敵。
反正我個人是很難理解過去和現代的人對宗教有極為虔誠的信仰,這種狂熱感就像不少人一度痴迷於盲盒一樣吧?
無論如何,終有人發現了宗教的現世價值,之後的不少歷史大事件,也都有濃烈宗教色彩。比如,在西方,有十字軍東征、三十年宗教戰爭等;在東方,有黃巾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等。
兜售贖罪券
上述的一些歷史事件往往是軍事、政治層面的,涉及到民生層面,掌握宗教話語權的聰明人則有了例如【贖罪券】的玩法。
歷史資料讀到此,如果你慨嘆過去的人怎麼那麼“笨”,倒不如慨嘆信仰的力量是多麼大。過去的人買贖罪券,今天的人供香火錢,若論實質,不過是用金錢“賄賂”神仙以求庇護——怎麼看都像是【保護費】。
這【贖罪券】的創意,據說還是來自大名鼎鼎的美第奇家族。美第奇家族最早是靠放高利貸和搞黑社會起家的,這種“玩法”玩到一定階段下一步就一定是“洗白”。
美第奇家族的“洗白”就是“刷聲望”、“刷榮譽”,在坐上佛羅倫薩第一把交椅後,一方面,他們家用重金僱傭各種大藝術家(幾乎以一己之力)推動了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另一方面,則是把幾個家族成員先後捧上了教皇的寶座(教皇利奧十世、教皇克萊門特七世和教皇利奧十一世)。
同時擁有了世俗權力、宗教權力的這個家族,若是想搞擴張侵略也算是能一呼百應,不過,他們更在乎的可能還是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充裕。物質世界的享樂,需要的是錢,精神世界的充裕,需要的是藝術,說到底還是錢。
那麼,錢從哪裡來?普通的貿易?轄內的稅負?除了這些,有沒有更加輕鬆且一本萬利的生意?
答案是:贖罪券+放高利貸。贖罪券與放高利貸都屬於空手套白狼,而且,贖罪券似乎還更高尚一些。它背後的玩法是,用贖罪券獲得的錢再去放高利貸,真是落實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當然,基督教的這種玩法在中國古代也有。
比如過去不少大的寺廟都會把各種香火錢拿來放貸,而且,寺廟是不太怎麼顧慮放出去的錢回不來,畢竟,中國古代佛教盛行,人們會覺得欠寺廟錢就是“欠佛債”,對自己轉世不好。
馬伯庸曾在《長安的荔枝》中提到類似的事兒。在這本小說裡,寺廟的僧人會用“香積錢”放貸——
當然,佛法不可沾染銅臭,所以這香積錢的本金喚做“功德”,利息喚做“福報”。
如果你會驚訝佛教還有如此【世俗】的一面,那麼,不妨在瞭解一下佛教的【密宗】。這裡還會牽扯到“男女雙修”的概念(參考歡喜佛)。
對比起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有嚴格的禁慾主張——如聽上去比較血腥的【割禮】。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宗教是一種“出世”的信仰,我讀多了歷史,卻會越發覺得與時俱進的宗教只是一些人“存世”的精神寄託,一部分聰明人可能會藉助宗教完成自己的“入世”。
當然,我們並不是完全否定宗教,宗教還是有其作用,例如對於信教的人而言,教義主張的“真善美”是可以對人的言行舉止產生積極影響;宗教的發展促成了不少藝術品的誕生;同時,宗教的存在依舊是可以為某些群體謀取福利,比如佛教的香火錢不用上稅,而且資金進出完全可以自我拿捏。
【3】今天所常見是昔日之常見
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事,如果拋去外殼,會發現內在的東西與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並無什麼不同。
過去的人想看一些羞羞的畫,就把神話中的女神和仙女掛在牆上,這樣就可以堂而皇之的觀賞;現在的人想看一些羞羞的東西,玩法太多,比如把各種可見的東西娘化,或者是在動漫作品裡創作出各種性感的形象,然後在現實世界中模仿。
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套上一個外衣,然後就名正言順起來。
中世紀的西歐統治者想搶掠富庶的阿拉伯人,就打出收復耶路撒冷的招牌;信佛的人若想體驗魚水之歡,大可以搬出踐行密宗思想的說辭;某一方想要收保護費,也可以聲稱這是“自願納捐”以支援宗教發展;過去有人玩鬱金香,今天有人玩虛擬貨幣。。。。。
以前我看過這樣的一句話——歷史的年輪滾啊滾,車轍雖然一路向前,但車輪似乎還是那個車輪啊。
曾經沒怎麼看懂的,現在慢慢都能看懂了。
【4】《全球通史》閱讀指北
斯塔夫裡阿諾斯的這套《全球通史》,算是國內通史類書籍知名度能排上top10的書了。反正我10年前就在圖書館借閱過,過了10年,這套書還在出新版,足以見此套書的質量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關於這套書的優點與缺點,其實都沒啥好聊的,通史只能聊最宏觀層面的內容,而且西方學者對東方瞭解不多,涉及中國的內容難免與我們的認知有些許衝突——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不同視角看自個兒。
總之,這套書如果能認真看完,大抵是能幫助原本對世界歷史知之甚少的人搭建出一個框架來的。
同時,正如我一直以來踐行(賤行)的讀書理念——書是拿來用的,讀《全球通史》與其他歷史書籍一樣,其核心是要琢磨出一件事情表面的發展過程與背後的執行機理,後者,才是修齊治平的關鍵。
最後,謹祝各位閱讀愉快!